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高危人群如何学会自我诊断
时间:2023-02-22 20:43:0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疾病的发生经常是悄然无息,有时候让人猝不及防。肝癌作为我国高发癌症之一,更是如此。肝癌有什么表现?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患了肝癌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了解肝癌。
(一) :我国是原发性肝癌高发国之一,年发病率5-10/10万人口,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东南沿海地区发病率高于内地,广西、江苏和广东某地为最高,云南、贵州最低,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2-8 :1 。
(二):从年龄上划分。过去一般认为肝癌的高发年龄为40-60岁,但近年的临床病例证实,患者已逐渐年轻化,笔者就曾接治过 多例十几岁的小病人。十多年前,和笔者一同住进肿瘤医院的肝癌患者中,就有不少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因此,目前的肝癌高发年龄普遍认为向前迈进了十年,即30-60岁。这与近年的环境恶化以及诸多因素有关,且越是高发区年龄越偏低。
(三):从家族病史上划分。过去一直认为癌症无遗传,无传染,但在近年的调查和研究中,学者们已一致认为癌症有遗传,仍然认为无传染。尽管遗传的机理仍无法解释清楚,但临床证实,就只能先承认,再慢慢研究解释。笔者曾遇到两例这样的病人:一位柳州的患者来信求救,信中说自己的母亲和兄长均在50岁左右病故于肝癌,现在自己又被诊断为晚期肝癌;另一位外省的特大巨块型(直径 大于或等于17cm称特大型)肝癌患者上千公里独自到钦州来求医,并告知他的两个胞兄都在50岁左右病故于肝癌。从资料上也看到不少类似的“家族”病例。按笔者浅见,并非直接遗传肝癌,而是遗传某个器官(如肝脏)上的某种功能上的缺陷,至使该器官容易患病,一旦在以后的某一年龄段内,受到某种类似的刺激,就极易恶化成癌。从医学角度上说,就是“由于机体某种遗传上的缺陷,使后代具有易于发生某种疾病的倾向即遗传易感性”。因此,家属中有人患肝癌,患者的直系亲属都可认为属肝癌的高危人群。
现代医学认为,5%-10%的人体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在大多数肿瘤的发生中是指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和倾向性而言,与直接遗传有关的只有少数不常见的肿瘤。
(四):有肝部疾病的患者。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机率是健康人群的数十倍,同时认为,所谓的奥抗阳性(HBsAg阳性俗称健康带毒者)属慢性肝炎范畴,所以也是肝癌高危人群。临床中常见这类病人。
(五):30-60岁超负荷工作一年以上的人群。有这样一种说法,每个健康人体内都存在大量的癌细胞胚胎,这些末成熟的“癌细胞”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地发生,又不断地被人体免疫细胞杀灭于萌芽之中,而一旦出现一段时间的免疫力下降,加上某些尚末明确的物质的刺激,癌胚胎就能逃避追杀而发展生成癌细胞。在临床中发现不少肝癌患者都曾有过一年以上的连续超负荷工作史。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人体内都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必须被激活才具有转化和致癌效应,而抑癌基因完全失活才有致癌作用。正常细胞内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相互平衡,相互制约,调节着细胞的分裂、增生、分化和凋亡,当原癌基因被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时,便导致细胞的增生和分化调控失常,使细胞发生失控性增生和分化障碍,导致细胞逐渐出现不可逆性恶性表型,形成恶性肿瘤。
(六)肝部外伤的病人。临床上笔者已遇多例因高空摔下或车祸伤及右侧胸胁,即伤及肝部,短则几十天,长则几个月就被查出患了肝癌的病例,部分肝癌病人也因意外外伤及肝部而导致病情迅速恶化。这也许是因肝脏损伤后肝脏更易引起“突变”的原因。
以上六种类型的人群,笔者通通划分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药物预防,定期检查。
