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HS:使用微信可以减轻老年人抑郁风险?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团队最新研究,刷新认知!
时间:2025-02-06 12:10: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临床研究中,选择恰当的设计方案是确保研究结果准确、可靠和可重复的关键。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设计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常用的设计类型有: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研究等。
队列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可以将特定人群按暴露于某可疑因素进行分组,追踪观察并比较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该方法包括队列、暴露及结局三大要素,以时间为轴构成由“因”到“果”的顺序。其中,前瞻性队列研究是观察性研究中证据级别最高的研究类型,通过前瞻性收集研究资料,信息可靠,能够极大地避免回忆带来的信息偏倚。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是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持开展的大型跨学科调查项目。该项目旨在收集一套代表中国 45 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家庭和个人的高质量微观数据,以综合反映我国中老年人的健康、经济状况以及养老保障等方面的情况。其数据具有样本代表性广泛;数据内容丰富;长期追踪调查等特点,更贴近中国国情。发文量也在近期迎来爆涨,这个国产宝藏数据库目前在PUBMED检索到共计1742篇研究,2024年发表量高达609篇,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可谓是潜力无限!
近日,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科研人员们在JMIR Public Health and Surveillance刊发表了题为“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osting WeChat Moments and the Risk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dults: Prospective National Cohort Study”的研究,研究员们通过一项前瞻性全国队列研究,确定了使用微信、发布微信朋友圈可以减轻我国中老年人的抑郁风险。
一、研究背景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症状是持久性的情绪低落、兴趣衰退。近30年来,我国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率暴增10-20倍,目前仍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第4大疾病。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增加全因死亡和其他慢性疾病发病风险。有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抑郁患病风险高达20%。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抑郁症的关注,了解与抑郁症相关的可改变因素,以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策略来预防抑郁症。
影响抑郁症因素包括遗传、社会心理压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变化、炎症等。从社会层面来看,研究员们发现近年来关于社交媒体使用(SMU)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研究越来越多(比如Facebook、TikTok、微信等)。但目前,使用微信对我国中老年人抑郁症患病风险的影响尚不清楚。
二、研究方法
研究员们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一项自2011年开始的全国性纵向调查,旨在收我国中老年人涵盖人口统计学、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关系、健康水平等多方面数据) 第四波和第五波获得的数据,设计了一项前瞻性全国队列研究。
研究员们将参与者分为微信用户和非微信用户(并进一步细分为发朋友圈用户和不发朋友圈用户),并通过关注微信的使用情况,评估参与者们的抑郁程度(采用CESD-10抑郁自评量表)。此外,协变量还包括日常生活活动(BADL)评分、生活满意度、慢性病数量等多个因素。采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比较、修正Poisson回归法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健性。遵循双侧检验,数据公开且匿名,且未使用生物样本。
图1 流程图
三、研究结论
1.参与者特征
首先,研究员们筛选了9670名符合条件的参与者(平均年龄为61.01;47.55%为女性)。其中,82.99%的人已婚或同居;38.73%的人饮酒;62.79%的人午后小憩;92.84%的人经常运动;74.96%的人患有慢性疾病;CHARLS第四波和第五波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9.08%。微信用户(无论是否发过朋友圈),都倾向于年轻、男性、无宗教信仰、城市居民、教育程度较高、已婚或同居、目前/曾经吸烟、饮酒、夜间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午后小憩、运动、社交活动评分高、BADL评分低、没有慢性疾病等。
2.与抑郁症的关联
然后研究员们发现,在所有符合条件的参与者中,微信用户组的抑郁风险比非微信用户组低0.556倍,修正Poisson回归计算关联性指标RR值(RelativeRisk,相对危险度)为0.444。在多变量修正Poisson回归模型中对潜在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微信用户组的抑郁风险比非微信用户组低0.309倍(调整后相对风险为0.691)。表明使用微信与降低抑郁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亚组分析显示,独居、夜间睡眠时间≥8小时、午后不小憩、经常剧烈运动或不运动的参与者,使用微信不会降低抑郁风险(而在其他亚组中,使用微信与较低抑郁风险相关)。并且微信用户发朋友圈可以降低抑郁风险。
图2 我国中老年人使用微信与抑郁风险的关联性分析
3.敏感性分析
最后,研究员们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从以下五点验证了“微信使用可降低抑郁症状风险”这一结果的稳健性:
(1)CESD-10评分≥11或12时,通过多变量修正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无论是否发朋友圈,使用微信都能降低中老年人的抑郁风险。
(2)排除有情绪、精神等问题的参与者后,再次进行分析,结果一致。
(3)排除83岁以上的非微信用户后(因为微信用户中没有),再次进行分析,结果一致。
(4)对吸烟习惯、社交活动评分、BADL评分等影响因素进行调整后,再次进行分析,结果一致。
(5)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验证了其结果的稳健性。
参考来源:
Wang W, Wang H, Hu X,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osting WeChat Moments and the Risk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dults: Prospective National Cohort Study. JMIR Public Health Surveill. 2025 Jan 13;11:e62730. doi: 10.2196/62730. PMID: 39815395; PMCID: PMC11745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