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在吴天明电影展上,听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未来
时间:2019-11-06 11:58:2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作者 | 程梦
没有了夏日的热烈,秋天的济南柔软宁静了起来。而骑车闲逛在山东师范大学校园里,经过荡起轻微涟漪的校园湖,压过层层叠叠的纷纷落叶,穿过时光斑驳的林荫道,以及看到一张张洋溢朝气的学生脸,竟有着一股怀旧和新生相交融的味道。
与这气氛莫名融洽,一场致敬经典、创造新生的电影峰会就在这里正在上演着——2019中国济南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之“映见时代——致敬现实主义经典电影”主题影展。
综观百年中国电影史,现实主义是中国本土电影创作最粗的一条脉络。从早期秉执影戏观的社会派电影,到三四十年代的进步电影,再到共和国电影七十年,现实主义都是中国电影艺术家表达思考,为时代画像的主要方法。
而此次主题展映不仅精选了《人生》《本命年》《背靠背,脸对脸》《三峡好人》《万箭穿心》《我不是药神》《地久天长》《春江水暖》8部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经典作品进行展映,展现不同时期现实主义电影刻画下的国人生存状态以及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风格变化。还设置有青年导演项目融创会、主题论坛、表演创作讲堂等内容,对有潜力的电影项目进行奖励、扶持和推介,组织资方进行洽谈对接,为青年电影人才成长搭建公益服务和培育的平台。
其中创于2014年,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发起的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是中国电影基金会下设的唯一一个支持青年电影事业的公益基金。基金会重点培养三大块人才--青年导演、编剧、制片人,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青年电影人才的孵化器,提升中国电影新生力量的实力及影响力。
就在今日(11月5日)下午,峰会主题论坛——映见时代-致敬现实主义电影论坛上,电影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冠平,著名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著名导演、编剧王竞,青年导演李睿珺,青年导演顾晓刚又齐聚山东师范大学报告厅。一同回顾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发展和脉络,探讨现实主义电影在中国语境下的未来方向。
直面生活、活在当下、体验日常
小平同志曾说,文学艺术不要求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主流,也正是一代代电影艺术家,不断去思考和发现时代的本质,以及超越时代的人性本质。像三代的谢晋导演、四代的谢飞导演、吴天明导演,五代的黄建新导演,六代的王小帅导演、贾樟柯导演、李玉导演,探索个体价值的王竞导演,以及执导处女作声名鹊起的文牧野导演、顾晓刚导演……
正是从这些导演的一部部现实主义作品中,更多人才得以窥见不同时代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向往,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性的善恶美丑,以及也让当下的我们从中学习着现实主义思考的力量。
而在时代语境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如今的现实主义电影拍摄又会有着哪些理解?
谈及自己的现实主义观点时,黄建新导演的发言十分简洁:“直面生活,用电影表达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形象。”
就如同他一贯的作品一样,例如其首部作品《黑炮事件》对改革初期不同意见的展现一样。黄建新认为,我们生活中总是充满着这种状态,在成长的心智中就会出现很多的看法,年轻的时候就是锋芒毕露的,而我们要表达我的想法,如果我是正向的就要从正向的表达,如果是负面的也可以分析深层的问题,这个就是艺术片的价值。
王竞导演的回答是:“我觉得是活在当下。”他所说的活在当下并不是说在这个时代活着,而是说知道这个时代今天正在经历什么,无论从宏观的还是到作品当中具体的人物、场景、话题,都要进行当下性。
而李睿珺导演对此的回答则更为细节:“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中去体验,体验你想要去拍摄的电影,同时又是用电影还原日常,去记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经历的一切。”他始终认为,若干年之后还有一些更年轻的人想要通过影像和电影去了解之前的人经历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这样的电影则会提供一个不一样的文本。
顾晓刚导演则讨论到更深的创作问题,如何也把传统放在当下。在他的作品《春江水暖》中花了150分钟讲述了一个稀松平常的当代家庭故事,他说:“我们对里面的现实和思考是希望如何做个故事把传统放在当下,电影也意在启迪这些。”
现实主义对于创作需要突破的时代禁锢有哪些?
再回到当今的电影市场大环境来看,根植现实、取材生活、还原历史,已经成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一种新的叙事策略。但不可否认的一个问题是:对于电影的现实,中国观众有一个习惯性的形式,总要把荧幕上的真实和现实中的真实做对比。
而此外,回看这几年现实主义影片范例,从2016 年的《湄公河行动》,到去年的《红海行动》和《我不是药神》,直至今年的《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等。现实主义创作跟具体的政治性服务、民生议题等时代问题总有着纠缠的关系。
无法脱离时代,同时又遇见时代。本身创作似乎受时代创作的制约和限制。那么当下,现实主义对于创作有着哪些时代的禁锢需要突破?
黄建新导演谈到了两个部分:消费电影和表达社会。
在他看来,我们对于今天所做的困境进行更加理性的艺术性的表达,电影艺术性的表达还是要转换成感性影响你,让你从细微的角度去感受到而不是从抽象的角度感受到。这两个必须要分清楚,它们不能等同,因为价值是不一样的。
“你很难说电影院放的电影没有控制力,美国人叙述电影院的电影它就是一个梦,叙述了一个梦境,对观众进入到了电影院,好的市场电影就是被他控制。”
王竞导演则很直接的表示要克服的有很多:“比如说要克服恐惧,这其中包括创作上的障碍,创作者个人的心里障碍等。”
而对于当下的现实主义创造,他认为今天我们不一定超越现实主义,今天现实主义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不太容易企及马上得到的东西,需要我们更加努力才能真正看到现实主义的繁荣。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李睿珺导演先提到了一个现象:当今的人在社交软件上传图的图片多少都会经过修饰。不断的修饰年华其实也是在逃避真实的自己。
当大家都在逃避现实。拍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如果没有触及到社会上的议题的时候,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当触及到了,观众已经生活在一个很艰难的状态下,还要买票去影院看自己的生活吗?
所以放到现实主义影片创作中来的问题也是,“你要是去呈现现实的时候,就变成了你跟这个时代背道而驰,希望他们去观看这部电影就变成被动了,好像都是苦大仇深的,就觉得我们要离他们远一点。这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李睿珺导演说。
而顾晓刚导演的顾虑则更多的是创作者的勇气。创作过程中需要每一个作者不停的在那测试,需要创作者有勇气一遍遍的去摸索、去磨合、去创作。
现实主义涵义丰富又无边界。而对电影来说,银幕上被看到的现实,观众由电影而想到的现实,以及实在的物质现实,三种现实在光影中化合为一种电影的现实。所以准确来说,现实主义电影却又带给观众真实的现实想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带给观众现实的思考。
思考时代的精神,思考时代的命题,或褒扬或批判,思考让现实主义电影具有了一种真实的品格,这种电影的真实不是光影再现的真实,而是努力让一种看不见的真实成为银幕上的现实,思考,是现实主义电影最本质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