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壳里做道场古今相承中外贯通成就海派盆景

时间:2019-11-01 10:12:0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螺蛳壳里做道场 古今相承中外贯通成就海派盆景

螺蛳壳里做道场 古今相承中外贯通成就海派盆景

“看,这盆就来自黄园,不知道多少年了,反正比我们年岁都长啊!”邵海忠手指着盆景园内一盆苍松感慨。

“嗯,黄园的确有不少好东西呢!”王娟在一旁应声道。

……

身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盆景艺术大师,尽管已经退休,邵海忠还是喜欢时不时来园里走走看看。王娟是上海植物园盆景园管理中心副主任。二位口中的“黄园”,则是上世纪知名园艺家黄德邻老先生的私家花园——黄家花园。于右任、陈其美、蔡元培、梅兰芳、周信芳、王一亭等各界名流,都曾是“黄园”的常客。

据说,在昔日的黄家花园里,像今天邵海忠看到的苍松这样的“国宝级”盆景作品还真不少,而这些盆景正是海派盆景的典型代表。

前世今生 古今相承中外贯通才是海派盆景

早在抗日战争前,虹口区花园路上就有十二家日本侨民开设的园艺场,专门生产经营从日本进口的花卉、盆景。据已故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殷子敏回忆,当时他随父殷祥林在自家开设的祥顺农场工作,经常骑自行车去这些日本人开设的园艺场送货。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批盆景,并将它们集中于龙华苗圃。

1954 年,上海在人民公园举办首届菊花展览,盛况空前。上海市政府决定将这次展览的门票收入用于收购盆景,于是派员赴各盆景产地搜集盆景佳作。有些昔日达官贵人家遗存的盆景也被收购,源源不断地运抵上海。

据老职工回忆,经常整船的盆景从水路抵达张家塘上岸。通派二弯半的罗汉松、扬派云片式的黄杨、徽派的龙游梅、川派的各种式样的银杏……包罗万象,为龙华苗圃盆景收藏打下了丰富基础。

1954年始建龙华苗圃时,正赶上公私合营的热潮,黄德邻“黄园”中的许多盆景也移到了龙华苗圃。后来的动荡年代,因为老领导和老同志的极力保护,盆景受损不大。

1974年龙华苗圃改建为上海植物园盆景园,1978年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2016年3月,上海植物园盆景园重新改建和规划,并在一年后向公众试开放。

盆景园除了供观赏游览外,园内盆景还承担了上海重大活动的室内布置任务。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上海时,就在其下榻的套房内放置了一盆树干深裂、苍劲古拙、形态奇特的锦松盆景,尼克松误以为是一件工艺品,后得知是有生命的盆景时啧啧称奇。在欢迎南斯拉夫铁托总统的国宴上,就在台子中央放置了一盆气度不凡的松树盆景,周围布满鲜花,宾主双方在苍松和鲜花前频频举杯,象征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前程灿烂似锦,取得了极佳的布置效果。

道法自然 方寸之间尽显自然灵气天地之美

一株百年五针松,一大一小,一前一后,躯干斑驳嶙峋,苍劲古朴,枝片层叠有序,松下是几只仙鹤悠然自得。上海植物园盆景园入口处的这盆《松鹤延年》大盆景,俨然是盆景园的一张名片,不仅游客们纷纷与之合影,它也吸引了不少名人在此驻足,它还在1985年见证了时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市长德拉波和上海市长汪道涵签署两市发展友好关系协议。

步入园内,一盆盆海派盆景便映入眼帘。邵海忠说,海派盆景以“师法自然、苍古入画、屈伸自如、刚柔相济”的独特艺术风格,与岭南派、扬派、苏派、川派并称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上海植物园是珍藏、研究海派盆景的基地,精品佳作荟萃,其中的松柏类盆景,是无可争议的国内之最。

“道法自然”,植物园盆景园出口处匾额上的四个大字,可谓是概括出了海派盆景的精髓。“你看这盆,是临水的形态,枝干水平展开,像是铺在水面上,再看这盆,是悬崖式,枝干倒垂,像是挂在悬崖上。”邵海忠说,盆景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大自然,每一幅作品几乎都能在大自然中找到原型。

别小看了眼前的一幅盆景作品,它可能历时几十年,历经几代匠人之手。“即使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生留下的盆景作品也不会很多。”年过七旬的邵海忠感慨道。他的一幅经典盆景作品《高风亮节》就制作了多年,浅盆、枯干、苍劲黑松、吹笛老人,颇有意境,这幅作品也屡屡在各种比赛中斩获金奖。

“中国的盆景,讲究一个‘诗情画意’,我们的盆景都是有故事的,有文化才能更好地欣赏盆景。”邵海忠认为,“诗情画意”是盆景的最高境界。盆景园中有一盆黄山迎客松,名为《闲寻旧踪迹》,便是取自周邦彦词作《兰陵王·柳》中的“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园中还有一盆明朝传下来的古柏《枯荣相济》,躯干拙顽枯雅,而枝条皮层滋润油亮,上翠下枯,显示出古柏的老劲雄放。

文明游园 随手一折毁掉的可能是百年历史

长期以来,盆景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始终是一个谜,许多国家都误以为盆景起源于日本。上世纪70年代,上海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曾陪同一批法国朋友参观龙华苗圃,当法国朋友见到盆景时感慨地说:“我又回到了东京。”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陪同参观的负责人,并下达任务给研究室,一定要解开盆景起源之谜。

根据线索推理引证、分析研究后,研究室终于认定盆景起源于唐代。1972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的甬道壁上绘有侍女捧盆景的画,这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此墓建于公元706年,也就是说在1300多年前即有盆景的存在。这一研究成果终于正本清源,全世界一致公认盆景起源于中国,比日本早600多年。

记者在园中采访时,遇到几位养护工人正在给盆景浇水。“养盆景,‘三分做,七分养’,‘七分养’里面,浇水是大头,浇在面上还是根上,浇水的时间多少,都有讲究。”邵海忠感叹,养护盆景对工人技术要求高,繁琐枯燥的工作也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我们需要新鲜的血液,把盆景艺术传承下去。”

植物园的一名养护工也表示,盆景养护浇水极为重要,尤其是夏天,工作人员一上班就是浇水,浇完一遍差不多需要一上午,中午稍微休息一下,下午继续浇水。而且,制作盆景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需要文化修养、内在的积淀,因为好的盆景不仅仅是一盆植物,更是一种艺术,所以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修炼”。

“不夸张地说,你要养得好,它能送你走。”当记者问一盆盆景能存活多少年时,王娟这样调侃道。也因此,盆景园里的不少私家珍藏更是经历风雨洗礼流传至今,殊为不易。

盆景园去年改建后,拆掉了盆景旁边的护栏。“因为盆景要360度观看才更能欣赏到其中的美感”,王娟说,“但是一些游客在游园时,喜欢把手搭在枝叶上拍照,指甲油残留在上面,或者随手折一小支带走。要知道,每折一次,这种伤害可能几十年都恢复不过来。”

盆景活了上百年,一枝一叶都承载着历史。此外,装盆景的不少盆子都是古盆,随着盆景一直传承了下来,“游客不小心打碎一个盆,可能就是打碎了一件古董。”王娟呼吁,盆景园欢迎大家,也请大家爱护盆景,文明游园。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图文来源:网络

上一篇: 「旅行也要11·11」美的不光...

下一篇: 一位普通教师自述:我身边的教师,没有一个...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