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手足不同心:浅析袁绍袁术兄弟间的恩怨情仇
时间:2019-11-03 15:24:2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袁绍作为汉末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对手,其袁氏家族号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也是袁绍在短时间内占据北方四州之地的主要原因。但同一时期,袁氏家族还有一个诸侯,即割据淮南的袁术。我们都知道,这个袁术跟吕布、刘备、曹操等人甚至是和袁绍都交过手,孙策本来是袁术的部下,后来脱离他跑到江东自立,而袁术最终是被曹操击败呕血而死。
这里跟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袁术和袁绍明明是兄弟,为什么不仅没有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共同对付曹操扫除群雄,反而一南一北分处两地,互相之间还有龃龉?下面我将就这对兄弟间的恩怨情仇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身世差异
袁家的发迹是从袁绍、袁术他们的高祖父袁安那里开始的。袁安在汉章帝时期担任司徒,其子袁敞任司空、孙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袁隗分别担任司空及太傅,“汝南袁氏”四世居三公位,因而被称为“四世三公”。
袁绍和袁术就是袁逢的儿子,袁绍是哥哥,但是为庶子,后来过继给了早死无后的伯父袁成当儿子,而袁术是弟弟,却是袁逢的嫡子。这里有一些史料中的争议,也都一一列举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关于袁绍是袁逢庶子,过继给伯父的说法,《三国志》注引《魏书》以及《后汉书》都持此说。但同样是《三国志》注引的《英雄记》认为袁绍就是袁成的遗腹子。史学界一般都支持第一种说法。而在第一种说法中,关于袁绍的生母,史书中几乎没有提及,只知道是在袁绍刚出仕不久担任濮阳令的时候去世的。另外就是公孙瓒讨伐袁绍的檄文中,曾经列举了袁绍的十宗罪状,其中第九条写道:“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以义不宜,乃据丰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损辱袁宗,绍罪九也。”如果按照公孙瓒的说法,那么袁绍的母亲连偏房侍妾都算不上,只是一个婢女。
虽然袁绍袁术是亲兄弟,但一个是婢女所生的“下贱种”,一个是正宗的嫡子,在古代,这两个人的地位可谓天差地别。在大户人家中,如果真是没有名分的婢女所生子嗣,连普通的庶子都比不上,地位基本上等同于仆役,甚至得不到宗族中的承认,通常会被诬陷为“野种”之类的。(豪桀多附于绍,术怒曰:“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又与公孙瓚书,云绍非袁氏子,绍闻大怒。《后汉书·袁术传》)虽然袁绍很小就过继给了伯父袁成,也算是袁成那一支的嫡子了,但估计这种卑微的出身应该没少遭受袁氏子弟的讽刺嘲笑,而这其中肯定少不了骄奢淫逸的袁术。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袁绍
因此二人的出身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来他们之间的反目,或者说,这两个人从来就没互相看对眼过,从孩提时代到各自割据一方,一直处于非亲似仇的状态。
世人风评
虽然出身不同,但长大后世人对二人的评价,却始终是袁绍高出一筹。“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三国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后汉书·袁绍传》)
虽然《三国演义》为了凸显曹操的能力,将袁绍刻画的十分无能,但不得不说,历史上真实的袁绍其实是一个长得帅、有才学、折节下士的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北方四州之地,凭借的并不全是袁氏子弟这块招牌,更多的还是自身的能力与长期积累的名声。要知道,他们这一代真正的袁氏嫡宗可是袁术。
反观袁术,年轻的时候“以侠气闻”(《三国志·袁术传》),“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后汉书·袁术传》),基本上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后来虽然表面上浪子回头了,但也不过是袁术为了出仕的矫饰造作而已。他在占据南阳郡之后,“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三国志·袁术传》),马上就恢复了本来面目。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袁术
