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家文稿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成就与展望
时间:2019-11-13 11:17:0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关于中国工业70年的这个报告,我首先做几个说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宏大的题目。在发展进程中,几代人奋发图强,有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探索和成就,也有许多曲折与经验。在这里,我仅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经验、主要成就等方面作扼要的分析与评价。这次话题是我根据多年来的研究心得与权威数据,引用了有关研究机构及其他学者的成果。由于是讲演,就不再一一说明出处了。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工业化做全面回顾,对任何一个学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难免挂一漏万,还请大家指正。希望通过这次讲演能够有助于大家建立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自信、中国工业化体制的自信、中国工业化能力的自信。
一、中国工业化的序幕
在回望新中国工业化的壮丽征程之前,有必要扼要地回顾近代中国工业化探索的踉跄步伐和失败的教训。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志士仁人为挽救国家、民族生存,睁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搞工业,发展军备。“洋务运动”掀开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序幕。洋务派通过政府力量(官办、官督民办)开办了一批制造武器的官营企业及相关企业,包括江南造船厂、武汉钢厂等。
近代改良派、革命党及其主要人物都有推动中国工业化的构想。梁启超先生在辛亥革命后认识到,中国工业化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推动。他认为,中国要实行“保育政策”。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生产事业的需要”。他提出,20世纪为国与国竞争的时代。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通过商业的私人的一般市场竞争已经解决不了当时中国的问题。所以,他认识到:本国人民与他国人民竞争,必须以国家为后盾;其次,个人能力所不能举办的事业,只有政府来举办。因此,要由政府采取“保育政策”以加速其发展。
孙中山先生对发展工业做过详尽规划。他在《建国方略》中说:“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并勾画了他拟定的“实业计划”(即工业及基础设施),对重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等做了详尽规划,甚至包括了通往西藏的铁路。他认为,中国实业之开发,要依靠私人企业、政府共同推动。
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行政院曾经做过《国营工业三年建设计划》(1939年)(1946年)、《物资建设五年计划(草案)》等工业发展规划,曾计划创办钢铁、机械、化工、燃料、电机、发电及重要原材料国有企业,并且先后设立了一批国有企业。例如,重庆的兵工厂、中国石油公司、飞机制造厂、灯泡厂、汽车配件厂等。但是,抗战前,民国政府大多数所谓“制造”飞机的工厂,都只是将装在板条箱里的飞机散件组装起来而已。旧中国时,即便是自行生产航空铝材甚至副油箱都被看作是“天方夜谭”,当时的工厂只是一种简单的买进外国的东西进行组装的工厂。
北洋军阀及后来的地方军阀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和势力范围,搞过一些工业,主要是军事工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张作霖的奉系集团、阎锡山的晋系集团。东北军沈阳兵工厂,军火产量全国第一。工厂厂区长达2.5公里,宽约1.3公里,职工30000余人。兵工厂设有各种枪弹制造厂,以及炼钢厂、机器厂等各类附属厂矿企业。当时,东北可年产大炮150门,炮弹20余万发,步枪6万余支,枪弹1.8亿发,轻重机枪1000挺以上。下属迫击炮厂每月可制造迫击炮80门,炮弹4万发。张学良还组装出中国第一辆汽车。阎锡山曾在山西建设火炮工厂,每年可生产200多门山炮。由于设计、材料等原因,大部分火炮“经常打几百甚至几十炮就出问题”。
民国时期的工业化,总体效果不彰。设备、仪器、原材料、零部件依赖进口,技术落后。
从以上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是近代中国回应外部亡国灭种的挑战,争取民族生存、国家独立的最急迫任务。但是,由于这些人物、政党并没有找到一条使中国获得独立、发展的正确道路,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腐朽制度,因而百年探索,归于失败。
1840年到1949年百余年的探索,不能说中国的工业化没有进展,但成绩是非常可悲的。1936年美国钢、生铁、煤、发电人均产量分别为中国的418、144、42、145倍。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工业规模与刚从英国殖民地独立的印度进行对比:钢产量,印度134.7万吨,中国15.8万吨;生铁产量,印度163.6万吨,中国24.6万吨;铁矿石产量,印度149.4万吨,中国56万吨;原油产量,印度25.3万吨,中国12.1万吨;水泥产量,印度214万吨,中国66万吨;化肥产量,印度2万吨,中国0.6万吨;棉布产量,印度34.6亿米,中国18.9亿米;硫酸产量,印度10万吨,中国4万吨;纯碱产量,印度1.8万吨,中国8.8万吨;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印度9万吨,中国11万吨;糖产量,印度118万吨,中国20万吨;发电量,印度49亿度,中国43亿度。这些数字表明,刚刚解放的时候,旧中国工业基础是多么薄弱,与印度这样一个国家相比,主要的工业产量指标都相差悬殊。1949年国民收入中,农业占68.4%,工业只占12.6%,我国为典型的农业国。而且我国工业分布严重不均衡。根据1947年全国调查,全部1万余家工厂中,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广州的工厂总数占70%。这就是旧中国工业百余年的成果。
总体评价旧中国工业基本状况是:工业体系基本不存在,规模很小,分布零散,不成体系,工业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很多产业处于空白,没有一个产业可以不依赖外来装备、零部件、原材料独立生存,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甚至工业产品。技术严重落后。结构畸形。比如,上海有很多纺织业,但只是进行加工,其他的前道、后道产业,甚至纺织机械制造等产业都没有。资金、技术、市场依赖外国,带有严重的殖民化色彩。大量进口机械设备、出口原材料,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垄断进出口榨取高额利润。在所有工业行业中,外资、官僚买办资本占有垄断优势,民族资本企业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只占不到30%(1930年前后)。在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企业中,民族资本只占18%左右。民族资本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等产业,企业国有水平低、规模小,机械装备很少,大量企业还是手工业生产。从1912年开始实施专利权起,到1936年申报的专利只有275件,且都属于日用品的使用专利。这说明,中国企业几乎没有自主开发能力。综上所述,可以把新中国成立前的工业基础简略地称为“一穷二白”。
旧中国百余年工业化探索表明: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国家独立自主的核心是工业化。推动工业化,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几代精英的共识。
旧中国百余年工业化的探索表明: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的推动与规划,国有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利用可能利用的一切外部资源,有其历史必然性。
旧中国百余年工业化探索表明: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必然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的整体推进过程。
旧中国百余年工业化探索表明: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完成了政治上的革命,实现了国家统一,保证了国家安全,为中国工业化创造了前提条件。能够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政治力量只能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摆脱帝国主义压榨、封建主义束缚、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工业化步入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旧中国百余年工业化探索表明:为人民拥护的政治体制、坚强的政治领导、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动员广大人民参与、形成全民共识、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为人民拥护的政治体制、坚强的政治领导、正确的指导思想,有效动员人民群众,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探索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作者:赵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赵英: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成就与展望》
全文链接:http://www.71.cn/2019/1112/10663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