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因必有果!6个手贱小动作的报应居然是……
时间:2019-11-04 17:10:1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多事之秋”问题就是多,小到唇干、感冒、拉肚子,大到关节炎、中风,没见消停过……
但是你造吗?有些疾病的发生,很可能跟我们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zuo)为(yao)息息相关!
哪几个你每天都做小动作,可能引发大问题?中六君带你一起来数一数!
常舔嘴唇
小心“香肠嘴”!
南通11岁男孩小蔡有“舔嘴唇”的坏习惯已经2年,只要嘴唇干燥不舒服就不自觉地舔,结果一周前开始痒得难受,不仅红肿,下唇边缘还起了白色皮屑,被医生诊断为舌舔皮炎!
舔嘴唇后水分蒸发会加速带走唇部本来就少的水分,变得干上加干;另外,唾液的消化酶会残留在嘴唇上形成痂皮,控制不住自己就会“撕唇皮一时爽,唇部感染火葬场”。
护唇小贴士
舔嘴唇一般是由于唇部干燥不适,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了关键。也没什么秘方,多喝水涂护唇膏是王道。注意:
① 软化唇皮:热毛巾热敷3分钟先软化后再用牙刷轻轻刷掉,简易办法是用面巾纸沾热水敷后轻轻搓掉也可以,然后涂上护唇膏;
② 唇膏竖涂:对,横着涂是错的!顺着纵向的唇纹轻柔按压才是正确姿势;
③ 放下口红:其中的蜡类和色素会加速水分流失,嘴唇都这样了,让它先休息休息吧。
常露脚踝
小心关节炎!
船袜配单鞋,白皙脚踝露一节,是很多美眉的时尚“标配”。但这样做很可能是在伤害关节!
脚踝受寒会引起局部血管收缩,踝关节血液变差,容易引起关节麻木感、抬腿不利索,严重时甚至诱发关节炎,也就是俗称的“老寒腿”!
护关节小贴士
脚踝距离心脏最远,承受全身重量,但皮下脂肪却很少,可以说相当脆弱了!给它多一点温暖和呵护,反正,露脚踝已经OUT了,现在流行遮脚踝!
如果真对“露一节”情有独钟,“光腿神器”了解一下~
只洗手指尖
小心流感/秋季腹泻!
入秋以后,人们的洗手时长不仅直线下降,姿势也变得“指到即止”↓
连洗个手都在“疯狂比心”↓
但沾了水≠洗了手!如果只洗手指尖尖,握过手机的手掌根部、遮挡过喷嚏的手掌根部,通通都是细菌病毒!
认真洗手是妥妥的“第二剂疫苗”!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就有研究显示,每天用肥皂洗手超过10次,病毒传播率可降低55%。在"和平时期",虽然不用每天洗这么多次手,但认真勤洗手仍然是保卫健康的"护身符"。
抗病毒小贴士
相比洗手姿势,走心更重要:保证时长30秒以上,360度均匀无死角,掌心、手指、虎口通通不能放过。
爱挖鼻孔
小心颅内感染!
明知不雅却“欲罢不能”,总是“偷偷摸摸”挖鼻孔?尤其是降温后,雾霾加重、降温感冒等问题,总是鼻shi清不尽,秋风吹又生。
挖鼻孔不仅不雅,更是在“家暴”鼻腔里的黏膜、毛细血管,容易引起出血,手没洗干净的话细菌病毒还可能引发感染!
需知鼻腔内四通八达,一旦感染不仅可能直接引起鼻炎,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颅内感染!
鼻腔护理小贴士
① 别徒手清理:被人看见也不好 清理是必要的,但对鼻腔温柔点,早晚洗脸时顺便用水湿润一下鼻腔,然后用棉签或者卷一根细细的纸条进鼻孔里滚动清理;
② 善用加湿器:鼻腔越干燥分泌物越干硬,清理时更容易损伤鼻腔,这种季节多开加湿器;
挤痘痘
严重可危及生命!
如果列个手贱榜单,挤痘痘绝对位居榜首。长过痘的肯定挤过痘,没长过痘的也可能给人挤过痘。那种气沉丹田、双目圆睁、用力一挤、突然爆裂迸出的感觉着实让人浑身通透,令无数少男少女为之痴迷。
挤痘痘在民间盛行,但挤痘可引起二次损伤和炎症扩散,更容易引起痘印和痘疤,而最危险的是鼻根与两侧嘴角之间的连线区域的痘痘,挤破之后,稍不注意,细菌就从鼻子、口唇周围的毛细血管“趁虚而入”,直接进入与之相通的大脑毛细血管,造成颅内的感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正确挤痘小贴士
1、先用洗面奶等对面部进行清洁;
2、使用碘伏或酒精对粉刺针进行消毒;
3、用粉刺针横向刺破痘痘的凸出面;
4、把痘痘开口放在粉刺环中间,往下按压,挤不出时可以将粉刺环换个角度进行按压(会挤出一些有黏稠感的白色或者黄色液体);
5、当挤出物颜色变成透明的组织液或者直接变成血液时,停止挤压;
6、要棉棒沾上碘伏或或酒精对皮损处进行消毒;
7、在皮损处贴上痘痘贴,吸附残留的脓液。
拔倒刺
小心引起感染!
每当季节之交,有的人指甲边缘的皮肤便开始蠢蠢欲动。那一块透明的倒刺虽小,但总是让人心神不宁,手一有空就想将其撕掉。尤其是有强迫症的人,宁可撕得手指鲜血淋漓,也不放过任何一处翘起的皮肤。
防倒刺小贴士
要想预防倒刺,比较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手部滋润。干燥的季节可以在家中放一个加湿器,不得已需要频繁洗手时,最好在洗手后马上涂护手霜以保护角质层。
如果长了倒刺,千万不要因为手欠而试图将其拔掉,血淋淋的手指不仅不美观,还会将伤口暴露,增加感染的可能。正确的做法是,随身携带一个指甲剪,发现倒刺时,整齐地将其剪掉。如此之简单,强迫症患者们再也不用纠结如何撕倒刺啦。
郭松青
初审:李饶尧
审核:简文杨
审定发布:李冠宏
文章内容来源于汤臣倍健
感谢心内科陈志冲主治医师对本文的支持
图/锐景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