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八路军有了大炮后怎么拔炮楼
时间:2019-11-01 17:09:4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拔据点、拔炮楼,是人们一旦提到华北平原抗战时,立即就会想起的词语。
在华北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形上,日伪军进行防御作战,竟建立炮楼这样的高耸建筑物,也就是欺负八路军没有几门炮。我军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
所谓“据点”,就是以少量的日伪军驻守的砖木结构碉堡式的炮楼。这种炮楼并不是铜墙铁壁,不过是外壕、鹿砦围护下的单砖墙两层或三层楼的一种防御体系。敌人凭借这种十里一碉,五里一堡的连锁式防御,却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
白天可以从枪孔和楼顶监视我们的行动,一旦我军来进攻时又可以利用它固守待援,以我军当时的武器装备条件不易打开,如强攻则会遭到较大的伤亡。因此,当时的敌我斗争焦点就是敌人设据点,我们拔据点,也叫作“拔钉子”。
这就是平原根据地在1940年以后到1944年前,除了敌人大规模集结兵力的“扫荡”和我们反“扫荡”之外的主要斗争形式。或者说,所谓反封锁,反蚕食的斗争,实际上就是和敌人所安下的碉堡据点的战斗过程。
然而,要打据点(就是打炮楼),以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条件,只能是偷袭加强攻,乘其不备一举冲过外壕竖起云梯爬上碉堡向枪孔塞炸药,投手榴弹,或用炸药炸毁其墙壁,打开缺口,冲入碉堡……
运用这种手段攻击敌人虽然取得了不少胜利,那是靠了我军战士的英勇果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和伪军士气低落,兵无斗志或者利用内线关系赚开城门……等因素得来的。
若论进攻力量则存在不小的困难,最明显的就是敌人有恃无恐地欺侮我们没有炮。因此,日军和伪军才敢于在华北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修这样造型的炮楼。
曾任八路军冀南军区副司令员的王宏坤,在他的《再忆征战生涯》中,也有这样的感叹:“敌人对我们进行‘囚笼政策’,在平原大修碉堡、炮楼,安据点,我们那时没有炮,要摧毁它,要下很大功夫。所以有时日军一个小队住在一起守着据点碉堡,我们也一时奈何不得。”
“我们也曾缴获过一点迫击炮,也缴过几门山炮,但都因缺炮弹,没法用。炸药也没有。攻据点有时就采取土工作业,挖地道,用土炸药炸,需要时间不少,还要受很多条件限制……”
“如果我军那时有九二步兵炮,有山炮、迫击炮,有黄色炸药,子弹充足,那就好多了,我军的攻坚能力会增强好多倍。”
“有了这些,敌人要搞‘囚笼政策’、搞格子网就困难多了,即使敌人这样搞,他的伤亡就会大多了。所以说,武器虽不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但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其实,如果八路军有足够的火炮,无遮无挡的大平原上这样“突兀”耸立在地面上的炮楼,不必这么费尽周折去摧毁,应该是可以成就很多炮手“首发即命中”的美名的。
我军普遍缺乏火炮的情况下,华北平原抗战取得如此战绩,本身就是一段又一段英勇抗争的壮歌。
如果我军的一个团有一门炮的话,那华北敌后的斗争局面会变成什么样呢?
八路军115师教3旅(兼鲁西军区)7团就有一门炮。1941年7团的第一个歼灭战——1月8日打响的潘溪渡伏击战,7团成功从日军手中缴获一门九二步兵炮。没炮弹,这门炮依旧只是摆设。我军又千辛万苦仿造九二步兵炮的炮弹。
因没有炮弹的问题,让这门炮闲置了近三年之久,到1943年6月,我军兵工技术人员试制炮弹成功,这门炮终于可以使用了。7团的敌后斗争形势,也随即就发生改观。
老战士陈满池,在回忆文章《跟着曾思玉司令员反“扫荡”和“反蚕食”》里回忆过这门炮首次参战的场景。这次是攻打侯庙据点的战斗,他回忆——
我和炮排何排长走出炮阵地,来到伪据点外观察我们自己造的炮弹爆炸效力。只见3层楼高的碉堡拦腰被炸开一个大洞,上层像耷拉着脑袋歪歪斜斜、摇摇欲坠。老何兴奋地说:“敌人过去欺我无炮,利用‘扫荡’作掩护,突击抢修碉堡对我‘蚕食’,现在他们这个如意算盘不灵了。”
我也颇有感触地说:“我们用从日本鬼子手中夺来的炮,打掉日伪据点,这正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啊!”
