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最具收藏价值实力派画家:沈杰松

时间:2019-11-06 15:16:5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当代最具收藏价值实力派画家:沈杰松

沈杰松,字松伢,号黄山松、神墨松伢,斋号松云轩,安徽池州人,现居住河南洛阳。人生经历总结为:在农村放过牛、插过秧;在部队射火箭、扛过枪;在地方搞宣传、抓思想。鉴于在绘画艺术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华爱国联合会授予他为“爱国人士”,并颁发证书。自幼受祖父薰陶习书作画,7岁始学中国画,走进绿色军营后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又师从著名画家范迪安、冯远、何家英、史国良、卢禹舜使绘画技法得以拓展。

他擅长山水画与牡丹画,在中国山水画的临摹、写生和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作品中西法相互糅和,蕴含传统加现代新意,看后如临仙境。他钟爱牡丹雍华富贵的品质,沉浸于牡丹画风格的研究探索之中。艺坛巨匠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全国政协常委廖静文女士接见画家沈杰松时,喜赞其笔下的牡丹:“花富贵致,风彩神韵,有独特造诣之奇”。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著名书法家李铎将军见到沈杰松国画作品倍赞有加,欣然挥毫题“沈杰松中国画”相赠。

他曾被受邀到北京、福建、山东、黄山等地多次举办画展,多幅作品入选全国书画艺术大展,并被选送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展出。在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及香港、美国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其画作,并被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伟大丰碑全国书画艺术作品集》等多部著名书画名家精典。2011年10月沈杰松与范迪安、贾又福合编中国当代经典艺术《国画三家》综合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12年8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专刊通版报道沈杰松国画艺术赏析。2012年10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当代名家沈杰松作品选粹》。2012年12月荣宝斋拍卖书画报通版报道沈杰松中国画精品欣赏。2013年7月沈杰松、冯远、王西京、蔡超合编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翰墨书画四大家》综合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经中国书画家ISQ9000A艺术体系资质认证评审委员会专家审评作品,沈杰松被授予“中国青年国画家”称号。

他的国画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省电视台、洛阳电视台均作过专题报道 。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沈杰松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

山水滋气韵 牡丹润乾坤

——著名国画家沈杰松的绘画之路

中国美术评论家 李克俭 / 文

一位7岁少年开始“呀呀”学画,走出皖南山村,18岁走进军营,走进艺术殿堂,一路风雨,一路坎坷,一路成长,一路坚韧,一路执著;后来凭着坚强的毅力,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升华了一个画家的梦想;并师从著名画家范迪安、冯远、何家英、史国良、卢禹舜、袁武、沈学仁等前辈大师,人生之路与艺术之路发生很大转折。

这是一位充满事业艰辛、充满传奇色彩的实力派画家,他的牡丹及山水艺术成就,饱含着中原河洛文化和民族精神元素,被誉为“牡丹之子”,他就是当代著名画家沈杰松。

沈杰松的绘画经历启示人们:一个成功的画家,历经磨难而痴心不渝,胸中有梦想,笔下有激情,艺术有活力,他把生活的苦难和人生的坎坷看作是激发灵感和艺术创作的财富,坚韧到极致,执著到极致,有着“夸父逐日”般的豪情和力量,始终前行在追求艺术的路上。

艺坛巨匠徐悲鸿的夫人、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书画家廖静文女士,在会见沈杰松时,称赞其牡丹国画作品“花富贵致,风采神韵,有独特造诣之奇。”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著名书法家李铎将军见到沈杰松国画作品时,也倍加称赞,并欣然题词“沈杰松中国画”,意在首肯、鼓励后学沈杰松: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为沈杰松点评书画

著名书法大师李铎将军为沈杰松题名

一、皖南熏陶

皖南山区,山坳簇拥着一片青砖灰瓦的农舍,这就是沈杰松的家乡。这里,是沈杰松童年艺术梦想萌发和升腾的起点。在这里,皖南民间徽派工匠艺术盛行,熏陶着沈杰松小小心灵,艺术和事业的梦想从这里起始。家族文化与徽州雕工绘刻艺术的陶冶,更加坚定了沈杰松的艺术追求;近水楼台,得天独厚,沈杰松迈出了闯荡艺坛的第一步。

在皖南,沈氏家族是个传奇。相传:沈杰松的祖爷是个”能人”,能飞檐走壁,木石雕刻,无所不能,祖爷名叫娣伢。祖爷4岁识字,聪慧过人,10岁即识《三字经》、《百家姓》,过目能诵;然祖爷身小力薄,不胜农事,家人就让祖爷跟着长辈学做皖南乡间雕花木匠、瓦匠。

