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高竞争力,你需要跨学科思维
时间:2019-11-12 01:51:3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回复“1”领取今日日签和福利大礼包
内容来源:本文为中信出版集团书籍《好好思考》读书笔记,笔记侠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封面设计 & 责编| 浮灯
第 4285 篇深度好文:4791 字 | 9 分钟阅读
读书笔记•思维方式
本文优质度:★★★★★+口感:利川红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如何面对知识的加速更迭?
如何培养跨学科思维?
如何把握不同的思维模型?
无法在自己学习或从事的领域脱颖而出,现有的能力无法支撑自己的梦想,这是现在年轻人陷入焦虑和痛苦的原因。
知识加速更迭,时代沧海桑田,按照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说法,学历是在经历贬值,大多数时候我们所学的知识已经不能转换成经济资本,为我们所用了。但正确处理的方式并不是当鸵鸟自暴自弃,而是想出应对之道。
其实只要我们稍稍留意下招聘帖上的工作要求就会发现,用人单位已经开始需要应聘者拥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了,它们需要你同时掌握多项技能并希望你能处理各种方面的事情,这样你才是一个合格的应聘者。
正因此,我们才需要“跨学科思维”,并且用不同领域的知识武装自己。
千万不要觉得这会让你分散自己所学的专业的注意力,恰恰相反,只专注自己学科的思维方式,会让我们无形中将自己眼前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当成唯一的思维方式,这必然会导致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和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
但是每一学科都有各自的逻辑和庞大的知识结构,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提取关键的信息进行学习,而不是焦头烂额,学了就忘呢?怎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呢?
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认为掌握“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对我们掌握跨界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著名科学家万维钢也认为“只懂自己专业领域知识的人,纵然本领高强,也只是分工中的一环。要做到君子不器,能把握全局,应对复杂问题,你需要模型思维。”
成甲也认为知识的基本单位应该是“思维模型”,并将它分为四个层次:经验技巧型、方法流程型、学科原理型、哲学视角型,帮助我们从从思维模型入手,构建一个全新的学习思考体系,为我们了解多元思维模型的学习方法提供一条可贵的思考路径。
那么,如何属于自己的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呢?哪些领域的知识是我们都该学习的呢?
一、为什么要具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要用思维模型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我们还需要培养更高阶的能力——建立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思维模型组织成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呢?我们遇到问题直接寻找有效策略,解决问题不就可以了吗?
从表面上看,这个逻辑没毛病——我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好了。问题在于,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解决,可能就会陷入另一种循环陷阱——我们解决问题的速度,赶不上问题产生的速度。
我见过很多很能干的经理人,他们很善于解决具体问题,可是他们越善于解决具体问题,就有越多的问题要他们解决。时间一长,他们发现自己就像一个永无出头之日的救火员,永远在一线疲于奔命。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关键在于思维模型只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它并不能减少问题的数量。而问题是解决不完的,我们掌握了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只会让我们更高效地陷入问题的海洋。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从精简问题数量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入手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为什么要学习跨学科的知识入手吧。
1.多样性红利
美国密歇根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掌门人”斯科特·佩奇认为“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由智商决定的,而取决于思维模型的多样性”。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多元思维模型的“多样性红利”。在他看来,拥有多种思维方式的人更有创新力和灵活性。
为什么拥有多元思维模型的人更有优势?
这是因为每个思维模型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角度,而现实中的问题往往很复杂,只用一个角度理解问题就有很大局限性。
正如罗振宇在一篇文章中说道:
只要是人类的思维模型,都必然体现的是一个残缺的世界,都必然忽略了真实世界的某个部分。当绝大多数人在用某种模型思考问题的时候,你能在关键问题上用不同的模型思考问题,你就容易获得认知优势。
可是,我们如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找到跨学科的思维模型呢?
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思考哪些领域解决问题的经验比较多。
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我们公司市场部的同事对我说:最近每天都在接触新客户,沟通工作量很大,要是有个水晶球一下就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就好了。
同事这个半开玩笑的话,提醒了我。我问他:水晶球是没有,可是,有没有方法能快速了解一个人的想法呢?
同事想了想说:我直接问对方?我:……
我:要是直接问能解决问题,还用你这么费劲儿?你要想想,有哪些行业的人会比你更想解决这个问题、更频繁地遇到这个问题?
这么一说,启发了同事,他说:负责招聘的HR,他们每天要了解陌生的应聘者的想法,他们是不是有快速判断人真实想法的经验?还有警察审讯犯罪嫌疑人时,也需要快速了解对方的想法,他们也应该有很多快速了解人的经验吧?
