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特别策划|那天夜里,我突然有回到现实的感觉
时间:2019-11-08 19:17:0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摘要]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记者,最应该在的地方,就是新闻现场;最应该见的人,是事件当事人。
文/时代财经 张银慧
今天是记者节,法定的,没有假期。在时代财经内部,大家一边调侃着身在这个行业习以为常的一些经历,一边埋头苦苦赶稿。在大家一周如一日——“忙day”的状态下,悦读君非常不厚道地拉来了各频道的记者,和大家一起聊聊,财经新闻在这个时代存在的意义,以及,那些初心和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
那天夜里,我突然有回到现实的感觉
金融频道 ViVi
推荐作品:暴风金融的风暴继续刮,投资人:我们的钱到底去了哪?及后续跟进报道
我小学三年级的志向就是当一名记者,并一直往这个方向努力,如今成为一名记者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近期,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暴风金融的风暴继续刮》系列稿件。我在操作它们的时候,通过微博找到一名投资人,并由他带着进入到投资人的非官方群。花了一个多星期,前后加了3个群,最大的一个群有800多人,陆陆续续几十位投资人私下加我微信,提供线索和证据。每天从早上睁眼到半夜2、3点,都有投资人找我沟通。我所获取到的录音视频加起来10个小时以上,文件将近100份。
记得完稿那天夜里,我打车从报社回家,广州大道中右转到体育中心,沿着中山大道继续往东开。夜里的街景从我眼前不断闪过,我突然有种回到现实的感觉。一个多星期里,只有那一刻,我才感觉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原来我不是在北京,不是与那些投资人在一起,不是在各个公司之间辗转奔波。那种感觉很奇妙。
商业频道 方圆
推荐作品:“丢失”过百万大陆游客 台湾旅游业“急到跳脚”
这篇关于暂停台湾自由行的稿子让我感触还挺深的。
暂停台湾自由行的消息出来后,我内心的第一反应是:大消息,想跟进!但涉及到政治层面,又担心比较敏感,一来二去耽误了一些时间,不过最后还是明确下来跟进了。
时间很赶,没办法去现场,所以找人的过程非常紧张,包括当地的旅行社、民宿老板、做租车生意的、旅游行业的研究学者、当局政策相关的人员等等,花了半个下午全都找齐了。通宵写了稿子,一大早交上去,但编辑认为这篇稿子能够更好,成为一篇又及时又好看的特稿。紧接着,我从早上改到晚上,就像网上的段子一样,内心很吐血。
当时,没有媒体从台湾当地从业者的角度去报道这个消息的影响,所以这篇文章也确实提供了一些增量信息。对个人来说,最大的感受可能还是你要随时在线,你的触角和资源也要有足够的库存。
就像这次的报道一样,记者这个行业吸引我的原因可能是还有很多值得我探索的,令我好奇又困惑的东西。
说到读者,其实读者很无奈,大部分时候他们没得选。如果有能力,当然是获取一手信息和资料更好,因为如果记者都成了搬运工,感觉还是有些绝望的。所以读者多多支持一下还在认真采写的记者吧。
地产频道 鸽子
推荐作品:深度|雁鸣湖的地产疮疤,郑州最大烂尾别墅群“迷雾”;回笼资金?广州番禺一知名大盘强售车位
今年最满意的就是这几篇现场调查稿。我在烂尾楼盘现场,目睹了地产狂欢后留下的一地鸡毛;也在业主维权现场,看到了愤怒的中产和他们维权的困境。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记者,最应该在的地方,就是新闻现场;最应该见的人,是事件当事人;要努力突破、多方求证,力求客观报道,尽量接近真相。
安居才能乐业,房地产是跟国民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行业之一。关心地产新闻,就是关心自己。它与你息息相关,它离你很近。
悦读频道 余思毅
推荐作品:怎样才能逃离“韭菜”的宿命?人气财经作家程大爷如是说
这是我第一次对话首席分析师、资深投资人,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次采访拓宽了我的采访经历。最有感触的其实是谈话这个过程,听采访对象说到人生的转型,会联想、思考自身眼下的人生阶段,也想到自己曾经尝试转型但失败的经历。
在报道财经新闻时,我看到很多企业家“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我越发觉得人生变化无常。或许,我们的读者也能从他们的故事中,学会不断进化。
通过阅读财经新闻,读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去了解相关的产业动态,这样,既有益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为家庭理财做了参考。
方圆收到的记者节礼物
透过财经世界,我们清醒地触摸时代
汽车频道 李阳
推荐作品:合资三十余载:中国汽车工业激流三部曲
对于我来说,比起“媒体人”这个标签,更优先级的说法应该是“汽车人”。我大学专业就是汽车设计,毕业后也从汽车研发工程师做起,写作是兴趣。就像写作这篇《合资三十余载:中国汽车工业激流三部曲》时,我感受到产业变迁的异样美学,看到划时代的人与事在时间长河里熠熠生辉。这种魅力吸引我在汽车领域不断地探索。