现代医学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诊断肝癌的依据,让我们能快速准确地知道自己是否患了肝癌,以便及时作出处置。
在介绍检查方法之前,先对肝癌的类型作点补充。
肝癌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源也,即癌症发生的原地,癌症由肝部最先发生的,叫原发性肝癌;由身体的其它部位向肝脏转移而成的,叫继发性肝癌。
肝癌在病理上的分型:传统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目前常分为浸润型:向非癌部份呈伪足样生长或与伪小叶置换性生长,易形成门静脉瘤栓;膨胀型:有包膜,向非癌部位呈压挤样膨胀性生长,肿瘤结节内有隔壁,各部组织型一致;混合型:由膨胀型向浸润型变化或两者并存。组织学分为肝细胞型:多见,约占80%~90% ;胆管细胞型:较少见,发展缓慢,病程较长,预后较好;混合型:较少见。转移途径:以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最常见,侵犯门静脉形成瘤栓,瘤栓脱落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肝外多通过血道、淋巴道和种植转移,以肺转移率最高,其次为骨、脑、肾、锁骨上淋巴结等转移。
肝癌患者应作肝功能检查,多数正常,伴有肝硬化时可出现肝功能损伤,部份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高,肝癌造成肝功能损害仅见于晚期病人。
:
(1) 甲胎蛋白(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具有确立诊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作用。目前常用酶标法、酶标电泳法、放射免疫法检测。一般认为:定性法阳性或定量>400毫微克/毫升、>200毫微克/毫升,持续8周,而谷丙转氨酶(SGPT)正常,并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确立。特别应用在早期亚临床肝癌的诊断并及时手术可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对肝癌手术、化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放疗等疗效及预后判断、动态测定血清甲胎蛋白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上面已指出,是“一般认为”,临床中常常遇到这样的肝硬化患者,他们已经连续数年AFP阳性,却没有出现“肝癌”的症状,所以,并不能说AFP阳性就一定是肝癌。不过,这样的高危人群应特别注意,说不定随时都有恶化的可能。同时也发现,不少晚期肝癌患者AFP仍为阴性,所以,也不能说AFP阴性就不是肝癌。目前,AFP仅作为诊断的参考。
(2)血清铁蛋白(SF):是原发性肝癌的第二血清学标志物,由于肝癌在生长过程中肝组织变性坏死,贮存于肝脏中的铁蛋白大量流入血循环中,它取决于肝脏损害的形式,损害的程度及Fe离子在肝脏的数量;肝细胞受损,使网状内皮系统内铁负荷过多,肿瘤细胞能利用Fe离子合成大量的铁蛋白;肝癌患者多有肝硬化存在,肝脏病变,损伤的肝细胞对铁蛋白的廓清率降低;肝癌本身分泌铁蛋白和异铁蛋白,因此血清铁蛋白的浓度与肝细胞损伤的程度,肝硬化存在与否,肝脏铁的贮量及肝瘤大小有关。文献报导血清铁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阳性率50.8%~88% ,若甲胎蛋白与血清铁蛋白联合测定,任何一项阳性作为诊断指标阳性率达92.1% ,尤其在甲胎蛋白低浓度及阴性时血清铁蛋白测定颇有意义,故血清铁蛋白与甲胎蛋白综合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1)硷性磷酸酶(AKP):肝癌患者血清硷性磷酸酶多增高,阳性率65% ,超过金•阿氏单位时无黄疸出现,或有梗阻性黄疸而硷性磷酸酶不成比例地增高,提示肝癌的可能。
(2)r一谷氨酰转肽酶(r –GT):肝癌病人阳性率为84.2%~91.2% ,此酶的增高可能主要来自肿瘤本身。
(3)同工酶:同工酶的测定有乳酸脱氨酶(LDH)同工酶测定,原发性肝癌时LDH5活力增高。目前临床还有硷性磷酸酶同工酶。r-GT醛酸酶5—核苷酸磷酸二脂酶同工酶V(5ˊ—NPD)的测定。
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B超采用超声断层显像,声像图上表现为周围有明显反射光点、光团、光带的癌瘤实性暗区。超声波诊断操作简便、无创伤、分辨能力较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定位有一定价值。且由于它价格低廉,诊断快速,使它成为目前检查肝癌的首选方法,缺点是小于一厘米的病灶难以分辨,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肝癌声像图的直接表现特点有:肝实质内出现异常回声区,根据异常回声与正常肝实质回声强度的对比,可将其分为:
