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IT培训第一股”或将退市:被曝虚增营收9亿元股价两年暴跌96%
时间:2019-11-06 20:10: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多次被投诉。
凭借IT职业培训起家并在美国上市的达内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达内教育”),如今面临被退市的风险,其财务丑闻更是令人咋舌。
据达内董事会独立审计委员会日前发布的财务报表审计结果显示,自2014年上市至2018财年,达内教育的收入虚报总额约9亿元,占此前报告的该时期总收入近11.5%,实际收入错报金额甚至更高。该审计委员会于2019年4月着手独立调查达内教育的财务状况。
受此影响,达内教育股价连续下挫,截止发稿,达内教育股价为0.83美元,总市值4405.56万美元。实际上,达内教育的营收从2017年第一季度起开始出现下滑,且持续亏损,而股价更是从2017年以来一路下跌,其已从2017年高点21.70美元跌去了96%。
就在上个月底,达内教育收到纳斯达克通知:由于持续拖欠截至2018年财报,除非公司及时在纳斯达克听证会上进行听证,否则将面临退市。作为首家登陆美股的IT 培训何以落到如此的窘境?
风光不再
据BOSS直聘研究院提供给时间财经的数据,2019年三季度JMPI(就业市场繁荣指数)指数前⼗十的行业中,教育培训较第⼆季度有所下降,且降幅在所有行业中为最大,由1.42降到0.90,行业内求职者之间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2017年的下半年到2018年,差不多有1/3的职教培训机构关门了,达内也在去年关闭了40家”,达内教育创始人韩少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达内教育赖以发家的IT职业培训实际上已经不能支撑其继续壮大。
“达内教育包括IT培训、包括非技术类的,技术类的都有”,来自上海的业内人士黄好对时间财经表示。据公开资料,达内教育现在会计、人力资源、网络营销、Digital art(数字艺术)方向的培训,已经超过传统IT教育的市场规模。
“整个行业特征主要是,销售的过程时间会非常长,销售人员对开单周期是一个月一两单。”黄好对时间财经表示,“人员无责底薪有六千、八千不等,同时一次性提成非常高,因为一单不止一两万,可能是十万左右的费用。”
这样的模式对营销投入极大。据财报数据显示,达内教育2018年前三季度营收达16.24亿元,同比增长19.69%;净利亏损4.323亿元,同比减少409.4%。其中,前三季度营销费用达8.17亿元,占同期营收的一半。达内教育营销费用2012年年底为1688万元,截至2017年年底为7.131亿元,营销费用增长了42倍。
不断犯错
达内教育甚至开始承认犯错。今年2月,韩少云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公开信,称“犯了一些战略错误”,导致了大量坏账,使得公司产生了很大的运营负担。
他表示,今年达内或将产生剧变,将会在管理体系、组织架构、运营督导、风险管控等多方面做出变革,变革“会让一些伙伴们觉得不适应、不理解,甚至不舒服”。值得一提的是,韩在信中写道,“当天任务完不成不下班,当周任务完不成就不休周末!”“上月任务没完成,本月也应996”。
韩所谓的“战略错误”是指,其社招业务曾推行过“先就业,再交钱”的服务,允许学生贷款学习。2017年12月,互金整治办、网贷整治办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于是,有场景依托的教育分期成为消费金融的目标。
达内教育成为早期的试水者。而这种做法带来了坏账率高企的潜在风险。据其财报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的一般管理费用为人民币1.90亿元,同比增长54.9%。增加原因中就包括根据最近的可收回性评估增加的坏账准备金。
同时,类似“先就业,再交钱”的贷款模式,令达内教育遭遇官司与投诉不断。聚投诉平台数据显示上,关于达内教育的投诉量达到了1411条,多涉及诱导学员高额贷款、承诺虚假就业等方面。
关于‘先就业,后付款’,达内也曾有过矛盾的态度。也是在今年2月,达内回应“让学生贷款交学费”一事,称,“达内是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公开且经过四大审计。从我们公开的财务数据来看,截至到去年的第三季度,达内的应收账款高达2.4亿。这些应收账款,完全是因为我们采取了‘先就业,后付款’收费模式产生的。
IT行业风光不再,而新开拓的业务便势在必行。于是在2015年,达内扩张业务线,设立童程童美战略布局少儿编程领域。达内科技曾向媒体表示,少儿编程业务将超越成人业务,成为达内的主要业务增长板块。
事与愿违,其2018年全年营收22.39亿,同比增长13.5%,净亏损5.98亿元,净资产收益率同比降低504.65%。但达内在财报中表示,这是“战略性亏损”,主要由于公司对少儿编程的持续投入。被寄予厚望的少儿编程,并未给达内教育相应的回报。
韩少云曾提出“三驾马车”的概念,将社招、渠道、少儿三大版块称为驱动达内教育的三驾马车,并要求2019年全部实现现金盈利。如今看来,被审计出收入错报、可能退市的达内教育,面临的还有三驾马车“跛腿”的可能。(北京时间财经 梁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