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撇开《孩子梦》中的苦难,我们来看看温情和诗意的流淌~
时间:2019-11-09 09:31:1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汉诺赫·列文的剧作《孩子梦》即将亮相第三届老舍戏剧节舞台,《孩子梦》的初稿题命名为“圣路易斯-死亡之歌”,顾名思义,这是列文基于发生在圣路易斯的真实事件写的一篇历史作品:1939年5月13日,水晶之夜过后,一艘载有937名德裔犹太难民的船从汉堡启航,他们辗转古巴、美国和加拿大等多个港口寻求避难,但屡屡遭受拒绝。难民船只得航行回欧洲,虽然有几个国家接受了他们入境,但最终许多人命丧于纳粹的集中营。
《孩子梦》虽基于历史真实事件,但它试图从一部纯粹的历史作品中脱离出来,变得更有诗意,更开放,更梦幻。它讲述了一位母亲和一个孩子因为父亲被部队杀害遭到驱逐,不得不离开故土寻求避难的故事。
《孩子梦》宣传片
正因如此,最近我们看到关于《孩子梦》的很多字眼都直指“苦难”“悲剧”这一方向,战争、死亡、逃难、杀戮……当然无一不透露着悲凉,但是这部戏却也实打实存在一抹又一抹亮色。在即将与大家见面之际,还是有必要给观众们透露一下温情的所在,愿你们手心里攥着这份小小的糖果,怀着轻松愉快地心情奔赴剧场。
那么,我们小小剧透一下《孩子梦》中带有希望和亮色的元素,这也是此版《孩子梦》翻译陈涛老师此前强调的部分。如,指挥官杀掉了父亲,但是放了孩子,可见同情和怜悯还在;列文戏中的角色一贯没有名字,都是XX的人这样的称呼,在这部戏中有“暖心的乘客”这样善意的人存在……列文的剧作中,希望的亮色都是体现在这些微小的地方,观者可用心揣摩。
最重要的是,在列文的其他作品如《安魂曲》中,因为无法摆脱宿命的因缘,人类的车轮在旋转,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是一种“大悲”,而《孩子梦》不一样,它有一个非常大的背景——战争,我们可以将这一切遭遇都归因于战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战争,这一切可能就不会发生。因此,我们甚至可以扬言,残酷的战争是《孩子梦》埋藏最深最大的一抹亮色。退一步讲,透过苦难揭露残忍的真实,认识世界,认识人自身,这难道不是绝境中生长出的一朵花吗?
而且,纵然有那么多的痛苦和磨难,最终也会迎来新生。正如黄纪苏老师的解读所言:“列文的作品中满溢着残酷,现实主义反映的是这个世界的十之七八,理想主义为十之二三。艺术的极致会转化成现实力量,这是生活的辩证法。”
此外,在残酷本身和残酷之下埋藏的温情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孩子梦》中的无限流淌的诗意。摘录一些句子,请自行体会。
"
夏季已至,天光正灿,久违的喜悦洒满。日头高,夜色远,何故心生不安?夏不憎长,命只嫌短。
我们是世上最安静的孩子。我们是死孩子。
你的第一次,又少了一次。甜蜜的恐惧不再来。像是秋天来了。第一口葡萄果的滋味,不再来。别了,青春。别了,夏。
你哭得伤心,因为你想醒着,你贪玩,你憎恨睡眠夺走你一夜的欢乐时光。
再隐秘的心弦,也被你撩动,再牢固的心防,也被你突破,你就是那天生的冤家。
回来,浸透了阳光与喜悦的我的童年时代!——对这个男人漠不关心的状态。他死了,我一生的爱不再。我的心,只等空虚来填塞。
是的,妈妈,告诉你个秘密:只要你的怀抱还是暖的,我的希望就不会冷掉……
有些时候,疑问最好放在心里,留着嘴巴好唱歌。
这个年月,道别是个奢侈品。
"
多么美好且富有诗意的文本啊!在舞台呈现和视觉观感上,《孩子梦》也没有辜负这份诗意。分享一段林克欢老师在《以色列剧作家列文的<孩子梦>:不醒的美梦抑或现实的恶梦》一文中对舞台的诗意描述:
"
舞台被分割成了多重空间:舞台前区的碎石海滩,主要是亡童的墓地。积尸成丘的亡童,像活人一样,吱吱喳喳地议论着,等待着救世的弥赛亚从天降临;舞台后区地面上灌满水,这是停泊偷渡轮船的近海和海岛岸边废旧的栈桥;舞台后墙悬挂着白色幕布,上面投映着即时录放的影像,录像师就是一手抱着玩具熊的孩子,那是孩子眼中所看到的世界;舞台后墙右侧连接顶棚的高梯,是“弥赛亚”从天而降的专属通道;在舞台后区水池的后面,有一处横贯舞台的狭长地带,那是一处超自然空间,上面安放一把靠背椅,“老年的孩子”抱着玩具熊坐在上面,一言不发地凝视着墓地上所发生的一切……
"
撇开《孩子梦》中的苦难,我们今天主要分享的是其中流淌的温情和诗意。汉诺·赫列文是伟大的剧作家,《孩子梦》是高质量的文本典范,这正是老舍戏剧节“呼唤戏剧文学精神”宗旨的题中之义。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中,永葆对剧作家、对文本、对舞台的敬意,老舍戏剧节甄选了优质的剧目、策划了一系列活动,请大家保持持续关注!
残酷与诗意共生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孩子梦》
11月16日—11月17日14:30 19:30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