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浙大二院胸外科主任医师:Deepseek给出的诊断和我们非常接近!多名科主任发声,56秒出诊断,专家都不如它,很怕被淘汰失业
时间:2025-02-13 12:19:4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浙大二院主任医师:Deepseek给出的诊断和我们临床非常接近!
AI分析得很快,医生怎么比?很怕会失业
这次,我们作为医生不得不严肃面对、认真学习了!
据新华每日电讯消息,近期,浙大二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范军强接诊了一名48岁的患者,于是,他便向Deepseek发起了提问并进行咨询。
范主任询问到:今天接诊了一个男性48岁的患者。那么这个是一个右上肺的结节,大概是8mm大小,已经随访观察了半年,没什么变化,这是一个磨玻璃的结节,请问这个诊断是什么?下一步怎么治疗?
结果,几十秒过后,Deepseek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判断,还结合最新的指南给出了建议。另外,Deepseek还指出提问者给出的信息“磨玻璃的结节”过于模糊,到底是“纯磨”还是“混磨”需要进一步明确。
天呐,Deepseek还能自行判断并纠正提问者给出的信息,这也太厉害了!
最后,范军强主任表示:“Deepseek的判断非常客观,对我们患者的诊断也好,给出的建议也好,和我们临床非常接近……”
Deepseek会诊断、会看病、会给出建议,连续几日,多名科主任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2月10日,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侯医生就发文表示:“DeepSeek完全可以胜任医生的许多工作了,消化内科一个病人需要进行抗生素调整会诊,我让Deepseek给出会诊建议,它56秒给出答案,让人真的压力山大呀,说不定哪一天医生就被Ai取代了。”
据了解,侯医生向Deepseek咨询表示:患者腹部CT结果提示急性胰腺炎,急诊门诊白细胞明显升高,肝酶异常升高,另患者基础疾病多,合并肺部感染及脑梗死后遗症,一般情况差,当时请ICU会诊予以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现患者炎症指标明显下降,无畏寒发热等不适,故特请贵科会诊,协助抗生素降档。请给出抗生素使用建议。
没想到,短短几十秒之后,Deepseek就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建议,内容非常详细准确,它明明白白地说出了应该用什么药、注意事项、怎么治疗,而且给出的治疗建议都是根据最新的指南,医生想不到的东西,它都做出了设想并进行分析,指导医生该怎么怎么去做。
天呐,这也太强大了,哪个医生能分析得这么透彻、清楚、逻辑严密?怪不得连科主任们都直呼医生哪一天别被淘汰失业了。
2月11日,四川某三甲影像科主任就发长文担忧同事们的职业前景,他表示:“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一系列AI强大到令我惊讶,它们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算法,已经在医疗领域大显身手。DeepSeek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其在疾病辅助诊断、治疗方案优化等领域展现出潜力。”
“我给出患者资料,让DeepSeek出具诊疗方案,30秒之后,DeepSeek就能给出专业、全面的分析,我认为其条理之清晰,分析之全面,不亚于大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对于我们搞诊断,搞病理的,我真的担忧我们未来的发展了,这些AI一分钟能读成千上万张片子,细微的地方也能识别出不同,我们医生仅靠手、靠眼,无论如何也是比不上的。”
随着DeepSeek的发展,很多医生在感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同时,都在担忧未来的职业发展,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医生是人,肉眼凡胎
有时候我们确实不能和AI相比
从今天开始,各位医生真的得重视DeepSeek等一系列AI了。
咱们主要说说DeepSeek,毫无疑问,这是蛇年春节以来医疗界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这个国内原生的大模型直接挑战OpenAI、谷歌等全球科技巨头,甚至凭一己之力使得美股AI龙头普遍重挫。
相比海外的大模型,DeepSeek训练数据以汉语为主,对复杂的汉语词汇和语境处理更为精准,使其文字输出更为流畅自然,符合汉语环境。同时,它的逻辑推导过程透明,并支持针对包括医疗在内特定场景的深度优化。
DeepSeek在疾病判断及诊疗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它可以修正咨询者提供的不规范的信息,这是以往大模型不能相比的。
在以往的大模型中,你需要输入非常规范的格式,例如你需要输入“请分析以下病例:65岁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史,主诉胸痛伴呼吸困难2小时。需要:1. 列出可能诊断及依据 2. 建议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3. 给出紧急处理方案 4. 说明鉴别诊断要点”这样一段话。
