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琪兴:解析新冠肺炎特性、传播途径及治疗策略
时间:2025-02-09 12:09:3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简称新冠肺炎) ,自发生以来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为此,特邀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医院葛琪兴医师与大家解析新冠肺炎特性、传播途径及治疗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有哪些特性?它对紫外线和热敏感吗?目前有无证据显示病毒有明显的变异?
葛琪兴医师: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的β属,该病毒具有包膜,其颗粒形态呈现椭圆形或圆形。病毒颗粒内包含四种结构蛋白。在人群中传播和流行时,新冠病毒表现出较高的突变频率。当不同亚型或分子型的新冠病毒同时感染同一宿主时,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毒特性。此外,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热、有机溶剂、乙醚、75%乙醇、过氧化乙酸、氯仿以及含氯消毒剂等具有敏感性。
新冠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哪些?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吗?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为什么老年人和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感染概率增加?
葛琪兴医师: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者,其在潜伏期间便具备传染性,且在发病后的前三天传染性达到峰值。无症状感染者亦可能成为传染源。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气溶胶传播成为主要传播方式。而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导致污染性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新冠病毒或接种疫苗后,人体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增强。
目前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哪些?提倡老药新用,具体有哪些药物被重新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
葛琪兴医师:新冠肺炎的治疗策略主要涵盖一般性治疗措施、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支持性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方面。
首先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对于高热患者,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并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对于咳嗽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应给予止咳化痰药物口服。对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活动后指尖血氧饱和度。
同时,应对基础疾病的指标进行严格监控。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检查等。此外,应根据病情给予规范有效的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高流量吸氧等。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盲目或不当使用,特别是避免不恰当的广谱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在抗病毒治疗方面,目前主要使用的药物包括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适用于发病五天以内的患者。
此外,新冠疫情期间新启用的药物有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阿兹夫定,该药物最初作为艾滋病毒逆转录酶(RT)抑制剂获批用于治疗HIV患者。还包括莫诺拉韦胶囊、单克隆抗体、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以及其他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抗病毒药物。
对于免疫治疗,需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白介素抑制剂等。重症患者可能还需进行抗凝治疗。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疏导,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对于危重症患者,需要采取支持性治疗措施。原则上,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积极抗感染治疗,并提供必要的器官功能支持。早期康复需要早期介入,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开展呼吸功能、身体功能及心理障碍的康复训练和干预,以尽可能恢复患者的体能、体质及免疫能力。
康复后,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肺功能异常,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肺通气功能下降,而年轻患者通常不会留下后遗症。
若患者在康复后期出现肺部损伤,应监测肺功能,并进行肺部康复训练,辅助呼吸,锻炼肺功能,以帮助患者恢复肺功能。
医院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如何控制院内感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
葛琪兴医师:首先,必须在门诊实施严格的预检分诊制度,以确保患者分流的合理化。同时,应向患者提供手卫生、呼吸道卫生以及咳嗽礼仪的相关指导。对于需要陪同的呼吸道患者,陪同人员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防护口罩。此外,应加强病房的日常通风,并确保终末消毒工作的执行,同时对诊室、病房、办公室及值班室等区域的物体表面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措施,并根据暴露风险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在工作期间,医务人员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严格执行卫生标准。对于离院患者,应按照规定进行妥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