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里这样生“金”

时间:2019-11-08 06:56:3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黄土地里这样生“金”

虞城县乔集乡发展光伏产业助力脱贫。

资料照片

虞城县界沟镇举行综治信用家庭授牌仪式。

韩朝鑫摄

虞城变了!总能听到当地人这样感叹。

的确,昔日荒草丛生的小河沟,变成游人如织的“十里画廊”;贫瘠土地“长出”乡居竹屋、农村公园,变身魅力“竹海”;曾经干涸的黄河故道,万亩果园香飘四方;贫困村里建起一个个扶贫车间……

新一轮脱贫攻坚,虞城县咬定精准扶贫,发力高质量脱贫,产业牵动、能人带动、内力驱动合力攻坚,交出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经省级专项考核评估,虞城县实现脱贫摘帽!

一个传统农业县如何摘掉了穷帽?记者深入探寻虞城的脱贫经验做法。

闯新路:要干就干高效产业,贫困村有了脱贫致富底气

种麦子还是种竹子?

城郊乡郭土楼村村民杨红春清楚记得,2016年夏天,村里为此开了11次会。

“祖辈棒茬麦、麦茬棒,想脱贫,就得改变这个老模式。可发展竹海乡村游,大伙儿心里没底。”杨红春坦言。

打造生态旅游乡村,一个个长短结合的项目精准落地,村里人的顾虑渐渐打消了:“这个路子,中!”村民参股,合力打造生态庄园。

现在漫步郭土楼村,小桥、亭台、回廊清一色竹子建造,竹廊曲水花草香,竹海果园鹅成行,一个盛夏游客量达2万人,去年村集体收入300万元,127户贫困户因竹产业脱了贫。

拔穷根关键靠产业。在虞城,不少村子像郭土楼这样,人均土地少,产业单一,如何找准脱贫产业?当地的做法是:因村制宜,要干就干高效产业。

阡陌一尘不染,水塘波光粼粼,绿杨芳草点缀在房前屋后,深秋里的稍岗镇韦店集村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难以想象,过去的韦店集村,道路坑洼,荒草丛生,全村贫困户有134户470人。

“一家三五亩地,种啥来钱?”村民杜红旗深有感触,和不少人一样,他在家包过地,在外打过工,可一直没扑腾出好日子,“没有产业基础,单靠农民自己干哪行?”

专家把脉开方,韦店集村交通便利、灌溉条件好,适宜蔬菜产业。“虞城是全国速冻蔬菜基地,咱搭上这趟车,准错不了。”在扶贫干部帮扶下,杜红旗心动了,建起了两个蔬菜大棚,他感叹:“缺技术,有人手把手指导,缺资金,信用社提供无抵押贷款。算收入,两个棚赚了8万多元,第一茬就回了本。”如今,村里长出了十几座大棚,带动了30多户贫困户脱贫。

扶持特色产业,政策不断加力。仅去年一年,全县财政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04亿元,在25个乡镇实施了65个产业发展项目。

如今,特色产业在虞城势如拔节,张集镇、镇里固乡等相中黄桃,种植面积达2万亩;利民镇、田庙乡让荠菜变成“金苗苗”;刘店乡发展板材加工,把小木条连成大产业;建成146个扶贫车间已全部达产,新建产业孵化园17个,带动5200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一个个贫困村有了脱贫致富底气。

选能人:“头雁”领航雁阵飞,带村民“换脑子、挣票子”

新产业平台搭了起来,谁来带动?为破解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虞城县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能人返乡,同时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让“头雁”领航雁阵高飞。

走进蔡庄村,整洁的村道、宽敞的文化广场,一片片玫瑰园枝繁叶茂。说起乡村脱贫,村里人纷纷夸赞:“咱这儿是花木兰的故乡,朱婧源就是现代的‘花木兰’。”

五年前,大学毕业的朱婧源毅然放弃工作,回到蔡庄村,流转土地560亩,种植玫瑰,饲养玫瑰鸡,成立了虞玫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小村里产出玫瑰花茶、玫瑰酱、玫瑰手工皂等产品。“土里有金子,就看你咋挖!”朱婧源说。一个玫瑰特色产业,让村里人“换了脑子,挣了票子”,带动124名贫困村民稳定脱贫。

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在史桥村,村干部史志乾牵头成立合作社,建起现代化鸭棚,132户贫困户,以每家到户增收资金8000元入股,参与鸭产业。贫困户史志超算了笔账:把2亩地流转出去,每年地租收入2000元;入股分红,连分5年,每年1000—1500元。“有地租,有分红,有工资,三项加起来,一年挣3万多元,日子好着呢!”