占大多数,表现为境界清晰、边缘不规整的单个或分叶状强回声结节,多有周边低回声晕环;
病变呈界限清晰、边缘较整齐的低回声结节,有时周边可见环状较强包膜回声;
,病变区与周围肝组织回声相似,仔细扫查方可辨其边界;
病变区呈现回声内间以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多在病变发生坏死或液化时出现。
肝癌的继发性改变有:肿瘤所在肝叶呈非对称性肿大,形态失常,正常锐利的下缘角变纯(角征阳性);接近肝包膜的肿瘤可向表面突出,形成“驼峰”征;肿瘤压迫肝内血管时,可见血管扭曲、迂回、狭窄或推移;肿瘤可压迫肝外胆管,致肝内胆管扩张;晚期病例可在门静脉或肝静脉内发现癌栓光团或胸、腹水的无回声影。
继发性肝癌多在肝内出现成批的、大小及图像特征相似的占位性病变。淋巴瘤、肉瘤及霍奇金病的肝转移表现为回声减低区;乳癌、肺癌转移瘤为牛眼样病灶;卵巢、结肠、胃及泌尿系恶性肿瘤肝转移多为强回声病灶。
彩色多普勒检查原发性肝癌,由于肝癌血运丰富,在肿块内部或边缘上极易显示动脉血流。周边血流可呈彩色花篮样,有时可见动脉深入到肿瘤内部,并进一步分支。
但是,不得不清楚地看到,B超看到的,只是一个影子,而且,由于各人的观察习惯不同,设备的质量情况不同,就是一个病人同一天在不同医院检查,也会得出尺寸不同的结果。所以,笔者常告诫患者,一两个月内要用B超检验疗效,只有在前一次检查的同一台B超,同一个医生,才有更好的可比性。
CT检查:CT检查分辩率高,能发现较小的肿瘤,对肝癌的诊断有实用价值。缺点是价格昂贵。
CT是利用X线对人体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
CT肝癌表现与大体病理形态一致,平扫多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外形不规则呈球形或结节形,边界模糊。增强扫描表现为低密度区略缩小,境界变得较为清楚。肿块中心部位常因肿瘤组织坏死囊变形成极低密度区。肿块可单发也可以多发。对于弥漫性肝癌早期CT不易发现。
在这里加插两个例子,年初治疗一例外省的肝癌病例,当时从B超单看,肿瘤直径仅50mm ,但是病人生存质量极差,药物用特快专递邮到的当天,患者已经不行。该病案我一直不得其解,当时只能解释为患者长期患病,身体过渡虚弱所至,直到后来的一个病例,才解开这个迷。下半年一位患者,开始B超单上说,肝部结节型三个病灶,最大50mm,最小20mm,病人正气尚存,但第二天CT单示,患者整个肝区布满小颗粒病灶,属整个肝区扩散,肝脏中部有多个病灶重叠区(也就是B超看见的三个影子),患者也快速进入病危。至此,第一个病例急剧恶化的原因才得以破解。即实际上肿瘤已肝内广泛扩散,只是B超看不到那些小肿瘤罢了。
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是检查肝癌新的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定性与CT相妨——约95% ,同样是价格昂贵。肝癌结节一般呈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其特征性影像为病灶内出现粗大引流或供血血管的流空信号,该信号提示有动静脉短路形成。此外,MRI对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显示十分敏感。
目前一般先行B超检查,发现问题再用CT或核磁共振复查鉴定。
肝穿活组织检查:可在B超或同位素定位下穿刺活检,阳性率76.1%~92.3% ,另外可抽腹水查找癌细胞,转移淋巴结活检,剖腹探查取活组织检查。这里补充一点,本书中的患者陈某,当年手术探查时切片活检也找不到癌细胞,但临床证实他当时已属晚期肝癌。
从症状体征检查
1 :其实早中期病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约30%的晚期肝癌病人也暂时不会出现临床症状,这就是为什么常有家属问,病人的症状和正常人一样,是不是还没到晚期?甚或误诊?出现症状一般已属晚期。
2:肝区疼痛。右上腹疼痛多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胀痛、钝痛、刺痛,有时向右肩、右背、右腰放射,钝痛为癌肿迅速生长肝包膜绷紧所引起,腰肩背等疼痛是肿瘤压逼神经反射所至。一般情况下,肝区疼痛说明病情较重,中草药止痛效果欠佳,肩背疼痛病性稍早,中草药止痛效果较好。
3 :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
