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芙·沙法克的镜像话语
时间:2019-11-23 04:27:1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艾丽芙·沙法克,土耳其小说家。
《爱的四十条法则》
作者:(土)艾丽芙·沙法克 译者:刘泗翰
版本:中信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6月
《名誉》
作者:(土)艾丽芙·沙法克 译者:程水英
版本:中信大方|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6月
土耳其作家艾丽芙·沙法克的生命印记注定是世界性和多元化的。她出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在土耳其中东理工大学获得“性别及女性研究”硕士和政治学博士学位,曾在土耳其、美国和英国多所大学任教。她用土耳其语和用英语写作,土耳其语赋予她的小说诗意内核,英语赋予她的小说精确外衣。沙法克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批判色彩和人文关怀,主题涵盖女性主义、少数族裔、伊斯兰文化和土耳其历史等众多方面。
双线并行的女性形象
沙法克站立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既受到伊斯兰文化的熏陶,更从西方文化汲取养分。作为身处西方世界的东方作家,沙法克清楚看见伊斯兰保守社会对女性的禁锢与压迫,和土耳其对历史错误的逃避与遮掩。如何审视与反思自己的文化与历史?沙法克为自己的小说选择了一套“镜像”话语:设置背景不同的两个群体,双线并行,交叉书写,产生强烈对比:《伊斯坦布尔孤儿》中的土耳其和亚美尼亚两个家庭的故事,《名誉》中身在英国和土耳其的双胞胎姐妹的故事,《爱的四十条法则》中,现实的艾拉故事和《甜蜜亵渎》小说文本的平行交叉。
镜像隐喻隔离的界线,是对异类的恐惧。这种恐惧,在《伊斯坦布尔孤儿》中是遮掩自身历史的土耳其人对积极揭开历史真相的亚美尼亚裔移民的恐惧;在《名誉》中是伊斯兰世界的保守男性对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的恐惧;在《爱的四十条法则》中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原教旨主义对多元包容开放思想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的恐惧。
小说与现实也是一对彼此对照的镜像。沙法克的小说总带着很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名誉》的背景是伊斯兰社会恐怖的“荣誉谋杀”。小说中,彭贝的母亲生育了八个女儿,只求生儿子而不得,最后死于难产,生下的却还是女儿。彭贝的姐姐海迪耶因为和男医生产生爱慕私情,被父亲认为是“不检点”,父亲嘟囔“如果我有个儿子,我会让他杀了你,为我们家族洗清罪名。而你哥哥会因为你而进监狱”,打算对海迪耶处以“荣誉谋杀”,但为了不背上杀人的罪名,然后海迪耶用父亲给她的绳子上吊自杀了。
小说已经如此残忍,现实只会更加残酷。沙法克在《卫报》撰文,讲述这本小说背后更残忍的真实。“关于女孩被给予绳子、手枪或毒药自杀的故事比比皆是。还有一些被掩盖的谋杀案看起来像是自杀。”“男尊女卑是通过女性来定义的。当一个女人做任何有辱人格的事情时,她会给整个家庭带来耻辱……传统上,女性和男性被认为是由不同的布料切割而成。女人是用最轻的细麻布做的,而男人是用厚而黑的天鹅绒做的。黑色不显示污点,不像白色,它显示即使是最小的灰尘斑点。一个被认为已经失去了谦虚的女人有时只值一枚零碎的硬币。”
一个人越是贫困,他所具有的名誉价值也就越高,这正对应了沙法克在《卫报》文章中所说“贫困地区的父权制仍然一如既往地稳固”。女性的行为造就了男性的名誉,所以当“不守妇道”的女性出现,男性为了所谓的“名誉”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彭贝父亲是这样,塔里克和阿德姆兄弟是这样,就连英国出生的彭贝儿子伊斯坎德尔,依然受到伊斯兰保守移民“演说家”的影响,对母亲的“出轨”产生出受辱的创伤,乃至举起屠刀,向母亲刺去……