因此,世人对于袁家这两个兄弟的风评,高判立下,人心皆归附于庶子哥哥袁绍。这也深深地刺痛了袁术作为嫡子的自尊心,对于天下人都拥护袁绍这一事实,袁术直接开骂,说袁绍只是他们家的家奴,甚至污蔑袁绍不是袁氏血脉的野种。这也导致了兄弟二人进一步的决裂。
矛盾升级
在董卓刚刚把持朝政,想要行废立之事的时候,从大汉朝廷中跑出来的人很多,比如曹操、袁绍都是在这个时候逃到地方上,准备起兵讨董。而袁术也是这个时候跑到了南阳,正赶上孙坚杀了原来的南阳太守,一看有个袁氏的嫡子在这,仿佛找到了组织一样,就跟随了袁术。于是,刘表上表朝廷推荐袁术为南阳太守,袁术又推荐孙坚为豫州刺史,这几个后来互相不对付的冤家,最开始竟然如此相善,真的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虽然袁绍和袁术都从朝廷跑了出来,但是由于袁绍率先起兵,又在朝野十分有声望,对于董卓的威胁最大,因此,“董卓闻绍起山东,乃诛绍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师者,尽灭之”(《后汉书·袁绍传》),将袁氏宗族留在洛阳的人全给杀了。虽然搞政治争天下的人对于亲情都很淡漠,但事实就是,由于袁绍的行为,导致了袁氏家族的灭顶之灾。作为袁氏嫡宗的袁术,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私利上,都要和袁绍这个家族毁灭者划清界限,甚至兵戈相向。
新版《三国演义》中的袁绍
后面,在袁术派遣孙坚和董卓的军队作战的时候,袁绍再次非常不地道的干了一件事,“遣其将会稽周昕夺坚豫州,术怒,击昕走之”(《三国志·袁术传》)。也就是趁着孙坚出兵攻击董卓的时候,居然派人占据了孙坚的地盘,这种攻击盟友兼兄弟属下的举动,实在是不符合袁绍一贯示人的伪善面目。这也导致了二人之间的矛盾升级,直接有了正面的摩擦。同时,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袁术勾结了公孙瓒,袁绍勾结了刘表,兄弟二人纷纷远交近攻,针对彼此。
政见相左
如果说嫡庶之分,世人风评以及小摩擦还都只是袁氏家族的“人民内部矛盾”,属于可调和解决的,那么袁术和袁绍二人,在董卓作乱将东汉朝廷的威仪一扫而净后,政治主张上的矛盾,已经超越了内部矛盾的范畴,上升到了“阶级敌人”之间的矛盾。
因为汉献帝是董卓所立,袁绍并不喜欢和承认。他在起兵讨伐董卓后,也想立一个皇帝,在政治上取得和董卓一样的优势,于是他相中了汉室宗亲幽州牧刘虞(可见袁绍其实也曾经想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只不过他因为不喜汉献帝是董卓所立,陷入了自己的思维误区,后面才便宜了曹操。),这个时候袁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捏着鼻子放下了之前的芥蒂,寻求袁术支持自己的主张,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袁字,关键时刻还是要依靠自家人。
但袁术这个人虽然才能胸襟比不上袁绍,野心确实超过了他的哥哥。(其实袁绍也有自立之心,只不过没有袁术这么明显)他觉得“汉室衰陵”,于是“阴怀异志”,想谋求自立为帝,于是就拒绝了袁绍的提议,还说出了“圣主聪睿,有成周之质”“奕世相承,忠义为先”这种不要钱的漂亮话。然后转过头,自己就称帝了,还引出谶纬做依据,“代汉者当涂高”,袁术字公路正应了“涂”字云云。
新版《三国演义》中的袁术
袁术这种自绝于天下的行为,使得袁绍即使有心帮他也没法帮了,自立为帝的叛逆是人人得而诛之的。袁绍依靠四世三公门生遍天下的声望,才有了偌大一片基业,但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觉得袁氏乃是世代公卿的忠臣,想跟随袁绍恢复汉室,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袁绍想自己称帝,或者支持袁术称帝,那他手下的人估计立刻就会散去一半。立一个宗室刘虞为帝同董卓的汉献帝打擂台和袁氏自立为帝,这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袁术称帝的行为,使得这兄弟俩短时间内没有握手言和的可能了。
尾声
当然,世事难预料,袁术称帝后很快就覆亡了。兵败逃跑之际,他突然想起了兄弟之情,“将归帝号于绍”,同时想逃到青州投奔袁绍的儿子,他的侄子袁谭,只可惜半路上想喝口蜂蜜水都没有,一时激愤感慨,呕血而死。他在将帝号送给袁绍的信中,说他们袁氏德行能力都足够代替大汉,曹操自不量力还想扶持汉室的行为不会成功,一副向袁绍交代后事的语气。袁绍难得的暗自同意了弟弟的说法。这两兄弟争斗了一辈子,在袁术临死前,为了家族的利益,某种意义上冰释前嫌了。虽然谈不上什么兄弟情深,不过也让人掩卷之余,不禁感慨世事无常。
我不编造故事,我只是历史的搬运工。关注我的ID:大黄扯点历史,不断更新原创文章,期待与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