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Ethnopharmacol:胆汁酸作为炎症性肠病的信号分子:对治疗策略的影响

时间:2024-10-22 19:00: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尽管不断努力,但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功,还面临药物不良反应等局限性。大量研究发现IBD的发病机制与胆汁酸循环和代谢紊乱有关。以胆汁酸为靶点中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已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该文综述了胆汁酸及其受体在IBD中的作用,以及基于胆汁酸的IBD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探讨胆汁酸代谢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总结临床治疗IBD的药物,包括单一中药、传统中药方剂,分析治疗IBD的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截至2024年1月的相关文献,检索关键词为“胆汁酸”、“胆汁酸受体”、“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靶向药物”

结果:胆汁酸水平失衡可导致肠道炎症,而IBD可破坏微生物平衡,导致胆汁酸池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损害肠黏膜的愈合能力。胆汁酸对于保持肠道屏障功能完整、调节基因表达、管理代谢平衡以及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性质和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关注胆汁酸可能为IBD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

IBD的临床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和一些潜在的中药(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等),为了保护肠黏膜屏障或减轻炎症,这些治疗主要通过控制胆汁酸代谢、肠道菌群、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来起作用,有助于缓解和改善与IBD相关的症状。

结论:IBD可引起肠道内稳态失衡和BA池改变,导致相关代谢酶、转运体和核受体水平的波动。因此,通过调节BA和胆汁酸关键信号分子的平衡,可以治疗IBD。中医药治疗IBD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应着眼于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推动创新中医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使靶向胆汁酸的中医药成为IBD的主流治疗方法。

原始出处:

Ma Y, Yang H, Wang X, Huang Y, Li Y, Pan G. Bile Acids as Signaling Molecule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Strategies. J Ethnopharmacol.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8, 2024. doi:10.1016/j.jep.2024.118968

上一篇: BMJ:无论男女,体重暴跌伴随腹痛、食...

下一篇: 主席专访 | 李悦教授专访:心律失常个体...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