与此形成镜像对照的,是《爱的四十条法则》中的家庭主妇艾拉,这个生长在麻省北安普顿的妇女,借由为小说撰写阅读报告,邂逅了讲述苏菲派诗人鲁米和大不里士的云游僧侣夏慕士的《甜蜜亵渎》,也因此对它的作家阿济兹·萨哈拉产生好奇。随着阅读和交流的深入,艾拉逐渐爱上了这个作家,发现了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她离开丈夫和孩子,远赴意大利追随爱人,并陪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在《名誉》和《爱的四十条法则》中,沙法克对彭贝和艾拉的婚外恋情写得很节制,“有好几次,他们一起回到酒店,而且每一次都濒临上床的边缘,但是他们始终守住那道防线”。彭贝的爱人艾利亚斯和艾拉的爱人阿济兹·萨哈拉都是在多元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世界公民,因此沙法克笔下的爱情更像是一种隐喻,借助彭贝和艾拉对爱情的追求,表达对拥抱多元文化的渴望。原生社会就像彭贝所在的保守伊斯兰社区,或艾拉所在的单调美国中产阶级郊区,生活很固定,思想被禁锢,女性的自由意志得不到发展;只有拥抱充满新鲜、充满各种可能的多元文化,思想才能获得彻底的重生。这是沙法克一直在做的,也是她希望笔下的女性角色所选择的。
爱与抵抗极端主义的理想
这样的理想主义,在《爱的四十条法则》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这是关于苏菲派诗人鲁米和他的精神伴侣夏慕士的故事,夏慕士是一个超凡的圣徒,他所倡导的苏菲派,融合包容一切宗教分离与怀疑,对世界获得合一的崭新理解。“我相信圣人超越这些世俗琐碎的名称之别。圣人是属于全人类的……我非基督教、犹太教或穆斯林,非印度教、佛教、苏菲或禅宗,不属于任何宗教或文化体系;我不在东,亦不在西……”
沙法克借夏慕士之口批判了狭隘的原教旨主义。“宗教狂热分子却不这样想。他们非但没有专注于真主的爱,跟自我奋战,反而跟其他人争战,制造出一波又一波的恐惧。”这种狭隘,不是对真主的爱。真正的爱是全身心地拥抱至高的存在,不需要提出具体的“名”,只要遵循“爱”的“实”,因为“爱就是理由,爱就是目标。”
沙法克在写小说之余,还是一名积极的专栏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为《卫报》《经济学家》等欧美报刊撰稿,在TED演讲,践行着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也因此,沙法克的作品连同她的行为,都遭到了土耳其保守势力的打压。因为沙法克在《伊斯坦布尔孤儿》中书写土耳其对亚美尼亚屠杀的否认,沙法克以“中伤土耳其特质”的罪名被起诉。沙法克在2017年的TED演讲中,鼓起勇气作为双性恋出柜。果然,土耳其保守派没有放过对她的攻讦。伊兹密尔经济大学伊蒂尔·巴格达迪在接受美国《每日邮报》采访时说:“媒体的反应证明沙法克忽视了土耳其的传统、行为准则、荣誉和家庭价值观”。面对保守势力的质疑,沙法克坦然“承认你是双性恋并不容易,这是一个最不被理解和最被忽视的群体,一旦作出这样的声明,它是不可撤销的。没有人有权质疑它的诚意”。
沙法克的勇敢和自信是不容置疑的,她在新小说中继续着她的实践。她的新作《奇怪世界里的10分38秒》入围2019年的布克奖长名单,这部小说书写一名伊斯坦布尔性工作者在弥留之际的回忆。她被人杀害,在生与死之间,残留的意识为她的一生做传。“在民粹主义身上,我们学会民主的必要性。从孤立主义者身上,明白我们需要全球性的团结。从部落主义者身上,我们认识到世界主义的美”。沙法克在TED演讲中如是说。拥抱多元文化,学习做一个世界公民,沙法克以行动表明,她不会停止,这是她的风格,也是她的勇气。
□鹿鸣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