那年月,方圆百十里,提起徽州建筑瓦匠、民间雕花木匠,无人不晓祖爷娣伢。

清朝光绪年间,皖南当地政府要建一座徽派楼,要求有木石雕花添彩绘,将“建、雕、绘”三艺合一,请祖爷带徒弟一干3年,祖爷可是铆足劲地做活,终于完成了这座绝美无比的徽派清府楼,为当地政府立了大功,祖爷也因此获得重赏,被封为六品官爵,后人传为佳话。小杰松的爷爷13岁就跟着祖爷学做木石雕花勾图绘事;父亲7岁跟爷爷学做徽派建筑及木石雕花手艺。

《旭日东升》328×193㎝

望着爷爷、父亲不停地在为乡亲们的梁、屋、仿、斗拱上精雕刻着各类灵兽、百鸟、祥云图画,7岁的沈杰松,时刻都在浸染着民间徽雕工艺的熏陶,他也动手比划着,在沙堆上、在田野里,随处“涂鸦”,满脑子都是祖爷、爷爷手头徽雕、徽工、徽刻、徽画之类的图案和影子。小杰松想:我要是能像祖爷、爷爷那样能雕、能刻、能画该多好呀?

当年的父辈均为皖南知名的徽派建筑画家及木石雕刻家,他们精通诗文、书法、雕刻、绘画之类,尤擅徽派建筑艺术,在雕刻灵兽、山水、花鸟、祥物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从而深深影响、激励着沈杰松与绘画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沈杰松的手好像闲不住,常常临摹祖爷、爷爷、父亲在房屋上刻画的精美图案。日子一久,爷爷和父亲商量说,“这娃是块料,就让他学个雕刻、绘事之类的谋生手艺吧……”于是,就手把手“教”沈杰松学雕、学刻、学画,反复唠叨着这徽派“画艺”的门道儿,可少年杰松只用心“画”,而不懂“艺”,懵懂未开,“艺”的门道儿在小杰松心中,如同眼前一片一片过眼的云,“艺术”在他心中只是个梦想。

《松山云浓》350×200㎝

《峰林俊秀》248×129㎝

二、求知入门

年岁渐长,沈杰松8岁求学。对于沈杰松来说,除了上学读书和帮忙做家务之外,沈杰松最爱听父辈们讲述徽派建筑、乡间木石雕花中的故事,包括自己描摹、习画,已经成了沈杰松生活的一部分。

从父辈们的讲述中,沈杰松知道了皖南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懂得了“无山无水不成居”等徽派建筑、乡间木石雕花绘刻工艺的技巧。

那时候,沈杰松也许并不懂得这些话的确切含义,但是,一幅幅皖南民间雕绘的“小桥流水人家”工艺美景,却在沈杰松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有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养颐,对沈杰松后来的山水国画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激励和影响。

在沈杰松的家乡,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朝外一丢。”意思是说,生在徽州的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就外出谋生。沈杰松14岁就开始扶犁、插秧、耘稻,放学回家上山打柴,生活的艰辛和困顿可想而知。那时,乡下穷,买不起画笔和纸,但并没有泯灭少年沈杰松的绘画热情,没能抹去沈杰松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仍把读书、习画看成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天天脑子里就想着临摹、画画,学校板报、学习园地插图等等,沈杰松的“画”已经有鼻子有眼了。他从骨子里已经喜爱绘画了,艺术之根深深扎在皖南徽派木石雕花民间工艺的沃土之中。

《气壮山河》85×220㎝

《气清千嶂》330×190㎝

越画越想画,越画越爱画,越画越会画。

有人问沈杰松说:见你老是在地上画呀画的,能画出个饼填饱肚子?人家是笑沈杰松没钱买笔买纸;沈杰松乐呵呵的说:正好啊,山里的树枝能做笔,到处都是画笔,不用买;宽阔的田野做纸,一望无际的纸,也不用买。从此,沈杰松就以树枝做笔,以土地为纸,描绘着自己熟悉的乡村野景;没有专门的时间练习,就趁着放牛时的空闲,画着身边一景一物,飞禽走兽、山水树木、花鸟鱼虫都是他临摹的对象。

天天画,月月画,年年画,年复一年,沈杰松发现:新式建筑已经脱离了徽派建筑工艺的特色,虽然房屋还是画些花鸟图案,但雕刻图案已很稀少了。沈杰松陷入思考:绘画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带着艺术的生命意识和对美的崇尚,带着坚韧与执著的精神,沈杰松,不知不觉跨入绘画之门。

