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帝师战死,普军伤亡1.5万惨胜奥军,战争胜利险令普鲁士国破家亡
时间:2019-10-30 20:02:2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战场上弹火纷飞,奥军在高地无情地收割普军的生命。然而此时的普军却已经陷入河谷的泥沼中动弹不得。先锋部队的指挥官不幸被敌军击中小腿,军队失去了指挥,一时间普军陷入混乱的状态。年至古稀的施维林老帅不顾自己的安全,飞身下马冲入泥沼重整部队。
然而,此时一枚流弹袭来,老帅不幸就此倒在血泊之中,普军再度萎靡。当腓特烈大帝听闻老帅去世,想到丢失了一位良师益友,不禁悲从中来,怅望灰天,留下了滚滚热泪。一代伟人这悲情一幕便是发生在七年战争中的布拉格战役。
一、维也纳的门户
1756年,奥地利为了夺回被普鲁士抢夺的西里西亚,暗中通过外交孤立排挤普鲁士,并对其采取军事行动。普鲁士王国的腓特烈大帝为了国家的生存问题,以及将勃兰登堡和西里西亚形成完整的版图,先发制人,发动了罗布西茨战役,最终击退奥地利援军,夺取了萨克森。纵然腓特烈在后来找到了萨克森与奥地利暗通款曲的证据,但却在国际上没有说服力了。
此时,因为普鲁士与英国结盟,法国感受到了普鲁士的背叛,而奥地利和俄国则认为英国背叛了盟约,因此普鲁士同时被西边的法国、南面的普鲁士以及东面的俄国所敌对,同时奥地利又通过外交手段联合了普鲁士周围大部分国家。所以,纵然普鲁士抓住了奥地利将要对其下手的证据,出于"自保"采取了战争,但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视而不见。
普鲁士腓特烈大帝见到各国的联合已成定局,求人不如求己,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尽量在各国军队会合以前各个击破。此时对普鲁士最具威胁的法国还未完成战备,而且英国支援汉诺威的军队也会令法军行动滞缓,因此他决定先夺取布拉格(现今捷克境内),速战速决,决定性击败奥军以后,再转去对付法国。
布拉格其实是普军对付奥军的必须攻占之地,因为奥军在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设有军火库,其中储存了大量火器和粮食,这对于经历了罗布西茨战役的普军来说是最为需要的。另外,布拉格这座拥有十五万人口的城市,位于维尔塔瓦河畔,拥有肥美富饶的土地,同时也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一旦普军占领此地,既斩断了奥军北方进军路线,又可以南下直逼维也纳,同时还可以造成敌军后勤供应困难。
二、普军意外之喜
公元1757年4月,普军开始从各方向布拉格开始集结,此时奥军皮克洛米尼公爵支出两万五千余人交由柯尼席格伯爵指挥,让他赶去加入阻击普军的奥军部队,于是柯尼席格伯爵星急如星火地赶往布拉格。然而好巧不巧,他在急行军途中,队伍分散且混乱地散布于广大区域,结果遭遇普军先锋部队。
普军的前卫军指挥官是风头正盛的布伦瑞克公爵,他率领16000人在前往布拉格途中发现这支散乱的部队,于是他当即令骑兵找出敌军总指挥,并集中优势兵力在去路上给了柯尼席格军队沉重的一击,随后再分而围歼了周围的零星奥军。最终,这支还未抵达目的地的两万五千奥军就被普军先头部队轻松消灭。
此时,在与腓特烈大帝经过去年一战的奥军布劳恩伯爵则成功谨慎地避开了普鲁士主力部队,在其之前于5月3日前抵抢先了毫无守兵的布拉格。与此同时,奥地利北上的卡尔·冯·洛林亲王也从维也纳率领四万主力部队及时赶到,成功与布劳恩伯爵会师,于是奥地利守军的数目便急速上升到六万五千左右兵力。
原本布劳恩伯爵认为,此时奥军坐拥强大兵力,不如主动出击,在普军十万军队还没会合之际先袭击一侧。然而,卡尔亲王之前与腓特烈交战,屡战屡败,已经对他有了很大的心理阴影,所以决定驻守布拉格城中,等待柯尼席格两万五千人和道恩将军四万四千人与他会合,这样奥军便拥有绝对优势。
三、普军的图谋
实际上,此时城中的口粮并不足以让城内大军和百姓坚持四周,为了给军队节省口粮,卡尔亲王竟然将城中一半百姓赶出了城。由于卡尔亲王爵位高于布劳恩伯爵,在这个尊卑有序的年代,布劳恩只得服从命令,任劳任怨地在城中及周围设防。布劳恩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在城东以及维尔塔瓦河畔的杰士卡山和东南的塔波尔山都修筑了牢固的防御工事。
此时,普军四路部队才堪堪赶来,汇合成东西两股部队。当他们分析布拉格周遭环境时发现,奥军早已占据城外东侧的高地,普军的形势被高处奥军一览无余。腓特烈深知,从设有重兵的维尔塔瓦河畔旁的杰士卡山正面渡河,是极为愚蠢的寻死举动。因此,作战前夜普军决定从维尔塔瓦河南侧一处干涸的河床迂回,出其不意占领塔波尔山后占领高地,这样布拉格便不攻自破。
同时,为了防止城中有人脱逃,腓特烈还决定从左翼中预留一支三万人的别动部队为右翼,自西面向东迂回布拉格后方,由弗朗西斯·爱德华·詹姆士·凯斯将军指挥,切断奥军补给路线和撤退路线。此次担任普军左翼总指挥的重任的是施维林老元帅,他可谓是普军中最为德高望重的将领,与腓特烈大帝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为其所倚赖信任。
