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水脉文脉交相映运河两岸好风眺

时间:2019-10-30 17:09:1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淮安市淮安区:水脉文脉交相映 运河两岸好风眺

航拍河下古镇 淮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条邗沟打通了春秋的记忆,从隋朝走来,一路水色。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神经。大明朝踞于中段的淮安府,桨声灯影里忙着开张……”这是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作协主席于兆文的诗句,诗的名字叫《运河边上的淮安府》。

大运河之于淮安,意义非同小可。尤其是明清以来,以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节于此为标志,成就了淮安历史上的繁荣期。淮安区是淮安老城,大运河流经这里有32公里长。随着5年前京杭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也进入了淮安人的发展着力点。

落实到淮安区,区委书记徐子佳表示,围绕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淮安区“着力打造‘一镇三城四带’,即河下古镇,运河水城、淮扬美食城、漕运都城,文化遗存保护带、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带、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运河文化经济带,使其成为淮安区的一张闪亮名片与鲜明标识。”

保护开发兼顾 让全域旅游铺开来

文化遗存是无声的历史。走马京杭大运河淮安区段,每一处遗存都有说不尽的历史抑或传说。“河下古镇的青石板诉说着南船北马的繁华,末口遗址昭示着运河的古老,总督漕运部院遗址见证了漕运中枢的显赫……”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金志庚对此如数家珍。

金志庚告诉记者,淮安区目前拥有74处运河文化遗存,包含水道、水利工程设施、航运工程设施、古代运河设施、管理机构和各类非物质运河文化遗产。其中,淮安区里运河文化长廊是保存最完好的古运河遗址。古城内,萧湖、勺湖、月湖“三湖连珠”,形成一城古迹半城湖的宜人风光。

“后申遗时代”,淮安区如何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记者了解到,该区按照“以水为脉、串点成线、连线成带”的思路,坚持经典规划,先后邀请阮仪三、朱光亚等国内知名专家,编制完成《河下古镇历史街区保护性详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保护及漕运史博物馆建设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规划》等多部单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逐步完善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体系。

与此同时,淮安区创建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监管平台,借助“互联网+”,初步实现了区内运河文化带的监测监控与管理保护,推进运河文化带保护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化迈进,2016年被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为“省级文物安全综合管理示范区”单位,列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30项重点工作之一在全省推广。

如今,在淮安区,以河下古镇为中心,投入超过100亿元、规划区域2.5平方公里的全域大旅游框架已然拉开:向东拓展至周恩来纪念馆桃花垠,向西跨运河至城西干道,向南至淮安府衙与勺湖连片,向北至河下古镇承恩坊。

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复保护和项目建设中,淮安区努力做到既保留住大运河的文脉乡愁,又使之焕发出新时代的雄宏姿态。近些年,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获批苏北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河下古镇被评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淮安区也先后获评“中国休闲智慧旅游城市创新奖”“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度假名城”等。2018年,全区共接待游客7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6亿元,创历史新高。

位于淮安区的中国漕运博物馆 淮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传承千年文脉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悠悠大运河,流淌的不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还有绵延不绝的文脉。大运河淮安段衍生出漕运文化、城池文化、美食文化、科举文化、名人文化、中医文化、宗教文化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象。千年河下古镇,即是这诸多文化的现存载体。

河下古镇濒临古运河,形成于春秋末期,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历史上重要的漕运关卡、盐业集散地,明清两朝河下出了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并“三鼎甲齐全”。2002年7月,河下古镇被评为首批全国30个重点保护历史街区,现已成为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

走进古镇,一条条石板路、一个个古街巷、一处处旧民宅、一家家老作坊、一座座拱形桥……无不让人感受到它古朴的历史气息。沿街踏行,一座座“百年老字号”,在造型独特典雅的灯笼、店旗、老牌匾映衬下,昔日的繁华隐约可见。