4 :上腹肿块。常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
5 :乏力,消瘦,全身衰竭,少数呈恶病质。
6 :发热。一般呈持续低热或弛张型高热,37.5~38℃,偶尔达39℃以上,乃癌性发热或并发感染所引起。
7 :鼻衄、牙龈出血、全身瘀斑等出血征象。
8 :转移灶症状,常转移至肺、骨、肾上腺、胃、腹膜、脑、区域淋巴结,出现相应的症状。
9 :全身症状。部份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高血脂症、高血钙症、类癌综合征、性早熟和促性腺激素分泌综合征、卟啉症、异常纤维蛋白血原症、黑棘皮症等。可能与肝癌组化细胞的异常蛋白合成,异位内分泌有关。
1 :肝肿大。占94% ,1~3个月内肝脏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边缘不规则,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肿物,部份伴有明显压痛。
2 :脾肿大。多见于合并肝硬化及门脉高压患者。
3 :腹水。晚期体征,约半数为血性腹水,可因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肝静脉、门静脉癌栓所引起。
4 :黄疸。晚期体征,占三分之一病人有梗阻性黄疸,并进行性加重。
5 :肝区血管杂音,肝区摩擦音,肝硬化的体征。
6 :转移灶体征,转移部位不同,有其相应体征。
1 :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发生率约9%-14%,破裂限于包膜下,引起急骤腹疼,肝迅速增大,破入腹腔引起急腹症,严重者有出血性休克,直致死亡。
2 :消化道出血,占死亡原因的15.1% 。合并肝硬化或癌栓引起肝门静脉高压,引起食道静脉、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从而可因出血性休克或肝昏迷死亡。
3 :肝昏迷,为终末期的并发症,占死亡原因的34.9% ,消化道出血,放腹水,感染、利尿剂及损害肝脏药物的应用,电解质紊乱均可诱发肝昏迷。
4 :继发感染及血性胸腹水。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疾病相关的知识,欢迎关注名医汇专家观点栏目。名医汇始终以“为患者解决看病难、治病贵的难题,力求让病人家庭轻松一点”为宗旨,如今已发展为中国最大的慢性病患者一站式全程就医服务平台。名医汇,患者点评医生医术、医德,引导患者快速找到当地顶级医生就诊,希望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快速找到合适好医生。
(一) :我国是原发性肝癌高发国之一,年发病率5-10/10万人口,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东南沿海地区发病率高于内地,广西、江苏和广东某地为最高,云南、贵州最低,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2-8 :1 。
(二):从年龄上划分。过去一般认为肝癌的高发年龄为40-60岁,但近年的临床病例证实,患者已逐渐年轻化,笔者就曾接治过 多例十几岁的小病人。十多年前,和笔者一同住进肿瘤医院的肝癌患者中,就有不少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因此,目前的肝癌高发年龄普遍认为向前迈进了十年,即30-60岁。这与近年的环境恶化以及诸多因素有关,且越是高发区年龄越偏低。
(三):从家族病史上划分。过去一直认为癌症无遗传,无传染,但在近年的调查和研究中,学者们已一致认为癌症有遗传,仍然认为无传染。尽管遗传的机理仍无法解释清楚,但临床证实,就只能先承认,再慢慢研究解释。笔者曾遇到两例这样的病人:一位柳州的患者来信求救,信中说自己的母亲和兄长均在50岁左右病故于肝癌,现在自己又被诊断为晚期肝癌;另一位外省的特大巨块型(直径 大于或等于17cm称特大型)肝癌患者上千公里独自到钦州来求医,并告知他的两个胞兄都在50岁左右病故于肝癌。从资料上也看到不少类似的“家族”病例。按笔者浅见,并非直接遗传肝癌,而是遗传某个器官(如肝脏)上的某种功能上的缺陷,至使该器官容易患病,一旦在以后的某一年龄段内,受到某种类似的刺激,就极易恶化成癌。从医学角度上说,就是“由于机体某种遗传上的缺陷,使后代具有易于发生某种疾病的倾向即遗传易感性”。因此,家属中有人患肝癌,患者的直系亲属都可认为属肝癌的高危人群。
现代医学认为,5%-10%的人体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在大多数肿瘤的发生中是指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和倾向性而言,与直接遗传有关的只有少数不常见的肿瘤。