《松山云秀》85×220㎝

三、军营开悟

走出艺术熏陶与困顿的皖南山村,18岁的沈杰松当兵来到洛阳。一次洛阳牡丹花会上,沈杰松在王城公园见到了挂着展卖的牡丹国画非常漂亮,心情激动不已。看着神秘多彩、气韵妖娆的水墨丹青,沈杰松真正为牡丹国画所震撼,艺术心灵为之感动。

回去后,那一幅幅或华贵大气、或清雅自然的牡丹画在沈杰松的脑海中不断地闪现,像“过电影”一样的闪。于是,沈杰松下决心,要学好画牡丹国画。但紧张、单调、枯燥的军旅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沈杰松画画。而军营里整齐划一的军事化管理,也不允许沈杰松搞特殊化,有时候连画板、绘画材料都没有地方放置。

没有时间画,沈杰松只好抽时间、挤时间,只有到周末看战友们在休息、打牌娱乐时候,他才迫不及待地抽出压在床板下的自制画板,用一张不足一平米的三合板包上一块毡子,拿出画笔和颜料,翻开画册独自“猫”在宿舍里,专心绘画,一坚守,一执著,就是10多年。

《龙腾云海》220×100㎝

沈杰松虽然靠着自己不断习画、不懈探索而努力,但他一直为自己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而深感遗憾。所以,沈杰松在内心再下决心:努力,再努力,争取到专业院校进行系统学习绘画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沈杰松终于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对中国画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巧进行了专业而系统的学习。

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也是一个追求艺术的重要起点,沈杰松觉得,走进军营,对自己的艺术追求是一个大好的促进,而进入军队艺术学院国画专业,才算真正步入艺术正路,有了的真正意义上的画笔和画纸,艺术梦想开始接近现实,沈杰松有一种“如鱼得水”、“雪中送炭”的感觉。

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沈杰松痴迷绘画的劲头与日俱增,画画的路子慢慢摸熟了,“作品”也有模有样了。在军校里,沈杰松如饥似渴地学习绘画知识,不懂就问,腿勤、手勤、脑子勤,不知画了多少画稿,练了多少功夫;还有幸得到了范迪安、冯远、何家英、史国良、卢禹舜、沈学仁等一大批国画大师的亲授和指点,画艺开悟,大有长进,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沈杰松的作品,笔触粗厚有力,感情飘逸奔放,意境深邃幽远,生活气息浓郁,可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沧桑感中透视出隽秀之美。

《黄山松云》85×220㎝

洛阳是中国“牡丹之乡”,比较公园里的牡丹花,国画牡丹更增添了深远厚重的文化意蕴。于是,沈杰松从此喜爱上牡丹花鸟画的创作;他说,这叫“近水楼台,我先得月。”在部队,沈杰松已经是一位知名军内外的成熟画家了。他从战士、书记员、排长到宣传骨干、专业画师,再到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他的艺术之路与军旅之路一样,走的稳健、扎实。正因为他有一种军人的刚毅和坚韧,所以,他笔下的画作,无论是巍峨耸立的山水艺术,还是雍华富贵的牡丹国画,总是多了一种崇高、悲壮、阳刚之美,总能在艺术风格中表现出淳朴的赤子乡情,平淡中透出一股不可抵挡的气势和力量。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李铎将军说:“站在沈杰松的作品前,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其中的力量和气魄所震撼与感染,那是来自画家灵魂深处的人格力量。”

《松山泉韵》180×97㎝

铁打营盘流水兵。沈杰松从部队转业到洛阳西工区工作,哪怕工作再忙,每年都要抽时间到贫困山区“采风”,总是特意找最苦、最穷、最土的山区,体味困苦中的艺术,体味艺术中的困苦;原始生活形态深深浸染和感动着沈杰松的艺术心灵。他始终保持一种开悟心态,保持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胸襟。慢慢地,从贫困山区的沟壑之中,从原始村落农民的举手投足间,沈杰松读懂了什么叫大文化,什么叫大手笔,读懂了书画艺术的深厚内涵;他深深眷恋着自己的艺术家园,坚强,乐观,满怀希望地在这块洛河大地上采摘着艺术之美。他深谙,越是穷苦的地方,艺术感悟越是深刻,父老乡亲把生活中的苦难升华成艺术家的灵感和责任,升华了艺术主题。这种大苦中的大乐、大悲中的大喜,正是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意志的真实写照。