古镇的石板街上,岳家茶馓的招牌格外显眼。岳家茶馓第八代传承人、今年55岁的岳云飞和妻子正在忙碌着,两支长长的竹签挑起细细的面条,三根一股,绕成梳子状,放入沸腾的油锅中,只需一分钟就呈现出油亮亮的黄金色。俗话说,鲜不过杂碎,香不过茶馓。短短半小时,铺子前就聚集了不少慕名前来尝鲜的游客。岳家茶馓传承200多年,传统工艺保持不变的同时,销售方式已经悄然生变。岳云飞的儿子岳建峰把自家茶馓搬到了网上,一年下来网店的销售已经超过了传统门店的收入。

顺着青石板路向南走,没走几步就到了王兴懋酱园。刚踏进酱园店,一股酱油特有的鲜香扑面而来。老板娘陈俏香热情地招呼着到小店后院参观她家酿造酱油的十几口大缸。这里采用真正的古法酿制酱油,酿好的酱油呈红亮色,在阳光下泼洒犹如一匹散发酱香的缎子,其制作工艺也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目录。“这些缸里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老汤底’,最老的一只已经有上百年了。”她说。

传承好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淮安区与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千年漕运》,系统梳理大运河与漕运制度相伴相生的千年历史以及漕运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当地民间的大运河文化网络志愿者们则把镜头对准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者、享用者和文化传承者,运用现代影像技术记录那些蕴含着人的智慧、情感和生命体验的有温度的故事,目标是建成一个有关大运河口述史的数据库。

正是得益于这种活态保护,原汁原味的“老淮安”生活得以保留,运河古城的韵味得以传承。

建设生态长廊 让运河文化带绿起来

秋日里的萧湖,静静地依傍着运河,流水潺潺,亭台林立,特别是夜晚,水舞灯光秀火树银花,如梦似幻。淮安区居民刘先生说:“以前这里垃圾多,晚上乌漆麻黑,大家不愿意来。现在每天晚饭过后,我都要沿着萧湖健身步道走一走,既欣赏风景,又锻炼身体,心情很舒畅。”

萧湖的变化,正是运河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淮安区抢抓南水北调工程机遇,先后完成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和运河沿线堵漏工程,有效解决了运河沿线水体污染以及跑冒滴漏现象。以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为抓手,投入近千万元,完成大运河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迎水坡面综合整治工程,搬迁拆除沿线沙石码头、建筑货场,同步完成生态挡墙、巡查步道和水土保持植物防护等工程建设任务。

同时,该区以“263”专项整治行动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为抓手,对大运河沿线化工企业进行逐一排查,逐步推进井神碱厂、飞洋钛白粉、海润石化和上河广源石化等4家企业搬迁关闭。在上河镇境内启动淮安港区上河作业区项目,进一步放大京杭运河黄金水道的功能效应。

通过连续几年的建设,一度接纳城区污水、违章搭建林立的里运河,如今水清岸阔,绿树婆娑下是一座座传统风格的建筑和晨练暮舞的人群。蜿蜒在里运河两岸的人文景观与慢行系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漫步、骑行、休闲的舒适空间,成为举办全民健步走、微型马拉松等民间活动的首选之地。优美的环境还吸引了高校前来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琅琅的读书声在这条有着2500年历史的河流边响起。

漕运中枢、盐榷重地、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大运河给淮安带来的“壮丽东南第一州”美好景象,淮安人不曾忘却。眼下,淮安区百万人民正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群贤毕至、文化繁荣、社会文明、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漕运盛景”,有望重现在运河之畔。

相关报道:

  • 淮安市淮安区力推扶贫病房 织密脱贫攻坚健康网
  • 淮安区:聚焦“地钱人”三要素 “一点五试”改革探新路
  • 淮安区西汪塘蝶变记:从前被臭走的人想搬回来

(责编:张妍、张鑫)

上一篇: 廖仕健:碎片化不是问题,爱书人会有更好的...

下一篇: 原创外国小伙做“中国代购”月入十万,中国...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