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为何以21 天为一周期?那些事情需要重点关注?
时间:2024-12-06 12:00:3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化疗,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众多肿瘤患者治疗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治疗手段,下面是笔者总结的一些化疗关键要点。 一、化疗的分类与目的
-
新辅助化疗:在手术前实施,旨在缩小肿瘤体积,降低分期,为后续手术和放疗创造有利条件。 -
术后辅助化疗:针对已切除原发肿瘤或完成放疗的患者,旨在消灭残留癌细胞,预防复发和转移。 -
根治性化疗:针对中晚期肿瘤患者,旨在通过化疗手段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 -
姑息性化疗:针对晚期肿瘤患者,旨在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二、化疗周期与最佳周期数
三、化疗周期为何设定为21天
化疗周期的计算,通常从注射或口服化疗药物的第一天开始,至第21天结束。这一设定基于细胞毒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损伤及恢复时间。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如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通常在7至14天内达到最低点,随后逐渐恢复,大多数患者在21天内可完全恢复
四、化疗时间调整的影响
五、化疗常见副反应与处理原则
一、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其程度和持续时间受化疗药物类型、剂量、联合用药方案及患者个体差异影响。
高危因素:骨髓抑制的发生不仅与化疗方案有关,还与患者年龄、骨髓是否受侵、肝肾功能、免疫状态、近期手术史及既往放化疗史等因素密切相关。
分级与处理:根据NCI-CTCAE 5.0标准,骨髓抑制分为4级。对于粒细胞减少性发热高风险患者,可预防性使用G-CSF;中低风险患者则推荐在粒细胞减少后给予G-CSF。血红蛋白低于100g/L时,可皮下注射EPO并补充铁剂。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包括输注血小板和给予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如rhIL-11、rhTPO等,但需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情况选用。
二、腹泻
化疗相关性腹泻(CID)是常见的消化道毒副反应,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
常见药物: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等。
分级与处理:根据国际抗癌协会标准分级,CID可分为0-5级。在使用伊立替康前,可通过检测UGT1A1基因预测腹泻风险。化疗后根据腹泻级别给予不同处理,包括停用缓泻剂、补液、止泻药等。
三、恶心呕吐
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CINV)是常见的、可预见和可预防的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特征(如女性、年龄小于50岁、有酒精摄入史、晕动病史、孕期晨吐史、既往CINV史、焦虑等)和化疗方案(如使用高致吐风险药物、静脉注射时间短、重复化疗周期等)。
治疗药物与处理策略:对于高致吐风险化疗方案,可采用5-HT3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的三联或四联方案进行预防。对于中度致吐风险方案,则根据是否含卡铂选择不同组合进行止吐治疗。
四、心脏毒性
化疗药物可导致心脏功能或血管功能损伤,甚至引发心脏病。
常见药物:蒽环类药物、曲妥单抗、5-FU、卡培他滨等。
预防与处理: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应严格控制累积剂量。对于心脏毒性高风险患者,可采用心脏保护药物进行预防。
五、药物性肝损伤
化疗药物可能诱发肝功能异常,即药物性肝损伤(DILI)。
常见药物: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奥沙利铂等。
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妊娠、饮酒、联合用药、合并慢性肝病等。
分级与处理:根据DILI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处理。首要措施是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保肝治疗。对于严重DILI,需考虑肝移植等救治措施。
六、周围神经毒性
化疗药物可诱发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CIPN)。
常见药物:铂类、紫杉类、长春花生物碱类等。
处理原则:降低化疗药物剂量、延长化疗间歇、给予营养神经药物等。对于奥沙利铂所致的CIPN,患者需注意手足保暖。
七、脱发
化疗药物可导致脱发。
常见药物:多种化疗药物均可引起脱发。
处理原则:进行心理疏导,建议患者剪短发、佩戴假发,并告知化疗结束后头发可再生。
结语
综上所述,化疗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治疗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及医疗团队共同协作,确保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化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