(四):有肝部疾病的患者。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机率是健康人群的数十倍,同时认为,所谓的奥抗阳性(HBsAg阳性俗称健康带毒者)属慢性肝炎范畴,所以也是肝癌高危人群。临床中常见这类病人。
(五):30-60岁超负荷工作一年以上的人群。有这样一种说法,每个健康人体内都存在大量的癌细胞胚胎,这些末成熟的“癌细胞”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地发生,又不断地被人体免疫细胞杀灭于萌芽之中,而一旦出现一段时间的免疫力下降,加上某些尚末明确的物质的刺激,癌胚胎就能逃避追杀而发展生成癌细胞。在临床中发现不少肝癌患者都曾有过一年以上的连续超负荷工作史。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人体内都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必须被激活才具有转化和致癌效应,而抑癌基因完全失活才有致癌作用。正常细胞内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相互平衡,相互制约,调节着细胞的分裂、增生、分化和凋亡,当原癌基因被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时,便导致细胞的增生和分化调控失常,使细胞发生失控性增生和分化障碍,导致细胞逐渐出现不可逆性恶性表型,形成恶性肿瘤。
(六)肝部外伤的病人。临床上笔者已遇多例因高空摔下或车祸伤及右侧胸胁,即伤及肝部,短则几十天,长则几个月就被查出患了肝癌的病例,部分肝癌病人也因意外外伤及肝部而导致病情迅速恶化。这也许是因肝脏损伤后肝脏更易引起“突变”的原因。
以上六种类型的人群,笔者通通划分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药物预防,定期检查。
现代医学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诊断肝癌的依据,让我们能快速准确地知道自己是否患了肝癌,以便及时作出处置。
在介绍检查方法之前,先对肝癌的类型作点补充。
肝癌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源也,即癌症发生的原地,癌症由肝部最先发生的,叫原发性肝癌;由身体的其它部位向肝脏转移而成的,叫继发性肝癌。
肝癌在病理上的分型:传统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目前常分为浸润型:向非癌部份呈伪足样生长或与伪小叶置换性生长,易形成门静脉瘤栓;膨胀型:有包膜,向非癌部位呈压挤样膨胀性生长,肿瘤结节内有隔壁,各部组织型一致;混合型:由膨胀型向浸润型变化或两者并存。组织学分为肝细胞型:多见,约占80%~90% ;胆管细胞型:较少见,发展缓慢,病程较长,预后较好;混合型:较少见。转移途径:以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最常见,侵犯门静脉形成瘤栓,瘤栓脱落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肝外多通过血道、淋巴道和种植转移,以肺转移率最高,其次为骨、脑、肾、锁骨上淋巴结等转移。
肝癌患者应作肝功能检查,多数正常,伴有肝硬化时可出现肝功能损伤,部份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高,肝癌造成肝功能损害仅见于晚期病人。
:
(1) 甲胎蛋白(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具有确立诊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作用。目前常用酶标法、酶标电泳法、放射免疫法检测。一般认为:定性法阳性或定量>400毫微克/毫升、>200毫微克/毫升,持续8周,而谷丙转氨酶(SGPT)正常,并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确立。特别应用在早期亚临床肝癌的诊断并及时手术可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对肝癌手术、化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放疗等疗效及预后判断、动态测定血清甲胎蛋白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上面已指出,是“一般认为”,临床中常常遇到这样的肝硬化患者,他们已经连续数年AFP阳性,却没有出现“肝癌”的症状,所以,并不能说AFP阳性就一定是肝癌。不过,这样的高危人群应特别注意,说不定随时都有恶化的可能。同时也发现,不少晚期肝癌患者AFP仍为阴性,所以,也不能说AFP阴性就不是肝癌。目前,AFP仅作为诊断的参考。
