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福州,哪里能找回古人的闲适生活?
时间:2019-11-01 21:08: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从早上第一声闹钟响起,到夜里最后一次熄灭手机。信息爆炸的时代,生活有如被按下加速键。在日复一日的忙碌里随波逐流,你是否已经偏离了生活的本真。
高楼拔地而起,古街院落不在。午夜梦回,儿时的快乐纯粹,我们要去哪里寻找?不妨跟随我们的脚步,在嘈杂的城市里找一找古人的闲适生活。
将时光回溯千年之前,人与人的智慧蕴藏于街道院落间,将家与族的智慧妥帖收藏。从陕西半坡遗址的圆形浅穴式房屋,到庄严大气的北京四合院,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无论殿堂楼阁抑或是竹篱泥笆,无论是抗风的穿斗式结构抑或是承重较强的台梁式结构,无论是四面坡的“庑殿顶”抑或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都融铸了人类千年文明的美丽。
那时的生活,是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重帘幽静,是周紫芝“人醉掩金铺,闲倚秋千柱”的自在舒懒,是邓剡“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的寥寥清秋,是赵令畤“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的春光灿漫。
在这四方墙寰的院落里生活,不仅仅收容了身体,更维系了情感、精神的安宁自在。院落布局按传统规制,以大厅为轴,老人住在北房,长子住在东厢,次子住在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既保证了家族的群居属性又保证了一定的相互独立。
家族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绵延不息的精神内核。从苏州的文氏家族,颇负盛名的贝氏家族,到榕城螺洲千年的陈氏家族。院落生活是诗书会友的雅,是含饴弄孙的乐,更是家学、家风代代相传的精神延续。
有曾国藩《家书》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颜氏家训》立志教育的“修身齐家,为学治世”,有诸葛亮《诫子书》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于层层飞檐之下,将院落生活烙印上亘古而永恒的家族文脉勋章。
曾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附着历史的灵魂,从古代的阿房宫到如今的商业CBD,改变的又何止是一曲“建筑音符”?
将时光拨回近现代的福州,从1991年福州第一辆双层巴士投入运营,到2015年福建第一条高铁—合福高铁通车通车,晋安竹屿村的陈氏大宅、鼓楼太平街的火帝庙,从古色古香的传统院落,到节次鳞比的高楼大厦;拆除的东街口人行天桥,翻新的三坊七巷成为景区……
在一定意义上,古建筑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见证了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沧桑,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一旦破坏就难以再续。
当时代的车轮大力碾过,城市百年发展一瞬。高楼大厦代替了庭院阁楼,建筑仅成为一种外在美学特征;一如古老的砖墙被掩盖在钢筋水泥之下,失去了其饱经沧桑的古老魅力。
当家成为房子一个的代号,家学传承成为束之高阁的一本老字典。我们失去的不只是邻里乡亲的院落生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联系;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无法弥补精神空洞。
岁月悠悠,儿时街坊院落、田间山野间的嬉戏,也许内心的安宁祥和、人与家之间的温情传承,还得需去古老文化中去寻找、去院落生活中去寻找。
门内有径,径转有屏,屏进有阶,阶畔有花。
从北京紫禁城等皇家中式建筑中提取经典的元素、机理和序列,把它们融入现代建筑结构中,以“中而不古”的理念将文化融入院落生活。以匠心重拾福州千年院子文化,重现亭台楼阁、天青地阔的雅致美学。
规划“四坊十八巷”的对称礼序布局,将皇家院落的巍峨之气呈现于此。大门、院门、宅门,三重递进景深,重现千年望族生活门风。
集纳叠山、影壁、景墙、名贵花木于庭院,春观群芳争艳,夏听高树蝉鸣,秋品黄叶铺地,冬赏雪后初霁,散发出穿越千年的动人美丽。
树绕村庄,水满坡塘。青石小巷、白墙灰瓦,有庭有院有雅兴志趣的院子生活,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打造一方难得的心灵净土。
以螺洲与身俱来的天赋官脉,致敬八闽望族。厚载百余栋万和独院,于庭院之间知山水见天地,守正中国家族的繁华,礼序大家族的身份与信仰。
门庭知礼序,院落显禅意。一座院子,既是人生的源点亦是精神的源头。
以一座镌刻传统礼制的福州院子,承载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内核。于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里面,蕴藏独特国风审美与生生不息的东方精神力量,将家学文化蕴于建筑骨血代代相传。
在这一方院落里将时光慢下来,将生活慢下来,找回人与人、人与家、人与自然之间最美好纯粹的模样。
文 | 福 州 知 了
图 | 福州院子 / 网 络
▼
【广告】本文为品牌推广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