顺着这个思路,同事就想到了很多解决策略。
比如,可以找人力资源中介绍招聘面试经验的书籍,或者看FBI破案时快速对人做判断的书籍,甚至他还想到带兵打仗需要大量与人合作的曾国藩专门写过识人的《冰鉴》。
你看,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主动追问有哪些领域比我们更频繁地遇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能够从人力资源、军事、审讯、人格特质心理学、动机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寻找思维模型了——这就是跨学科寻找多元思维模型的重要方法。
不过,反过来讲,我们把不同学科解决相似问题的思维模型汇总到一起,这个过程也是在大幅精简我们处理问题的类型数量。
2.多元思维模型≠多个思维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说要掌握多个不同的思维模型,但掌握多元思维模型,并不等于掌握多个思维模型,因为多元强调的是掌握不同属性、学科的知识。
例如,如果我们要寻找“如何增加产品的销量”的有效策略,可以找到很多思维模型,如4P理论、4C理论以及近年兴起的增长黑客模型等。
但这些思维模型都属于市场营销领域,属于同一种思维方式下的策略。
如果要跨学科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找本专业的最佳策略,而应该把视野放大到人类所有行业里,他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还发现了哪些不同策略。
比如,我们可以思考,还有哪些行业的产品比我们的产品更难销售,他们是如何做的;有哪些专家是专门研究销售产品的,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
然而大多数人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往往只凭自己的经验,想到有限的解决方案,从来没意识
到可以跨学科寻找答案。因此,查理·芒格提醒我们:“大多数人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
实际上,“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
当你真的践行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用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时,你还会发现一个附加的好处——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思维模型的适用条件。
比如,在企业管理中,有人认为企业发展涉及的问题复杂,一定要谋定而后动,强调用“顶层设计”的思维模型做整体规划。
可是,也有人认为正因为企业问题复杂,所以我们根本无法规划,我们能做的是用最小成本试错,不断迭代改进,强调用“精益创业”思维模型。
这样你就会发现,在处理企业战略时,“顶层设计”和“精益创业”是南辕北辙的两个思维模型,我们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呢?
其实,思维模型之间产生所谓的冲突,往往是自己对思维模型的适用条件与对其本质理解不够深刻,把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混淆了。
比如,“顶层设计”和“精益创业”这两种思维方式,适应于企业战略中的不同问题和不同阶段。
“顶层设计”解决的是战略方向的问题,“精益创业”解决的是具体策略的问题。
“顶层设计”是在对宏观环境的变化做出预判,“精益创业”是对微观生态的环境进行适应。如果我们能主动思考这些冲突背后的原因,其实就增进了我们对看似不同甚至冲突的思维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才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时仍能保持行动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容易理解为什么那些最优秀的人,往往是学科视野极为开阔的人。
到这里,就介绍了为什么要跨学科地学习多元思维模型。不过,如果我们准备深入学习多元思维模型的时候,就面临一个问题:学科那么多,有哪些学科的思维模型是我们必备的呢?
二、哪些领域的知识是人人都应该学习的?
1.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数学、化学等。
之所以这些学科重要,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就必须掌握分析这个物质世界的工具。
例如,物理学的核心思想是研究物质本身的各种规律,数学的核心思想是精确地描述这个世界,化学的核心思想是研究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后变化的规律。
华为任正非管理企业的时候,用到了物理学的熵增定律和耗散结构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其实,越是面对过去没遇到的问题和面向未来的问题,就越需要从底层的基础原理中找答案和线索。
2.理解群体系统规律的学科,如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这些学科是解释在物质世界基础上产生的生命群体中出现的规律。
由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中,群体中表现出的“进化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对我们思考生活的问题都有极大的帮助。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会用到经济学、社会学乃至生物学的原理。
3.理解复杂系统规律的学科,如复杂性科学、人工智能、哲学等。
这些学科是研究当“群体”极度复杂时,复杂系统展现的规律。这个领域也是人类研究的前沿学科。
考虑到未来我们生活的社会将是一个联结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系统,掌握理解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就极为重要了。
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战略比战术重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战略选择的依据,往往可以从复杂系统的研究中获得启发。
4.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学科,如心理学、美学、宗教、历史等。
我们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还同时生活在精神世界中。
因此,掌握理解精神世界的思维方式,就构成我们多元思维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的基石。几乎所有和我们生活中体验、精神相关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这几个学科。
上面四个领域的思维方式,就是我认为多元思维模型必须涉猎的领域。
当我遇到一个问题时,常常会问自己:我还能从上面这四个领域找到不同的思维模型吗?
当然,这四个领域的划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再补充其他必要的思维方式,完善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
不过,尽管我们推荐值得学习的学科,其实真正要掌握的不是哪些重要学科,甚至也不是这些学科里有哪些重要原理。
我们真正要知道的是支撑一门学科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因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更多的学科知识”,而是“更全面的思维方式”。
如果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思考不同学科的价值,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每门学科背后都有一套对应的思维方式,例如:
数学发展出用“符号与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
物理学发展出依靠“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
进化生物学发展出用“物竞天择”的思维方式。
复杂性科学发展出用“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
现代美学发展出不断“否定常规”的思维方式。
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学科背后重要的思维方式,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学科的跨度越大越好,因为往往相距越远的学科,思维方式互补性越强,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就能够产生全新的解决思路。
当年乔布斯被誉为最有创造力的人物,他的创造力来源的核心就是计算机领域引入了人文与艺术的思维方式,创造全新的产品体验。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能够给我们提供新思维方式的内容,都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看完了,点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