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黄河,四川能做什么?

时间:2019-11-05 09:03:0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守护黄河,四川能做什么?

原标题:守护黄河,四川能做什么?

四川境内黄河干流长度174公里,贡献全流域枯水期40%和丰水期26%的水量

“入冬后就不能再放牧了,牛羊会把草根吃了。”11月2日,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乡班佑村的村支书扎西骑着摩托车在草场巡护。他介绍,班佑村地处若尔盖湿地边缘,如果过度放牧引来沙化,威胁的不只是草场,还有不远处的黄河。

作为全国仅有的长江、黄河干流都流经的省份,根据中央要求,四川近期将重点放在川西北黄河流域的治理与修复上。守护母亲河,四川将展开哪些行动?

1扮演重要角色

涉及5县,全流域枯水期40%水量来自四川

“四川在守护黄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记者在走访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那么,四川之于黄河有多重要?

省水利厅提供了一组数据:四川境内黄河干流河道长174公里,流域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涉及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和甘孜州的石渠县5个县。

四川境内的黄河流域多年水资源总量为44.1亿立方米,以若尔盖湿地为代表的川西北湿地是黄河主要水源涵养地之一。据统计,黄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来自四川。

四川境内黄河流域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流经阿坝县和若尔盖县。干流及支流黑河、白河水质均为Ⅱ类(符合饮用水标准),流域有4个国家级重要水功能区。也因此,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下游不少省份每年都会和四川沟通川西北生态保护修复进展,“例如湿地面积、治沙进展等,这些都关系到下游的生产生活用水调配问题。”

“川西北生态系统的健康,关乎全流域。”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梁军介绍,四川境内的黄河流域处于“中华水塔”核心区位置,“但想要保护好这个水塔,并不容易。”

根据此前多部门联合“会诊”,四川黄河流域存在如下“病症”:一是生态脆弱,石渠、红原、若尔盖等地草原沙化面积仍在扩张,局部湿地面积仍在减少,功能仍在退化;二是生产活动加剧,过度放牧、流域内采砂、旅游开发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这些问题跟气候变暖等有不小的关系,但人为因素还是主要的。”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坦言,“既是人为因素所致,那就表明还有修复治理的空间。”

2四川做了什么

河湖长制度下,实现全流域“有人管”和“管得好”

“要先遏制住生态恶化势头,为全面综合治理赢得时间。”省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直言。

重拳首先挥向生态治理。四川省治理若尔盖沙化土地已有20余年。如今,若尔盖部分草原湿地面积和功能得到初步恢复,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

其次,则是针对流域内的干支流清理整治。

“第一步要做到有人管。”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开始,四川省先后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并在全国率先把重要天然湿地、水库、渠道、塘坝等补充纳入河(湖)长制工作范畴。截至目前,四川黄河流域共设立省市县乡村河湖长165名。特别是设置黄河省级双河长,强化省级河长作为黄河管理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在黄河及支流的黑河、白河沿岸的乡镇聘请生态联络员,实现四川境内黄河干支流、湿地、湖泊管护力量全覆盖。

“有人管”还要“管得好”。省河湖保护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年多来,四川各级河长在黄河流域累计巡河1775次,发现并处理各类涉水问题291个。从今年7月开始,省河长办和省检察院在黄河流域五县探索了“县检察院+县河长办”模式,并联合开展专项清理行动。迄今,已在四川黄河流域清理出污染水域44亩、河道29公里,基本完成了流域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整治。

“管得好”不止于此。协调左右岸、上下游关系,实现跨境联防联治的议题,也被摆上台面。

今年4月,四川、甘肃两省河长制办公室在成都举行联席会,会上,确认诺尔杰尔、翁尼曲、希洛等9条黄河支流的跨境治理办法、联合执法机制等。不到半年,川甘两省已开展联合巡河、联合执法10余次,清理了数起跨区域违法采砂等案件。同时,四川也与青海建立了交界地带林区巡防、案件查处、信息研判等工作机制。

“截至9月,四川境内的黄河流域已经实现了岸线、滩涂、水域经营活动全部退出。”省河湖保护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3进一步治理与修复

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监测显示,近两年来,川西北地区的河湖岸线稳定、湿地面积逐步增加。

在前期管护和治理的基础上,四川该如何进一步布局境内黄河流域的治理与修复?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华介绍,近期四川省还将出台两大举措,明年底前补齐川西北地区的垃圾和污水处理短板,实现“污水不入河”;加快对境内黄河干流开展水域岸线划界、河道综合治理规划等工作,进一步筑牢川西北黄河流域生态“防火墙”。

但在专家和学者眼中,作为高原藏区、深度贫困区和高海拔生态脆弱区的四川黄河流域,在“治标”之外,还需要“固本”。

“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指出,首先,川西北黄河流域内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生态功能地位,决定了这里必须寻找出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共存的发展之路。其次,根据有关部门测算,川西北地区已逼近过度放牧临界点,传统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补贴政策已接近天花板。

如何“固本”?在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晟之看来,具体操作上,四川应借助省内外已有成熟经验,稳步推进。就当前而言,应借助已经实施的川西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有利政策,开发清洁能源和特色畜牧产业、打造飞地园区,同时,强化与邻近的甘肃、青海两省协作,培育旅游观光新线路等。“核心就是要不断转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护黄河水源涵养地。”

“不管怎么做,都必须结合川西北黄河流域实际,放在黄河上游或者全流域框架下考虑。”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四川省正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制定整个四川黄河流域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建立流域纵向补偿机制等,力争实现流域为单元,整体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以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核心的发展方式转型。”

□蒲香琳 四川日报记者 王成栋

(责编:高红霞、罗昱)

上一篇: 睡得久≠睡得好睡不好会变“傻”

下一篇: 参展观展湘企对第二届进博会期待满满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