但是在DeepSeek中,提示词可以使用非常口语化的描述“65岁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多年,突然胸痛喘不过气两小时,现在应该怎么办?”,如此即可,它的逻辑性和分析能力非常强,给出的判断和建议不输一个从业多年的专家。
其实,除了DeepSeek,还有很多强大的AI。
例如,OpenAI的GPT-3程序,可以从自发语音中识别线索,诊断并预测痴呆症早期阶段的准确率达到80%。
人工智能眼科专家“CARE”能够一次性精准筛查14种眼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教授就曾介绍,CARE可以识别正常眼底图像和14种常见眼底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眼底表现、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等,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从92.1%提升至95.2%,并在全国35家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了临床真实环境验证。
来自谷歌、谷歌大脑与Verily公司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款能用来诊断乳腺癌的人工智能,它的表现甚至超过了专业的病理学家。众所周知,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严重依赖于病理医生的水平,即便是对于同一名病人,不同病理学家给出的诊断也往往会有很大不同,不同病理学家对乳腺癌诊断的一致率只有75.3%。在某些不典型的乳腺癌中,诊断的一致率竟下降到了48%,只有不足一半。
病理医生必须经过数年甚至十几年的训练,才能掌握足够的经验,成为一名合格的病理医生,要成为优秀的病理学家更是难上加难,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想要得到足够的训练以获得经验,都是一种奢望。
然而,谷歌和Verily的科学家们将单张病理切片的图像分割成了数万至数十万个128x128像素的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内可能含有数个肿瘤细胞。随后,他们提供了许多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病理切片,供人工智能学习。短期内,这款人工智能掌握了一种像素级的技巧——它能分辨出单个小区域内被标注为“肿瘤”的像素,从而将整个小区域标注为“肿瘤区”,这能有效将肿瘤组织与健康组织区分开来。
研究人员曾邀请了一位病理学家,并要求其与人工智能进行一场比赛。人类病理学家花了整整30个小时,仔细分析了130张切片,并给出了他的诊断结果。在随后基于灵敏度(找到了多少正确的肿瘤)和假阳性(将多少正常组织诊断为肿瘤)的评分中,人类病理学家的准确率为73.3%,人工智能的准确率却是88.5%。
我们医生,毕竟是肉眼凡胎,有时候根本不能和强大的人工智能相比,面对DeepSeek等一些列AI的挑战,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AI取代哪个行业不好说,
但一定会先取代不会使用AI的人!
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全面来临了,很多医生担心会失业,怎么办?笔者也不知道怎么办,但笔者想告诉各位医生一句话:AI取代哪个行业不好说,但一定会先取代不会使用AI的人!
在DeepSeek被持续热议之时,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一名医生就对笔者表示:“如果DeepSeek将要取代医生的话,那么内科一定是第一个被取代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我最近见识了DeepSeek的威力,它的逻辑分析能力太强大了,哪个内科医生能比得上它的知识储量和各种分析设想的能力?”
是的,不可否认,未来的医疗是AI的天下。
2024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进一步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场景指明了方向。
《指引》涵盖了医疗服务管理、基层公卫服务、健康产业发展和医学教学科研四大类84种具体场景,其中包括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基层全科医生智能辅助决策、智能门诊分诊、智能药物研发等应用场景。
文件表示,医疗与AI和大数据正在行业的各个方面展开深度融合,要借助AI和大数据应用的迅速发展,共同推动医药行业的研发、服务、应用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所以,未来是AI的天下,2025年,AI在医疗的应用更会获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目前,我们也不要考虑AI会不会取代医生了,它毕竟是一种工具,需要人去使用它,医生们需要立即搞明白AI是怎么一回事,AI以后取代哪个行业不好说,但一定会先取代不会使用AI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