(2)血清铁蛋白(SF):是原发性肝癌的第二血清学标志物,由于肝癌在生长过程中肝组织变性坏死,贮存于肝脏中的铁蛋白大量流入血循环中,它取决于肝脏损害的形式,损害的程度及Fe离子在肝脏的数量;肝细胞受损,使网状内皮系统内铁负荷过多,肿瘤细胞能利用Fe离子合成大量的铁蛋白;肝癌患者多有肝硬化存在,肝脏病变,损伤的肝细胞对铁蛋白的廓清率降低;肝癌本身分泌铁蛋白和异铁蛋白,因此血清铁蛋白的浓度与肝细胞损伤的程度,肝硬化存在与否,肝脏铁的贮量及肝瘤大小有关。文献报导血清铁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阳性率50.8%~88% ,若甲胎蛋白与血清铁蛋白联合测定,任何一项阳性作为诊断指标阳性率达92.1% ,尤其在甲胎蛋白低浓度及阴性时血清铁蛋白测定颇有意义,故血清铁蛋白与甲胎蛋白综合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1)硷性磷酸酶(AKP):肝癌患者血清硷性磷酸酶多增高,阳性率65% ,超过金•阿氏单位时无黄疸出现,或有梗阻性黄疸而硷性磷酸酶不成比例地增高,提示肝癌的可能。
(2)r一谷氨酰转肽酶(r –GT):肝癌病人阳性率为84.2%~91.2% ,此酶的增高可能主要来自肿瘤本身。
(3)同工酶:同工酶的测定有乳酸脱氨酶(LDH)同工酶测定,原发性肝癌时LDH5活力增高。目前临床还有硷性磷酸酶同工酶。r-GT醛酸酶5—核苷酸磷酸二脂酶同工酶V(5ˊ—NPD)的测定。
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B超采用超声断层显像,声像图上表现为周围有明显反射光点、光团、光带的癌瘤实性暗区。超声波诊断操作简便、无创伤、分辨能力较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定位有一定价值。且由于它价格低廉,诊断快速,使它成为目前检查肝癌的首选方法,缺点是小于一厘米的病灶难以分辨,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肝癌声像图的直接表现特点有:肝实质内出现异常回声区,根据异常回声与正常肝实质回声强度的对比,可将其分为:
占大多数,表现为境界清晰、边缘不规整的单个或分叶状强回声结节,多有周边低回声晕环;
病变呈界限清晰、边缘较整齐的低回声结节,有时周边可见环状较强包膜回声;
,病变区与周围肝组织回声相似,仔细扫查方可辨其边界;
病变区呈现回声内间以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多在病变发生坏死或液化时出现。
肝癌的继发性改变有:肿瘤所在肝叶呈非对称性肿大,形态失常,正常锐利的下缘角变纯(角征阳性);接近肝包膜的肿瘤可向表面突出,形成“驼峰”征;肿瘤压迫肝内血管时,可见血管扭曲、迂回、狭窄或推移;肿瘤可压迫肝外胆管,致肝内胆管扩张;晚期病例可在门静脉或肝静脉内发现癌栓光团或胸、腹水的无回声影。
继发性肝癌多在肝内出现成批的、大小及图像特征相似的占位性病变。淋巴瘤、肉瘤及霍奇金病的肝转移表现为回声减低区;乳癌、肺癌转移瘤为牛眼样病灶;卵巢、结肠、胃及泌尿系恶性肿瘤肝转移多为强回声病灶。
彩色多普勒检查原发性肝癌,由于肝癌血运丰富,在肿块内部或边缘上极易显示动脉血流。周边血流可呈彩色花篮样,有时可见动脉深入到肿瘤内部,并进一步分支。
但是,不得不清楚地看到,B超看到的,只是一个影子,而且,由于各人的观察习惯不同,设备的质量情况不同,就是一个病人同一天在不同医院检查,也会得出尺寸不同的结果。所以,笔者常告诫患者,一两个月内要用B超检验疗效,只有在前一次检查的同一台B超,同一个医生,才有更好的可比性。
CT检查:CT检查分辩率高,能发现较小的肿瘤,对肝癌的诊断有实用价值。缺点是价格昂贵。
CT是利用X线对人体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
CT肝癌表现与大体病理形态一致,平扫多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外形不规则呈球形或结节形,边界模糊。增强扫描表现为低密度区略缩小,境界变得较为清楚。肿块中心部位常因肿瘤组织坏死囊变形成极低密度区。肿块可单发也可以多发。对于弥漫性肝癌早期CT不易发现。
在这里加插两个例子,年初治疗一例外省的肝癌病例,当时从B超单看,肿瘤直径仅50mm ,但是病人生存质量极差,药物用特快专递邮到的当天,患者已经不行。该病案我一直不得其解,当时只能解释为患者长期患病,身体过渡虚弱所至,直到后来的一个病例,才解开这个迷。下半年一位患者,开始B超单上说,肝部结节型三个病灶,最大50mm,最小20mm,病人正气尚存,但第二天CT单示,患者整个肝区布满小颗粒病灶,属整个肝区扩散,肝脏中部有多个病灶重叠区(也就是B超看见的三个影子),患者也快速进入病危。至此,第一个病例急剧恶化的原因才得以破解。即实际上肿瘤已肝内广泛扩散,只是B超看不到那些小肿瘤罢了。
