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DDW2019HP与微生态专场|10.26下午会议纪要

时间:2019-10-29 01:37:0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JSDDW2019 HP与微生态专场 | 10.26下午会议纪要

▲ 郑鹏远教授 | Hp致胃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机制及胃上皮类器官模型的建立

我国是一个胃癌高发国家,防治形势严峻。根除Hp是针对肠型胃癌的一级预防。郑鹏远教授详细讲解了胃癌筛查方法。其中,新型胃癌风险评分系统指出胃癌筛查人群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胃镜检查,中危人群建议每2年胃镜检查,低危人群建议每3年胃镜检查。

Hp感染引起胃癌细胞和正常胃上皮细胞系中同源重组(HR)修复不同。

郑教授所在团队研究Hp毒力因子VacA诱导胃上皮GES-1细胞DNA同源重组修复,指出了Hp及毒力因子对“正常”(胃上皮GES-1细胞系——通过SV40病毒感染原代培养的胎儿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分离所得)胃上皮细胞系HR修复的影响,发现Hp感染胃上皮GES-1细胞可引起DNA损伤并诱导HR修复,其中VacA起到诱导HR修复的作用。另外,郑教授描述了人胃黏膜上皮Spheroids形态特征和Organoids表征,介绍了Hp感染Mucosoids(类黏膜)模型的优势,使学员们受益匪浅。

▲ 周丽雅教授 |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新进展

传统的Hp根除方案服药时间长,服药量多,使患者因副作用自觉舒适度差、依从性差,导致耐药率不断提高,根除率逐年下降。临床上需要更丰富的一线Hp根除治疗方案来适应目前Hp对抗生素耐药性的难题。周丽雅教授团队最近被DDW接收的研究,比较了双联方案和常规铋剂四联方案根除Hp的疗效。PPI qid+阿莫西林750mg qid,发现双联组优于四联组,为临床根除Hp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另外,周教授所在团队还设计了“根据既往用药史调整的三联加铋剂方案在Hp感染初治患者中的根除治疗“的研究。周教授认为,Masstricht Ⅴ推荐的Hp根除方案不适合我国国情,但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抗生素使用历史(包括各种感染性疾病)可以显著提高患者Hp根除率。最后,研究发现加入益生菌辅助治疗未提高Hp根除率。在Hp根除率高的地区,加入益生菌由于增加服药复杂性反而降低根除率。因此,因地制宜的选用Hp根除方案至关重要。

▲ 张振玉教授 |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

最佳的Hp感染根除方案应当是针对菌株的抗生素耐药性和宿主的药物代谢性进行的个体化治疗。然而个体化治疗需要内镜-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技术支持,费事、费力,且临床上尚未广泛开展,除个别省份外,均缺乏关键技术平台支持。张振玉教授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经验性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休斯顿共识推荐Hp经验性抗生素治疗需根据地区或者群体抗生素敏感性数据。Hp易受多种广泛抗生素的影响,根除Hp药物由于在社区、地区和全国监测尚不完善,故需经验性治疗。

我国目前推荐7种含铋剂四联方案,并出台了5次共识意见推荐经验治疗方案。相关的经验性治疗指南已初步完善。张教授详细讲述了我国Hp耐药情况、根除方案的更改史和铋剂发展史。根据既往研究总结了Hp根除方案的选择受性别、年龄、吸烟、疾病等因素影响,若首次Hp根除失败再次根除时间需6个月以后。

最后,张教授总结:1、理想的Hp根除方案要求价廉、简单、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根除率高。2、在抗生素高耐药地区,应以区域性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治疗。3、缺少区域性药敏试验结果的地区,应首选以铋剂为基础的四联方案10、14d。

▲ 刘文忠教授 | 漏肠与漏肠综合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刘文忠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国际研究热点漏肠与漏肠综合征。漏肠主要因小肠通透性增加肠粘膜屏障破坏后细菌、毒素、食物抗原在经血进入人体,引起疾病。刘文忠教授详细向我们介绍了漏肠的基本概念、与漏肠相关的胃肠道疾病及非胃肠道疾病、肠粘膜屏障的构成、肠粘膜屏障的复杂性及肠粘膜屏障的测量方法,并重点介绍了漏肠或肠通透析增加的原因,提到了Hp感染可能同时使胃酸分泌减少,致使肠菌群失调引起肠粘膜屏障损坏,从而诱发小肠粘膜损伤的发生。

众所周知肠道菌群作为肠粘膜的第一道屏障,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疾病均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很多长期服用NSAID的患者会口服PPI预防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保护胃黏膜。刘文忠教授通过大量文献数据向我们引入了PPI通过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加重NSAID药物引起的小肠损伤的概念。此外黏液层作为肠粘膜的第二道屏障,在黏液层受损时小肠通透性增加,因此可使PG/粘液合成减少的NSAID类药物的使用也可诱导肠病的发生。补充益生菌预防NSAID诱导小肠损伤。

最后刘文忠教授基于引起漏肠或肠通透性增加的原因向我们介绍了如何预防和修复漏肠,主要包括纠正不良诱因因,补充缺乏元素,预防放化疗及肠道菌群失调诱发的漏肠、根除Hp感染等。

▲ 陆红教授 |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个体化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抗生素耐药的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陆红主任通过对大量Hp幽门螺杆菌治疗研究的回顾向我们介绍了幽门螺杆菌个体化治疗的策略,并分享了他们的治疗经验。