有了这门步兵炮,7团不仅使拔炮楼变成一件快捷的事,打日伪军据守的县城我军也可以付出更小的代价,开始有些得心应手了。参战部队老战士的回忆录甚至有以《一炮轰开寿张城》为文章标题的。这也可以看出当年八路军步炮协同作战的豪气。
有关回忆文章里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在冀鲁豫边区,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是在咱们八路军里有一个老七团。同时也几乎都知道七团有一门小钢炮,专打鬼子汉奸的炮楼、据点。”
“有时候不用打,那些汉奸队听说老七团来了就干脆投降或逃之夭夭,有时候炮对准了炮楼还没有开火,敌人就投降了,有些伪军的家属,父母妻子也常常到据点去劝说那些当汉奸的子弟们,告诉他们七团可是某月某日带着炮来了……”
不用开炮就可以迫使伪军投降的具体情况,曾思玉有这样的回忆:
“1943年4月鄄城伪军王文贤部在鄄北张殿庄安据点,在村东西两头修了两座炮楼,用于‘蚕食’鄄城以北我抗日根据地。我第八军分区司令部侦察股长李程和政治部锄奸科长戚先初率领分区特务连、炮兵连、七团第三连配合鄄北县基干大队的民兵,对张殿庄伪军据点开展政治攻势。”
“先召集附近村庄的伪军家属,让他们看九二步兵炮,动员他们接近东面炮楼去喊话:‘七团把炮拉来了,你们投降吧!不然八路军就要开炮打炮楼啦……’经过约一小时的喊话,东炮楼的伪军举出白旗投降了。”
“我们立即组织投降伪军军官观看九二步兵炮,由他们带着伪军家属又到村西炮楼去喊话,很快村西炮楼的伪军也打着白旗投降了,就这样一枪未放一炮未打就解决了两座炮楼。”
甚至,在没有炮弹的情况下,就凭借这门炮本身,也就有办法让伪军乖乖投降。
“在炮弹全部打完的情况下,采取‘兵不厌诈’的计谋。1944年8月在围攻高庄集据点时,有意选择暴露的地形,构筑炮兵阵地,让据点内的敌人可以看到九二步兵炮,再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向敌人说明利害关系。伪军在待援无望的情况下,只好举着白旗缴械投降。”
若是碰到躲进炮楼之中负隅顽抗到底的日伪军,那这门炮是不会留情的。比如,清风之战的前半年,我军攻取寿张之战中,也是用这门炮轻轻松松打开突破口,以至于有了“一炮轰开寿张成”的回忆。
曾思玉《回忆七团急袭寿张之战》一文中叙述提到这门炮攻打寿张县城时发挥出的威力——1943年12月26日下午十五时,“分区炮兵连对寿张城西门进行抵近射击,只发射了几发炮弹就把城门打开一个洞,分区特务连乘虚而入,七团各营也分途迅速突入城内,当即将伪警备队、伪县政府分别包围。”
“在我大军压境的声势震撼下,敌人魂飞魄散,兵无斗志、官无战心,真是不堪一击,仅数小时就结束了战斗,共毙伤敌数十人,生俘伪大队长刘志德以下四百余人,缴获轻机枪六挺,掷弹筒三具,步枪三百余支”。
而1945年5月17日,曾思玉麾下部队参加了步炮协同作战、光复东平县城的战斗,日军的炮楼在我军的炮火下,成为这样一个模样:
看着下面这张历史照片,想一下日伪军在平原建设高耸炮楼的史实,多解恨!
从前文可知,我军一个团哪怕只有一门缴获的步兵炮,斗争局面就可以完全不一样。 然而,日军在战场上一直注意保护重武器,严防我军缴获到步兵炮。 依靠远远落后于日军的装备,我军一次性完全歼灭携带步兵炮的日军部队以实现夺炮,无疑是很有些困难的。
在山东战场我军和日伪军斗争形势渐趋顺利的“1944年6月-1945年5月”,也只缴获到了一门山炮而已。
敌后战场的我军在缺乏火炮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战斗损失,甚至不得不使用“以雷代炮”的战术:
在战斗经验少的伪军士兵驻守的炮楼前,趁夜晚事先秘密埋下地雷,在白天攻击炮楼时,佯装没有炮兵阵地,大声呼喊“预备——放”的开炮口令,与此同时拉响地雷,让伪军士兵产生八路军炮击的幻觉,以促成伪军在威慑之下放弃抵抗而投降。
就是在这样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坚持敌后抗战的我军,一次又一次取得辉煌的胜利,不断扩展敌后根据地。他们不仅从日军手中夺炮,更从侵略军手中夺回一片又一片沦陷的河山。
作者:卧林
诚邀有志之士投稿,原创或推荐好文章,我们将第一时间发布您的内容,邮箱:107000701@qq.com
声明: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