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此人上骂皇帝老子,下骂老婆子孙,要论骂人,鲁迅得喊他声爷爷
时间:2019-11-02 07:54:4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绍兴人,在北京生活过十多年;个性强毅好斗,擅长骂人,能骂到令人镂心刻骨;喜欢文艺、文笔优长;数十年坚持记日记,一直记到临死前一天。”读了以上描述,相信很多人会认为此公是鲁迅,其实也可一字不差地用来描述他的祖父周介孚。
周作人说祖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脾气乖张、极善骂人,上至皇帝老子,下至子侄孙儿,都被他骂遍了。他骂起人来,“明示暗喻,备极刻薄,说到愤极处,咬嚼指甲嘎嘎作响,乃是常有的事情。”
周介孚骂人总能一针见血,他骂慈禧是“昏太后”、光绪是“呆子”、夫人是“王八蛋”。有时拐了一道弯,则更蕴藉有味。比如有一次,鲁迅三兄弟在桂花明堂站着聊天,周介孚笑嘻嘻地对他们说:“乌大菱壳氽到一起来了。”为什么骂“乌大菱壳”呢?绍兴水多,人们吃完菱角后往往把菱角壳扔进水里,时间久了,漂浮着的菱角壳变成乌黑的一片。“乌大菱壳”其实就是废物的意思,又兼“腹中空空”的含义。
骂人显然是周介孚为数不多的乐趣之一,因此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他常对族人大讲《西游记》的故事,周作人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讽刺本家堂弟媳“衍太太”(鲁迅作品中写过这个人物)。“衍太太”作风不好,与族侄周五十姘居。人们传说周五十是因为偷看“衍太太”洗澡而发生奸情,周介孚便以猪八戒偷看蜘蛛精洗澡加以讽喻。
周介孚不仅善于口诛,也长于笔伐。他死后为自己留下一副挽联,“死若有知,地下相逢多骨肉。生原无补,世间何时立纲常!”鲁迅看后说:“这是在骂人。他的意思是说,活着的亲人和他并不亲,对他不孝顺。”
鲁迅的父亲病逝后,周介孚也曾写有一联,“世间最苦孤儿,谁料你遽抛妻孥,顿成大觉;地下若逢尔母,为道我不能教养,深负遗言。”指责这个死去的儿子不听话,辜负了父母之恩。
周介孚一生最重大的事件是那场轰动朝野的科场案。事发后,审案官员为大事化小,向上汇报说他精神有问题。周介孚却说自己的精神完全正常,并当堂质问:“为什么某某和某某都行贿考官却平安无事,只有我倒霉?”搞得审案官下不来台。
臬司有次到狱中点名,犯人按例都答“有”。臬司因为周介孚以前做过官,算是官场前辈,点到他的名字时特意站了起来以示尊敬,周介孚却恨恨地回了声“王八蛋”。犯人出狱时,狱卒照例会来敲诈一笔,周介孚拿起门闩就打,狱卒抱头而逃,他还在后面追了一段,才恨恨地停下脚步。
鲁迅一生“不怕鬼”,敢于并乐于与各色人等争斗,临终前仍宣布“一个也不宽恕”,这些风格都颇似祖父。然而,人类有个有趣的心理现象—不喜欢与自己个性过于相似的人,鲁迅对祖父正是如此。
周作人、周建人的回忆录中多次写到祖父,既指出他的缺点,也论及他的长处;只有鲁迅虽写了很多回忆早年生活的文章,但绝口不提祖父。
1919年,鲁迅返回绍兴,接家人移居北京,在处理祖父的日记时,与兄弟们产生了分歧。周建人建议鲁迅把日记带到北京,作为传家之宝,鲁迅却说里面记的无非是娶小老婆等无聊的事,没有任何价值。最后,在鲁迅的坚持下,那些日记都成了灰烬。
当代学者吴俊分析说:“如果说鲁迅形成这些个性心理倾向的过程或最初萌芽时,祖父的影响非常明显和深刻的话,那么,第一个遭到鲁迅还击和报复的人,恰也正是他的祖父……”
有趣,有料,有深度
关注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
作者|张宏杰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