沈杰松认为:作为一个有艺术思想、有艺术追求、有艺术境界的画家,他的艺术思想、绘画理念、创作激情、艺术笔墨和现实生活构成一个文化底蕴铺陈的审美空间,画家只有全身心投入社会生活,投入自然怀抱,创造独特的艺术境界,艺术作品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作品才能表现出独特的风貌,才能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

《黄山秋韵》69×46㎝

四、艺术升华

几十年的艺术磨砺,几十年的勤奋积累,沈杰松的国画作品,风格鲜明,有独特的笔墨语言和作品面貌,广受好评;他的画多次参展,多次得奖,国画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南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洛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作过专题报道;他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并经中国书画家ISQ9000A艺术体系资质认证评审委员会专家审评,授予沈杰松为“中国青年国画家”称号。

鹊起之势已现的沈杰松,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反而在艺术上更加精益求精。看着桌案上一幅幅灵动自然的山水画,沈杰松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许一份让人心动的动感之势,会让画面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然而,与其他的绘画题材不同,“山”作为一种庞大的静物,它很难表现出动感来。因此,如何表现山水画的动感,成为了沈杰松要跨越的另一道艺术之坎。

《黄山松云》180×97㎝

除了自己不断摸索、总结、练习之外,沈杰松还积极向画界前辈请教。当时恰逢他受邀到北京参加由中国美协和中国文联主办的纪念“卢沉·周思聪”画展,借这一机会,沈杰松专门拜访了中国著名山水国画大家刘海粟的关门弟子沈学仁先生,就这一问题当面向沈先生请教。沈先生告诉他,山水画的动感主要是通过“云雾”表现出来的,并将承自恩师刘海粟大师的染云技法6句箴言倾囊相授。喜获良法之后,沈杰松便开始废寝忘食地琢磨“云雾艺术”的表现手法。有时,沈杰松走出画室,就会观察不同天气状况、不同地形的云雾,进了画室便是反复练习,不断总结领悟。有时,为了观察山中的云雾,沈杰松要早早起床,背着画板跑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不懈努力之后,沈杰松终于探索出了独特的“云雾”表现手法。他通过水与墨的巧妙晕染、渍渗,使画面上呈现繁复、多变、动感、虚实、浓淡、层次等效果,并与山水相映成趣,表现出生动传神、气韵生动的艺术美感。

《龙潭观瀑》180×97㎝

沈杰松的山水画,透出大思维、大格局、大境界意识和大山水品质。他的山水作品以自然山水为宗,体悟和撷取自然山水之中的艺术元素,提炼出表达意境的诗情山水、艺术山水、审美山水,通透空灵,博深高远,气势磅礴。

沈杰松画山水,虽然艺术面貌是以“江南山水”为蓝本,但山水画的背后,还融会贯通了“北方山水”的气势、博大、雄浑、壮观。沈杰松说:“山水艺术的表现,不可拘泥于一山一水,一域一地,画家应该放阔山水思想,更新当代山水画创作的理念,不能一味复制、摹写古人山水的范本,而是要走进自然山水,重新思考自然山水,重新认知自然山水如何向艺术山水过度、融合,重新提炼自然山水中的艺术美感元素,提炼山水文化,尤其要用山水艺术表现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识。”

沈杰松画山水,注重山水画生命意识的表达和审美抒情的释放。在“经营”构图方面,沈杰松讲究山水格局的旷远、深邃,气势雄浑的再现,既有江南山水的灵秀,又有北方山水的博大、雄健,艺术面貌大气磅礴,如临仙境;在笔墨语言的表达方面,沈杰松力求散点、块面组融,渍染、没骨、滋润等各种手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得他的山水画表现更好的艺术性、可视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