而从一名读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太容易获取信息了,但信息的冗杂,反而致使正确判断和分析信息变得更为艰难。正是这样,我觉得财经媒体的必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如果我们带着思考来读财经报道,去分析、判断文章的信息和观点与自身了解是否有矛盾,是否彼此相互印证、修补,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我们就能辨别信息真假、了解相关信息、梳理来龙去脉。
快速反应频道 泡子
信息洪流时代泥沙俱下,在推荐算法横行,媒体三观跑偏,舆论情绪极易受煽动的资讯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绝非易事,但这绝对是稀缺而珍贵的品质。
财经新闻某种意义上是从表象到本质解释经济社会运作的逻辑。养成读财经新闻的习惯,能让我们在接受信息和观点时更“刁钻”:持续性质疑文章逻辑,间歇性质疑作者三观,进而渐渐跳出盲人摸象的误区,学会越过表象去探知和靠近真相。
而我们推送的快讯实际上是线索,没有定义、没有观点,没有深度的逻辑引导,是一种很“透明”的信息形态,承担的是最初级的新闻信息快速传递职能,但它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不同的人对快讯吸收和利用的层次各异,有些人看资讯的认知状态是剥离割裂,但也有人能通过纵向串联,横向对比深入思考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而后者,无疑是获取快讯的更高级状态。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宏观频道 梁励
推荐作品:宏观频道关于今年诺贝尔奖的系列报道(史上最高龄!97岁科学家摘下诺贝尔化学奖桂冠等)
在大三时,我去了一家媒体单位实习,从中学到了不少,对新闻报道愈发感兴趣,于是开始在这个行业工作。我本身是一个好奇心比较强的人,对于很多事情都会想知道背后的成因。而财经新闻,较之其他领域的内容,能够做到从更高的高度来报道。从财经新闻的视角来看事情的话,会看得更加全面一些。
宏观这一块就更是如此了。像社区新闻,或者包括一些娱乐新闻、体育新闻,他们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如果读者想要研究得更深,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故事的话,我觉得还是需要从财经的角度去分析。宏观频道的报道涉及国家的政策、大国之间的博弈,可以让读者拥有全球化的视野、更透彻的思考。
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阅读我们的报道,从中获得最大化的收获,我们最近也在想办法,希望把宏观新闻,特别是一些政策的解读,做得更加接地气一点,更加说人话一点。读者不需要去寻找阅读财经新闻的策略,我们改就好!
鸽子实地调查所拍的照片
我们,很特别
科技频道 史成超
推荐作品:专访微软小冰团队:百无一用,又无所不能
中国阿尔茨海默症,保守估计80岁以上发病率超过30%。但是很多科学家八九十岁以后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普通人没办法天天从事科学研究,但多读科技新闻,尤其是有一定权威性的科技新闻,大概也可以抵抗30岁以后的记忆力和思辨能力的下降。小朋友也可以多读读科技新闻,因为现在中国的科学教科书前沿内容太少。
我还记得小时候无意接触到国外的科普书籍,正是从那时候起,才知道原来自然科学可以这么好玩。
大健康频道 赵鹏宇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大众亚健康问题的凸显以及年轻人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会去了解大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新闻,而通过我们对最新健康、医疗、医药、保健方面的报道,大众也会进一步增加对于大健康的理解。
另外,大健康涵盖的领域很广,与我们衣食住行相通,所以,阅读我们的文章就是与我们一起更近一步理解大健康领域,随时了解最新的健康资讯,可以提高对大健康的理解,进而改善自己亚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状态。
视频频道 谷霓裳 蔡维宇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财经方面的内容一般都是比较专业的人群才会去关注,但是我们尝试用非常前卫(鬼畜)的剪辑手法来制作视频,发现点击率出乎意料的高,在外网接近60万点击量。财经并不仅限于金融界,有人的地方就有财经。
视频内容是最贴近人类观察习惯的一种传播方式。1888 年电影诞生,影视作品开始吸引大众视线,电视在本世纪初迎来收视高峰。2016 年以来,短视频在国内快速发展。数据统计发现,去年短视频在我国移动应用程序规模中排名前列,并始终呈现上升趋势,短视频也逐渐成为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用人话来说,就是——视频报道好看、有趣、受欢迎!我们的视频报道在定位的时候,就聚焦于广大C端受众,通过通俗易懂、娱乐化的语言风格,还有年轻人喜欢的鬼畜,让受众轻松的get到新闻事件,尤其是一些现场感很强的新闻事件。当然,视频里也有很多财经干货、解读、高端访谈,近期我们还在策划一档故事化的财经短视频,非常有看点!请大家下载时代财经App,持续关注我们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