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分散到集聚南部工业70年巨变
时间:2019-11-14 14:34:2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南环集团内,南升汽车零配件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加紧生产。 |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分散到集聚,南部县持之以恒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强做大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四大百亿产业集群”。70年来,南部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开放合作 传统走向新兴
南部县位于嘉陵江中游,自古盛产食盐,特别以井盐最为出名,所产食盐销往川陕甘等地。该县定水镇双河村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村庄。11月12日,笔者在定水镇双河村95岁村民王年华的带领下,找到一口过去使用过的盐井。
“这口盐井直径0.3米,深度在10米以上。从打井到制盐,人力、物力消耗特别大。”王年华说,过去他家就靠这口盐井取水熬盐,每月烧一次,一次烧一周,投入很大。
据了解,南部县的制盐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清光绪初年设南阆盐厂,后改名为南阆盐场,有盐井18742眼、灶3201户,盐业生产及水路运输从业人员8773人,年产量33万余担,居川盐第四位,远销省内外。
1950年,南部县对盐业实行贷款扶持、统购包销,成立制盐物料供应社27个。随后组成连营灶283处,年产盐27万担。
“过去,南部县还是产棉大县。”该县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养蚕户占到80%,年产茧30万公斤。截至1953年,全县纺织户有6130家,纺织工业取得较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部县主要以制盐、纺织等传统手工业为主,结构单一。上世纪50年代初,为促进手工业向集体化生产方向转变,南部县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办法,同时兴办“五小工业”。1956年,全县分行业组建生产合作社69个、公私合营企业8家。1958年,全县共开办各类工厂978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部实施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模式,仅依靠强大政治动员、资源配置主导工业发展和工业结构调整,这一时期的工业结构相对稳定,但也压制了各种要素、资源的活力。”该县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改革开放后,南部扩建缫丝厂为丝绸厂,新建啤酒、织布棉纺厂等工业企业,培育丝绸、纺织、化工、机械、食品等支柱产业,部分企业还与国外企业合作,高端工业品不断问世,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南部工业不断在探索路上寻求新发展。”县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30.67倍,比1978年增长2.14倍。至200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7.8亿元。2018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0.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高于全国平均4.3%,117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6.2亿元,增长16.2%。
[1] [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