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中还有一匹黑马——“外销瓷”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时间:2019-11-12 16:04:0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瓷器收藏中还有一匹黑马——“外销瓷”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明代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中国瓷器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外销瓷不但大量输出到亚洲、非洲各国,而且自明代晚期开始倾销欧洲诸国。 明中叶以后,有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收购、订制中国瓷器,而且数量都非常巨大,据不完全统计,运到荷兰的瓷器最多一年(1639年)竟达366000件。

清代鸦片战争以前,外销瓷的主要市场有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和欧洲,特别是欧洲市场。 18世纪前期,欧洲的英、法、荷兰、丹麦、瑞典等国被允许在广州设置贸易机构,使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销售量达到历史上的高峰。 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载,每年仅巴达维亚一地远往欧洲的瓷器就达300万件之多,如果再加上其他国家及中国商人直接运往欧洲的瓷器,其数量之巨是可想而知的。

明、清时期的外销瓷主要是景德镇的青花瓷和釉上彩瓷。 许多瓷器的装饰图案是依照外商从欧洲带来的样品由中国画工精心摹绘的,题材大致包括纹章(又称徽章)、人物故事、船舶及码头风景、动物花卉、鱼草、博古等纹饰。 在广州生产的“广彩”瓷即属于这一类。

平和窑碗盘的成形工艺特征是先旋挖圈足,后施外壁釉。 但景德镇晚明瓷器却是先施外釉,再旋挖圈足,成型工序刚好相反。 故平和窑碗盘圈足端面及足内多溅有釉汁(施外釉溅上的),而景德镇瓷器的圈足端面无釉,其足内或满釉或完全无釉。 精细瓷器足内满釉是旋足(或写款)后,向足内注入少许釉浆,轻而匀地将足内荡满釉汁并将多余的釉倾出,景德镇坯房称这一工序为“促釉”。

平和窑不见“促釉”的器物。 平和窑碗盘施外釉是采用泼釉或浇釉法,即一边浇泼釉浆,一边使外壁向上的坯件快速来回转动,以使釉浆分布、吸附均匀。 有趣的是,在景德镇只有生产瓶罐类的琢器坯房是采用这一施袖方法的,操作者几乎全为抚州籍或丰城籍陶工。 景德镇碗盘上外釉旋挖圈足后,还有个将圈足外沿旋出一道细窄无釉的斜边,俗称“倒角”的工序。 但闽仿景晚明瓷器旋挖圈足时,没有“倒角”这一工序。 景德镇窑为使碗盘尽可能少粘砂渣及增加窑内的空间堆迭密度,装匣时还使用了一个剖面为“凸”形,俗称“渣罗”的瓷质工具。

闽晚明仿景瓷窑由于没有使用“渣罗”这一装坯工具,陶工们装坯时是先撮砂入匣.再将碗盘坯件直接放置在不太平整的砂渣上,其足内溅有釉汁处当然会粘上砂粒。 既影响美观,端拿时也会产生不快感。

景德镇窑使用“渣罗”这一装坯工具还与使用瓷泥薄垫饼托烧瓷坯及降低瓷器的变形率有关。 因为如不将砂渣砑平,装匣时瓷坯易将瓷泥薄垫饼压破,焙烧时瓷坯收缩,也易倾侧变形,甚至粘匣造成废品。 闽仿景晚明瓷器,胎骨或疏松泛黄,或致密泛灰。 由于其原料含铁、钛等杂质较高,所以无论其采用氧化焰还是还原焰焙烧,其瓷胎都不及景德镇窑中档瓷器。

这些近代由于贸易远销海外的“外销瓷”,近几年来由于中国文化对外输出加强,越来越多的收藏界学者在专研中国的古陶瓷,也逐渐在海外收藏界中掀起了一波“国瓷风”。对海外回流近代瓷器感兴趣的藏家也不妨多去参加此类拍卖或展览,在多一份研究的同时,也为文物回流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了解出手详情点一下

上一篇: 韩寒串场电影《大约在在冬季》上海首映霍建...

下一篇: 原创莎士比亚教你如何说“爱”:你与爱情,...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