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是检查肝癌新的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定性与CT相妨——约95% ,同样是价格昂贵。肝癌结节一般呈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其特征性影像为病灶内出现粗大引流或供血血管的流空信号,该信号提示有动静脉短路形成。此外,MRI对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显示十分敏感。
目前一般先行B超检查,发现问题再用CT或核磁共振复查鉴定。
肝穿活组织检查:可在B超或同位素定位下穿刺活检,阳性率76.1%~92.3% ,另外可抽腹水查找癌细胞,转移淋巴结活检,剖腹探查取活组织检查。这里补充一点,本书中的患者陈某,当年手术探查时切片活检也找不到癌细胞,但临床证实他当时已属晚期肝癌。
从症状体征检查
1 :其实早中期病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约30%的晚期肝癌病人也暂时不会出现临床症状,这就是为什么常有家属问,病人的症状和正常人一样,是不是还没到晚期?甚或误诊?出现症状一般已属晚期。
2:肝区疼痛。右上腹疼痛多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胀痛、钝痛、刺痛,有时向右肩、右背、右腰放射,钝痛为癌肿迅速生长肝包膜绷紧所引起,腰肩背等疼痛是肿瘤压逼神经反射所至。一般情况下,肝区疼痛说明病情较重,中草药止痛效果欠佳,肩背疼痛病性稍早,中草药止痛效果较好。
3 :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
4 :上腹肿块。常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
5 :乏力,消瘦,全身衰竭,少数呈恶病质。
6 :发热。一般呈持续低热或弛张型高热,37.5~38℃,偶尔达39℃以上,乃癌性发热或并发感染所引起。
7 :鼻衄、牙龈出血、全身瘀斑等出血征象。
8 :转移灶症状,常转移至肺、骨、肾上腺、胃、腹膜、脑、区域淋巴结,出现相应的症状。
9 :全身症状。部份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高血脂症、高血钙症、类癌综合征、性早熟和促性腺激素分泌综合征、卟啉症、异常纤维蛋白血原症、黑棘皮症等。可能与肝癌组化细胞的异常蛋白合成,异位内分泌有关。
1 :肝肿大。占94% ,1~3个月内肝脏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边缘不规则,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肿物,部份伴有明显压痛。
2 :脾肿大。多见于合并肝硬化及门脉高压患者。
3 :腹水。晚期体征,约半数为血性腹水,可因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肝静脉、门静脉癌栓所引起。
4 :黄疸。晚期体征,占三分之一病人有梗阻性黄疸,并进行性加重。
5 :肝区血管杂音,肝区摩擦音,肝硬化的体征。
6 :转移灶体征,转移部位不同,有其相应体征。
1 :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发生率约9%-14%,破裂限于包膜下,引起急骤腹疼,肝迅速增大,破入腹腔引起急腹症,严重者有出血性休克,直致死亡。
2 :消化道出血,占死亡原因的15.1% 。合并肝硬化或癌栓引起肝门静脉高压,引起食道静脉、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从而可因出血性休克或肝昏迷死亡。
3 :肝昏迷,为终末期的并发症,占死亡原因的34.9% ,消化道出血,放腹水,感染、利尿剂及损害肝脏药物的应用,电解质紊乱均可诱发肝昏迷。
4 :继发感染及血性胸腹水。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疾病相关的知识,欢迎关注名医汇专家观点栏目。名医汇始终以“为患者解决看病难、治病贵的难题,力求让病人家庭轻松一点”为宗旨,如今已发展为中国最大的慢性病患者一站式全程就医服务平台。名医汇,患者点评医生医术、医德,引导患者快速找到当地顶级医生就诊,希望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快速找到合适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