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作家的文学成长,记录孩子成长的轨迹与烦恼
时间:2019-11-17 16:33: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什么?家长究竟应该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要用一句俗语概括中国家长的育儿心理,怕是没有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更合适的了。但这份蕴含强烈的父母之爱的期望,有时候也成了家长与孩子身上的紧箍咒。
11月15日,在上海国际童书展上,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带来了一套“文学家风”系列丛书。另辟蹊径,从“文学”与“成长”的角度切入,邀请四对父女基于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家庭创作了四本“家书”。他们分别是创作《80%的完美爸爸》的董宏猷与董菁,创作《爸爸的两个童年》的常新港与常笑予;共著《闲聊也是正经事》的孙建江与孙雪晴以及共著《遇见文学的少年妙不可言》的孙云晓和孙冉。
活动现场
成长,那些父母不应错过的事
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当过教师,身为儿童文学作家,同时又是一位父亲的董宏猷深有体会。他在《80%的完美爸爸》中坦言自己“未能免俗”。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也曾因害怕女儿“失败”,轻视过女儿的个人兴趣与选择的权利,让她承受了家长转嫁来的焦虑和压力。而他庆幸自己也做了正确的事,那就是在喜欢看书这一点上,父女俩兴趣相投,他常带着女儿逛书店和看书,女儿因为大量的主动阅读,最终朝着自己的方向一步步成长起来。正因为有这样的反思,在为“文学家风”所作的总序中,董宏猷写下这样一段话:“成长是一个过程,目标就是要‘成人’,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因此,‘成人’比‘成功’‘成才’更为重要。‘成人’才是成长的正道。”一个孩子成长的目标应是朝“成人”的方向前进,在成长过程中,盲目、功利、攀比、只求“成功”的培养,单箭头的施压式期望,都是孩子承受不起的重负。
做父母的,不应错过的还有陪孩子一起成长,因为成长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在《爸爸的两个童年》里,作家常新港相信,当女儿常笑予来到这个世界后,他获得了第二个“童年”——那个曾有过“苦难”童年的男孩得以和女儿一起长大。在常笑予的眼中,爸爸像黑白交错的斑马,他既有着父亲的威严、深沉,又是个爱玩的天真男孩。他们一同打电子游戏,一同“留守”老家,他们会为了一件事一起努力,会在孤单的日子里默默陪伴彼此。这个“玩伴”教会她不惧“强权”,敢于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正义,使她懂得陪伴和理解家人。而这些,是单箭头的“望”变成双向的“伴”后所带来的温情反应,在陪伴孩子成长时,父母也会迎来第二次的成长。
文学,连接两代作家的桥梁
“文学家风”的四对作者,既是父女,又是作家。文学,是引领他们走向创作之路的导师,也是除血缘之外,使至亲心灵相连的桥梁和纽带。“文学家风”的总序名为“我的成长从文学开始”,八位作者无不因文学与创作结缘,文学是滋养他们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养分。
因此,在“文学家风”中,他们都有对文学“告白”。譬如常新港写“文学是海,我就是奔向它的那滴不回头的水”,孙云晓写自己从11岁那年痴迷起文学后,就“决意要告别浑浑噩噩的过去,去获得丰富多彩的新生”;孙雪晴说“少年时读经典虽然读不懂,但这样才能有日后读懂的那份回味”……
两代作家的经历说明,文学不是一种能直接改善生存质量的物质,也成为不了单凭掌握技巧就能传家的“独门绝技”,但因为文学能沟通和碰撞人的心灵与灵魂,它有着让爱与亲情更加饱满、更加融洽的力量。常笑予在《爸爸的两个童年》中写下一篇名为《那些我们不该错过的事——我读爸爸的作品》的文章,她说小时候读父亲的小说《独船》,虽看不太懂内容,却被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所深深打动。她在父亲的作品中看到了温暖,也看到了冷峻,而借助文学这一让灵魂得以沟通的“语言”,长大后,她理解了父亲的天真与冷酷,发现自己变成了和父亲相似的人。两代作家正是因为文学,身体中流淌着另一层相通的“血液”。
家风,文脉在代与代之间传承
“文学家风”讲述的是作家父女的文学成长故事,但其并不止步于告诉读者几段故事的层面,而是将视野放到“家风”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上,这一关乎国家与民族之未来的命题上。在以“家风”为主题的图书并不少见的今天,有新意、有趣且不失深度地讲好“家风”,并不容易。对此,“文学家风”系列丛书选择从文学的角度,特别是以儿童文学的角度,为孩子和家长讲“家风”。“家风故事”的“主角”自然是四对作家父女,但他们又是“故事”的作者。C丛书中的每一册都主要由“成长印象”“文学微剧场”“成长故事”“文学作品”四部分构成。
在“文学微剧场”中,丛书编者邀请父女们做客,参与访谈,回答读者关心的有关“成长”“创作”“亲子相处”等等问题。而“成长故事”则是两位作者所写的关于自身成长与家庭生活的散文,是作家父女的深情讲述。这些不同视角的文字,虽未直接回答“家风”是什么,但它们以回归当代家庭现场的温情方式,为读者解读了作家为何能培养出作家的问题,展现了文脉是怎样借助良好家风在代与代之间传承的。
“文学家风”系列丛书的责任编辑李碧梅说:“这些样本虽然不能为所有家庭提供实操性的有关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指导,但是,它们从文学这个能滋养人成长,触碰心灵与灵魂的角度,展示了一种创新的、讲好‘家风’故事的可能性,从而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家风建设与精神文化的传承贡献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