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瘙痒难忍,腿上还长满‘火山口’?——这种罕见皮肤病久治不愈,背后原因竟是它!
时间:2025-02-01 12:11:1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54岁的李阿姨最近被一种奇怪的皮肤病折磨得苦不堪言。她的双腿上长出了一片片“火山口”样的红斑和丘疹,中间带着凹陷的小坑,奇痒无比,抓破了还会流黄水、结痂,甚至融合成片,像一条条“蜈蚣”爬在腿上。更让她崩溃的是,这种瘙痒感蔓延全身,晚上睡不着觉,白天也没心思干活。李阿姨试过各种药膏,但效果都不明显,痒得她几乎抓狂。无奈之下,李阿姨来到省医院皮肤科就诊。
1 竟是因为罕见皮肤病
接诊医生为王阿姨进行了详细检查。皮肤科检查发现,她的双下肢散在分布红斑、丘疹和结节,中央有脐凹,覆盖黄色蜜样痂皮,部分皮损融合成片,伴有抓痕和溃疡。
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但皮肤病理检查揭示了关键问题:脐凹处表皮呈杯状凹陷,内有柱状角栓,底部表皮萎缩,可见胶原纤维穿通表皮,真皮浅层有炎症细胞浸润。Masson三色染色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这些特征明确指向了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ARPC)。
2 常合并系统性疾病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RPC)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其特征是经表皮清除变性胶原纤维。根据病因,RPC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
遗传性RPC:非常罕见,多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常见于婴幼儿。
获得性RPC(ARPC):多见于成人,常合并一种或多种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肝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如甲状腺癌、结肠癌、淋巴瘤等)以及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疥疮)等。其中,糖尿病和终末期肾病患者尤为常见。
ARPC的皮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尤其是下肢。典型症状为瘙痒,偶有疼痛,好发年龄为40~50岁,无性别差异。
3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搔抓或创伤后出现针头大小丘疹,逐渐增大且具有革样硬度,中央出现脐凹,内含角化性物质,呈棕褐色,角质栓黏着牢固不易脱落,边缘堤状隆起呈火山口状,周围绕以红晕。该病可自发消退,留有轻度凹陷性萎缩瘢痕及色素沉着或减退,易反复发作。皮肤搔抓可引起Koebner现象。
4 治疗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ARPC)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无特效或标准疗法,治疗目标主要是管理潜在疾病和缓解瘙痒。
1. 药物治疗
1.1 局部治疗
-
外用糖皮质激素及维甲酸:在一些病例中显示有效。
-
过氧化苯甲酰:可能通过改变结构和代谢发挥作用。
-
其他局部用药:润肤剂、角质剥脱剂、多塞平、咪喹莫特、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及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等,均有成功个案报道。
1.2 系统治疗
-
抗组胺药:用于缓解瘙痒,是首选治疗。
-
别嘌呤醇:对伴有糖尿病的ARPC和巨大ARPC患者效果显著,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胶原交联。
-
多西环素: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可能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调节炎性细胞因子发挥作用。
-
其他药物:利福平、维甲酸、复方甘草酸苷和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等也有治疗成功的报道。
2. 物理治疗
-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调节免疫功能发挥作用。
-
UVA1光疗:用于治疗同形反应皮损。
-
308 nm准分子激光:可改善皮损。
-
其他物理疗法:液氮冷冻、PUVA、刮除、电灼、光动力治疗及经皮电神经刺激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成功报道。
3. 其他治疗
-
管理潜在疾病:控制糖尿病、癌症等系统性疾病对改善ARPC症状至关重要。
-
停用诱发药物:对于药物诱发的ARPC,停用可疑药物是关键。
-
手术切除:对于散在且治疗效果欠佳的皮损,可考虑手术切除。
参考资料:
[1]麦镜明,钟慧琳,黎少静,等.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1例.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3,29(01):123-125.
[2] 刘引引,孙泽军,霍亚兰,等.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研究进展. 中国医师杂志,2021,23(12):1914-1917.
[3]孙文生,徐首明,张富宇,等.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一例报告. 中华皮肤科杂志,1985,18(04):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