越来越多的能人“燕归来”,成了致富领路人。界沟镇邢营村的徐侠影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粽子加工。“县里在土地、信贷上给了不少帮助,现在每年销售额有300多万元,60多个村民在这儿打工,每月工资两三千元。”

选优配强党支部,党员冲在脱贫攻坚一线。大侯乡党委书记陈华杰深有感触,全乡36个村的党员和贫困户结成对子,手牵手精准帮,啃下脱贫硬骨头。在全县,选派县直单位副科级干部到601个村担任“名誉村主任”,1200名优秀干部充实驻村力量,党员干部与1.4万多名贫困人员建立长期帮扶关系。

最近3年,虞城的“凤还巢”工程吸引10万人回乡创业。“十万城归”创办8458家企业,带动5万多人就业,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达4100人。人、地、钱要素不断聚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

强内力:好信用引来金融活水,“我要脱贫”干劲足

发展现代产业离不开投入,而贫困群众缺资金、贷款难,如何让他们融入产业、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虞城以“综治信用家庭”为钥匙,通过信用评比,引入金融活水,让贫困户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大侯乡任楼村村民郭建军,看着别人靠养蝉致富,也想试试,可一打听就打起退堂鼓:“投入几万块,咱干不了!”挂上综治信用家庭的“红牌牌”,信用贷款解难题,他发展起榆树种植和金蝉养殖,一年收入上万元。

信用家庭怎么评?虞城县政法委书记王光华介绍,先设标准——县里结合社会综合治理要求、群众迫切需求,制定了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孝敬老、移风易俗等10项标准。再评先进——村民申请,村小组审定,乡镇复核公示,确保结果公平公正。

标准上墙,如何入脑入心?王光华说,评上综治信用家庭,能享受不少实惠,比如可优先申请农信社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优先推荐企业招工用人等,好处实实在在,农民参与积极性高。

“信用”钥匙打开了贫困户心锁,越来越多的人争相申请综治信用家庭。“‘红牌牌’可顶事哩!”任楼村贫困户任胜利家被评定为综治信用家庭后,申请贷款9万元,办起木材加工厂,带动了8户农民脱贫。

得益于农村信用建设,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融入特色产业,变成“我要脱贫”。刘集乡刘皮村贫困户王建设感慨,“龙头企业和村里签订单合同种荠菜,俺赶上趟,没想到第一年就挣下3万多元。”金豆子食品有限公司建设5万亩优质大豆种植基地,让4000户贫困户年户均分红3000元;乐为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肉鸭养殖,带动建立48个家庭农场,12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截至今年9月,全县通过综治信用家庭授信达1.2万户,累计贷款20亿元左右,占农信社贷款总额约20%,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了贫困家庭。”虞城县农村信用联社主任靳光先说。

树新风:鼓口袋更要富脑袋,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高质量脱贫不是只看腰包鼓不鼓,也要看群众心气顺不顺,幸福感、获得感足不足。

虞城地处豫鲁皖三省交界,人员流动性大,社会治理问题复杂。为解难题,县里创新乡村基层治理,让小事琐事有人管,树立好风气,鼓起脱贫“精气神”,红白理事会、公道会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俺家的地多大,心里清楚,凭啥测量队说了算?”大侯乡张平楼村的王柱曾因地界争议,村里搞扶贫产业,干部找上门,王柱总是摇头,“先把地的问题说清楚了。”

村民矛盾怎么解?依托综治信用家庭建设,当地让村民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乡”。“你看,这是村里承包土地的账本,是不是清清楚楚?”“开了荒地,付出了劳动,要不咱们各退一步?”干部上门拉着他和邻居开公道会,一项一项摆清楚,多年的疙瘩解开了,王柱觉得心气顺了,“俺也愿意跟着村干部干。”

大侯乡任楼村的村民任芳珍,刚刚为儿子办喜事,“现在可轻松多了!”她说,过去彩礼一出手,就得好几万,拉下饥荒,往后还得过穷日子。如今村里规定红白喜事只办十桌,每桌四盆菜,简单又省钱。

乡村树新风,发展更有劲头了。“戒了酒,就能挂信用家庭牌。”任楼村任文超暗下决心要当一回先进,他不仅成功评上了综治信用家庭,还从“困难户”变成了“先进户”,村里喇叭喊打扫卫生,他总是抓着扫把就往外走。

“不仅要鼓口袋,更要富脑袋,扶起农民的志和智,把内生动力凝聚成发展动能,一定能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虞城县委书记朱东亚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8日 18 版)

上一篇: 黄金恐将跌向1400美元?投行:别担心大...

下一篇: 美股及美债收益大涨施压黄金收跌创三个多月...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