JAHA:中国学者发布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颈动脉斑块相关
时间:2025-01-27 12:08:2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颈动脉斑块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与卒中、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增加有关。最近在中国31个省份进行的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近四分之一的中国成年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或颈动脉斑块增加。大量患有颈动脉斑块或颈动脉狭窄的个体可能预示着未来心血管疾病的巨大负担,并且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炎症和脂质积累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和进展的基础复合炎症指标,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是一种基于传统外周血细胞计数的新指标,被认为是低度代谢性炎症的表征。最近的研究表明,MHR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的一种新的炎症生物标志物,颈动脉斑块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经发现MHR可能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然而,这些研究的数据有限,而且大多是横断面的,因此,很难进行因果推断。
近日,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JAHA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纳入了2014-2022年期间大连市健康管理队列中5260名年龄在18岁以上的参与者。根据基线时MHR的四分位数将受试者分为4组。研究人员使用多变量校正Cox回归模型计算MHR相关的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
人群的平均年龄为46.14岁,58.8%(n=3093)的参与者为男性。759名(14.4%)参与者出现了新发颈动脉斑块。在9725人次每年的随访期间,MHR处于第4个四分位数组相比于MHR处于第1个四分位数组明显更高(56.9 vs 101.5/1000人次每年;log-rank P<0.001)。与MHR处于第1个四分位数组的相比,MHR处于第4个四分位数组的个体有最高的颈动脉斑块风险(风险比为1.389[95%CI为1.059-1.823])和10年心血管风险(中国-PAR项目评分:比值比为1.975[95%CI为1441-2.708];比值比为6.015[95%CI为1.949-18.564](P<0.001)。同时,在多重敏感性分析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
由此可见,MHR升高与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相关,对MHR进行评估和管理有助于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原始出处:
Shuang Liu,et al.Monocyte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Ratio Is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Plaque: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AHA.2025.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full/10.1161/JAHA.124.03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