首先陆红教授指出个体化治疗的基础就是明确影响Hp根除的因素,主要包括Hp菌株、宿主、抗生素及PPI四方面原因。其中抗生素耐药问题对根除影响大,是个体治疗重要靶点。抗生素敏感性监测主要包括hp培养+药敏检测以及分子基因型(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然后通过大量的系统回顾分析和meta分析向我们介绍了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个体化治疗的方案及与经典三联、四联根除Hp方案的对比。提出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当地的Hp抗生素耐药率和个人药物使用史,权衡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和其可获得性。

最后陆红教授再次强调个体化治疗的优点,可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Hp根除率,避免使用无效药物或不必要药物。同时也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的不足。

▲ 谢勇教授 | Hp感染的复发与再感染

Hp感染根除后复发包括再燃与再感染,可通过DNA指纹图谱鉴别两者,临床上可根据感染根除后再次发现Hp感染的时间来简单区分再燃与再感染。谢勇教授介绍了全球Hp感染复发现状,Hp年复发率,年再感染率,年复燃率在全球及在不同年龄层分布有差异,并通过自己团队HP学组多中心的研究介绍了我国Hp感染复发现状。通过大量的文献回顾分析提出全球HP感染复发的影响因素有社会经济状况,治疗方案和随访时间,年龄,地区HP感染率。同时介绍了我国Hp再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发现居住地理位置、民族、教育水平和胃癌家族史是影响Hp复发的重要独立因素。

最后谢勇教授提出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条件及习惯、人群Hp感染率、是否规范根除治疗是其影响因素,规范的根除治疗、降低人群中Hp感染率、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感染源的暴露是降低复发的有效措施。

▲ 张国新教授 | 根除Hp防控胃癌共识意见解读

张国新教授主要通过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根除HP与胃癌防控、及Hp筛查与策略三方面向大家解读Hp防控胃癌共识意见。首先介绍了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我国是Hp高感染率国家,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HP感染也是我国胃癌的主要原因,Hp不是一种人体共生菌,更不是一种益生菌。除非采取主动干预措施,Hp感染一般不会自行消除。

在根除HP与胃癌防控方面,Hp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且是可控的危险因素,根除Hp可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有效预防胃癌,根除Hp后可以减少早期胃癌ESD术后的异时性胃癌的发生,根除HP预防胃癌在胃癌高风险地区有成本-效益优势。在胃癌高风险地区开展根除HP的基础上,应逐步推广Hp的方泛根除以预防胃癌。应提高公众预防胃癌的知晓度,充分了解Hp感染的危害,这有助于我国胃癌的预防,而且开展Hp的规范根除不会带来不良后果。

最后在Hp筛查与根除策略方面,在普通社区人群中应推荐Hp“检测和治疗策略”,Hp的筛查方法可以采用呼气试验、血清学法或粪便抗原检测。通过血清PG、G-17和Hp抗体联合检测筛查胃黏膜萎缩的高风险人群,使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发生前实施Hp根除治疗进而更有效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最后张国新教授提出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建议采用标准的铋剂四联方案。

▲ 刘星吟教授 | 基因变异,菌群和孤独症

随着社会发展,孤独症越来越引起现代人的关注。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寻找诊断和治疗方法。孤独症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肠道菌群和环境因素等有关。人体是与细菌共生的细菌体,肠道菌群与人体息息相关。那么为什么孤独症会与肠道疾病相关呢?刘星吟教授认为,肠道微生物帮助维持正常的生物合成关系,病理下条件致病菌过量繁殖,炎症因子增加侵害了肠道与大脑之间的反馈机制。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在一岁前开始出现症状,大多发病是在3岁以内,这与婴儿肠道菌群的发育过程时间节点吻合,可能婴儿的大脑发育需要伴随肠道微生物的发育而完成。

最后,刘教授指出,孤独症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免疫、菌群等因素相关。目前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展开,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更好的发展针对孤独症患者的精准医疗。

▲ 张发明教授 | 粪菌移植治疗克罗恩病:treat-to-target

张发明教授为规范化管理FMT研发了一个中国菌群移植平台。根据目前粪菌移植治疗IBD临床研究特点,粪菌移植联合激素或营养等各种治疗方法的个体化运用越来越被看好。粪菌移植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UC,并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且治疗效果与病程长短、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当IBD患者出现难以控制的腹痛、出血、高热和腹泻要考虑加入粪菌移植治疗,并且每一次粪菌移植的时机都比上一次有所缩短。

最后,张发明教授指出应用结肠TET途径FMT治疗肠内瘘合并腹腔感染有效。FMT治疗应具备能处理复杂肠病的能力,FMT应对自身的疗效提出更高更好的挑战。

▲ 李锐教授 | 聚普瑞锌在消化内镜中的临床应用

全球胃癌近一半患者在中国,国内对早期胃癌的筛查和治疗越来越重视,ESD术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患者ESD术后粘膜损伤的处理也越来越引起内镜医生的重视。李锐教授认为ESD相关并发症出血应引起足够重视,术后止血的辅助用药如PPI、止血药和胃粘膜保护剂应及时应用。聚普瑞锌具备ESD术后止血的能力,PPI联合应用聚普瑞锌保护术后粘膜恢复显著有效。聚普瑞锌还能增加Hp的根除率。

最后,李锐教授总结:1、聚普瑞锌是锌与肌肽的螯合物,具有靶向、长效保护作用,溃疡的治愈和安全性优于传统的胃粘膜保护剂。2、聚普瑞锌可增加ESD术后溃疡愈合质量,降低溃疡基底突起发生率,对合并糖尿病或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效果更佳。3、聚普瑞锌联合常规三联疗法Hp根除率提高19.7%,防止胃癌复发。

文稿 / 摄影 殷成强 孔思雅 | 编辑 / 叶峰

上一篇: LPL四强内战,Doinb谦逊放话Roo...

下一篇: 原创售价近两千块!苹果推出新款入耳式Ai...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