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ACAP: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与情绪稳定剂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急性躁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时间:2025-02-05 12:10:1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双相障碍(B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终生患病率为2.4%。约50%的双相障碍患者在13岁前或13-18岁之间首次发病。早发型双相障碍患者常伴随更严重的情绪波动和共病,且治疗困难。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的诊断较为复杂,症状表现常与成人不同,且常伴随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神经发育障碍。在治疗方面,指南推荐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s)和情绪稳定剂(MSs)。然而,儿童青少年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效果和安全性尚存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系统评估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与情绪稳定剂在治疗双相障碍I型躁狂/混合发作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本研究为系统评审和网络荟萃分析,依据PRISMA指南进行。通过在PubMed、PsycInfo和Embase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最终纳入18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2844名≤18岁的双相障碍I型躁狂/混合发作患者。这些研究比较了6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阿赛那平、奥氮平、奎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与4种情绪稳定剂(锂盐、奥卡西平、托吡酯、丙戊酸钠)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包括躁狂症状的改善和躁狂反应的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抑郁症状、功能评定、停药率(因任何原因、因不良事件或因疗效不足)、生理指标变化(如血糖、血脂、体重等)以及常见不良反应。数据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配对荟萃分析和网络荟萃分析(NMA),计算标准化均差(SMD)和风险比(RR),并使用R软件和Stata软件进行分析。

最终18项研究纳入了2844名患者,平均年龄为11.74岁,其中女性占48%。研究结果显示,所有6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减轻躁狂症状方面均优于安慰剂,尤其是利培酮(SMD = −1.18,95% CI = −0.92, −1.45,信心度:中等)和奥氮平(SMD = −0.77,95% CI = −0.36, −1.18,信心度:低)。然而,情绪稳定剂未显示出优于安慰剂的疗效。在躁狂反应方面,利培酮(RR = 2.58,95% CI = 1.88, 3.54,信心度:低)和奥氮平(RR = 2.42,95% CI = 1.33, 3.54,信心度:非常低)均优于安慰剂,但其他情绪稳定剂未显著优于安慰剂。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减轻躁狂症状(SMD = −0.68,95% CI = −0.86, −0.51,信心度:中等)和躁狂反应(RR = 1.85,95% CI = 1.53, 2.24,信心度:中等)方面均优于情绪稳定剂及安慰剂。关于不良事件,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普遍表现为更多的嗜睡、体重增加和代谢问题,部分药物如锂盐、齐拉西酮和奥卡西平导致更多因不良事件而停药的情况。

主要研究结果

总的来说,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治疗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I型躁狂/混合发作的急性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安慰剂和情绪稳定剂,尤其是在减轻躁狂症状和提高躁狂反应率方面表现突出。然而,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时,需特别关注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嗜睡、体重增加和代谢问题,临床使用时需谨慎权衡治疗效果与副作用的风险。

原始出处: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ntipsychotics vs Antiepileptics or Lithium for Acute Mani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25 Feb;64(2):143-157. doi: 10.1016/j.jaac.2024.07.920. Epub 2024 Aug 9. PMID: 39128561.

上一篇: Eur J Pediatr:母乳喂养促进...

下一篇: 病例报告|复发性结外型颅内外沟通性Ros...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