1757年5月6日,布拉格会战正式爆发。普军为给侧翼偷袭部队创造条件,决定从正面左翼发动攻击,吸引奥军大量火力。清晨七点,施维林元帅以强大的火力压制东南面的奥地利守军,试图创造条件进行渡河。布劳恩元帅当即调动12000人增强塔波尔山防御阵地,避免普军向该地集结。
四、败也河谷
经过很长时间的火力对峙后,奥地利军队已经陷入弹药不足的窘境,故而,卡尔亲王下令节省弹药,没有其命令不得擅自开火。此时施维林认为已经到了渡河的时机,当即命令汉斯·卡尔·冯·温特菲德将军率领三个步兵联队在火力掩护下通过维尔塔瓦河的干河谷。然而,意外发生了。
令普军始料未及的是,他们所谓的干河谷在几日前经过大雨的洗礼,其深层已经成了泥沼,而表面却由于天气缘故,显得比较干燥。可是这一切都是当他们陷入以后才意识到。以往普军整齐有序地快速突进在此时成了致命的弊端,由于他们太过快速,许多士兵都陷入泥泞的河谷动弹不得。
老道的布劳恩元帅见此战机自是不容错过,他当即让所有炮兵和膛线枪兵集中火力射击河谷中的普军。温特菲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纵然他托拉硬拽,士兵们仍是动弹不得,甚至他自己也不甚小腿中弹,倒在泥浆之中。当普军士兵缺乏指挥,当即在敌军炮火中陷入慌乱,开始溃散。
年过七旬的施维林老帅见情形不妙,当即一跃下马,跑到河床之中重新拾起战旗重整军队秩序,与士兵生死与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此时奥军一枚飞弹袭来,这位73岁的老将倒在了血泊之中。或许这对于戎马一生且功勋卓著的将领来说也算是死得其所吧。失去施维林指挥的左翼部队,停止了进攻,此时腓特烈大帝前去质问,却得知了施维林不幸阵亡的消息。
五、成也河谷
腓特烈大帝听闻此讯后,一时间天旋地转,悲怆欲泣,忘了顾及战争局势。然而敌人却不会给腓特烈时间悲伤,布劳恩伯爵见到普军士气低落,决定主动进攻,率领两万奥军渡河攻打普军,期望能够摧毁压制奥军的普军炮兵阵地。然而布劳恩元帅也遭受了与施维林同样的厄运,在渡过泥沼时他不甚被炮弹击中,被带回城中,不久后也重伤身亡。
奥军此时也由于布劳恩的重伤而陷入混乱,恰逢此时腓特烈从悲伤中转醒,他发现奥军右翼已经过度远离阵地,与主力部队脱节,因此他当即接过施维林将军的指挥之责,下令奥军左翼主力抓住奥军主力和右翼的真空区域进行冲锋。普军主力的袭进令中路奥军压力陡增,卡尔亲王不得已将预备队投入进来,迎接奥军,进而导致两翼疏于防范。
此时普军的骑兵抓住了机会,趁着奥军不备,迂回到南部的河床,悄悄渡过了维尔塔瓦河。渡河的七千骑兵犹如跃龙在渊一般,与塔波尔山的奥军展开惨烈厮杀,最终成功夺取了该处堡垒。为了保住高地,组织普军越过南处河谷,奥军又将大量兵力调往南端。此时奥军的防御阵地已是漏洞百出,兵力难以防御普军的洪流。
下午三点,普军右翼的凯斯将军不负众望,成功带着他的别动部队悄然从西迂回到了布拉格城的南门外。这支普军的出现令卡尔亲王不得已放弃南翼抵抗普军渡过河床的布劳恩军团,死守布拉格城。那些被抛弃的奥军很快丧失了斗志,被普军瓦解,此战以普鲁士军队围困布拉格惨胜而告终。
布拉格战役虽然普军取得了最后的惨胜,然而他们却赢得并不彻底,因为腓特烈以优势的兵力与奥军展开厮杀,却用一万五千人的代价也未能夺得布拉格城,随后不久他又需要应对新的援军,其速战攻克奥地利的战略目的未能达成。未能占领布拉格,令腓特烈计划的一年战争变成了著名的"七年战争",险令普鲁士国破家亡。另外,施维林元帅的死亡令腓特烈失去了麾下最为得力的助手,造成了普鲁士军界的震动。
布拉格战役虽然可以说是腓特烈大帝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但也可以理解为普鲁士为了自保的战斗。因为无论普鲁士军队是否攻打萨克森,他们都已经因为抢占西里西亚而被奥地利记恨,所以奥地利势必要发动对普鲁士的入侵,报复过往的仇怨。此时,普鲁士面临奥地利和周围奥地利的结盟国,其最好且唯一的选择便是自己主动出击,避免各方合流,将才崛起的普鲁士吞噬。
普鲁士作为新崛起的王国在强敌环伺之下有其悲情的一面,它所拉开的七年战争的实质不过是欧洲各国利益再分配的手段。通过普鲁士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国与国之间没有所谓的情意,只有永恒的利益。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的强大,还需要自己自力更生,独立发展。依赖外在的因素,无异于将国祚交付他国。因此,我们更应该坚持先烈为我们选择的道路,不畏惧外在的流言蜚语,坚持自己的特色道路,负重前行,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参考资料:
《Frederick the Great: A Military Life》Christopher Duffy
《七年战争和"外交革命"》 张附孙
《试析七年战争中英普同盟的建立和破裂》 赵军秀
《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战役》 顾剑
《The Wars of Frederick the Great》 Dennis Showalter
《十八世纪的战争》 伊恩·威斯特威尔
《世界谋略大典》 吴井田
《世界文明史》 威尔·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