《松山云壑》180×97㎝

这是一种山水艺术的阳刚之美、崇高之美、壮丽之美,美感元素俯首即拾,审美气象扑面而来。

他的金奖作品《高山流水》即是见证。《解放军报》刊载沈杰松的山水作品《巫峡枫林》,巍巍群山的护卫下,巫峡之水一泻千里,加之枫林红叶相映,单单这环境就已呈“仙”气;再看河中一条小筏,与两山间形成相交的构图,使作品更添深邃神秘之氛围。沈杰松打破传统山水的线条构图,大胆泼辣采用色块组合的笔法,使军与民、刚与柔和蔼统一,——正是出于对乡亲、对人民、对祖国与和平的无比热爱,沈杰松笔下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中,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对和平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身居千年古都、牡丹花城的洛阳,沈杰松对牡丹艺术总有一种特别的眷恋。所以,沈杰松有着深厚山水国画的功底,画牡丹便成了经常出现在他笔下另一绘画题材。尤其是他的牡丹题材创作,艺术成就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在国内外牡丹艺术界也是出类拔萃,一枝独秀。洛阳是沈杰松的“第二故乡”,他爱洛阳,更爱洛阳牡丹,他把自己的生命、洛阳牡丹、以及牡丹艺术融为一体。身处洛阳牡丹艺术陶冶的沈杰松,对传统牡丹绘画题材有了新的认识,传统牡丹画如何创新?如何画出当代牡丹的时代精神?如何表现牡丹国画语言的“现代感”?等等,这些新的艺术命题,时刻激发着沈杰松的创作灵感;他感觉,传统牡丹画的笔墨和意境较为浮浅;当代牡丹艺术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思维特征,体现牡丹艺术背后的文化价值,从而激活牡丹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松不老水长流》69×46㎝ 刊载于人民日报

沈杰松画牡丹,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薄,注重牡丹形态的富贵性、天然性、生动性、鲜活性、神奇性。为此,沈杰松一改传统牡丹一味地临摹、复制古人笔墨的做法,而是将笔墨延伸到自然界,寻找自然牡丹所表现的艺术元素,将园中牡丹提炼为眼中牡丹、心中牡丹、笔下牡丹、艺术牡丹。

沈杰松画牡丹,注重绘画语言的传承与创新表达,尤其讲求“笔透”手法,构图的别致,色彩的渗透与浸染,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滋润”,这种鲜活的“滋润”里透出艺术鲜活力和生命感。他的牡丹作品可达到抒情、融合的极致表达,挥洒自如。

沈杰松的牡丹艺术,透出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可看出他的作品内涵深厚的牡丹文化,看出牡丹艺术的包容形态,以及“没骨”多种笔墨语言的极致与渲染、温润与华滋的审美品格。

《松山神韵》138×69㎝

五、结语

从沈杰松的绘画经历,看出沈杰松的艺术成长历程,看出一个画家从家境熏陶、艺术环境的浸染、自觉不自觉跨入艺术门槛、艺术探索路上的困顿、艺术灵感的开悟、以及艺术境界的成熟,这个艰辛的历练过程,画家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追求与崇尚,传承与创新,坚韧与执著,令人震撼,令人感动。其中,支撑沈杰松的艺术之路走向成功的巨大力量,正是他的那种坚韧与执著的时代精神。一路走来,脚踏实地,风雨无阻,沈杰松,这位当代中国实力派画家,艺术道路一定能走的更远。

花富贵致,风彩神韵

——青年国画家沈杰松牡丹作品赏析

《两岸关系》杂志社福建工作站站长 吴启钊

“花富贵致,风采神韵”,这其实是个泊来的题目,引用了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对沈杰松牡丹作品的点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牡丹是“雍容华贵,端庄富丽,繁荣昌盛”的象征。而中国的牡丹,数洛阳最有名,“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句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中的名句,体现了洛阳牡丹在国人中的地位。牡丹是古今画家笔下的常客,藏友心中的经典,是最为传统的国画品类之一。但牡丹画也是最难出新意,最难出名作的国画品类。“雅俗共赏”是诸多画家追求的笔墨思想境界,但真正能将两者结合者,又在少数。

国画的语言体现是“笔墨”,什么样的笔墨语言,就体现了画家什么样的创作境界。它能直接传递画家的艺术观和世界观,体现画家的才思和感情。所以,笔墨的驾驭能力是对画家很深的考验。沈杰松的牡丹,在线条和着色上,力求通过构图反差和墨色浓淡来达到深入浅出的视觉审美效果。他的笔墨不奢华,却很“高贵”,不婀娜,却很“幽美”,不艳丽,却很“华美”。沈杰松更多的是通过内在的笔墨语言来体现牡丹的“内涵美、深邃美”与“雍容”的结合。

《清香富贵常吉祥》248×129㎝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留下的千古诗句。牡丹入画,怡情怡性。心中有花,画中有魂。俗而不失雅,雅而不缺传统。这才是国画牡丹的真本色。沈杰松多年潜心牡丹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技法娴熟,笔墨恣意,构图完美。承袭了国画牡丹的传统韵味,有古意,演化了现代笔墨的色调,有新意。国画笔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画艺术特征。画家对笔墨的认识,是认识中国画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是中国画最根本的属性。这一点,对国画牡丹创作要求尤为重要。沈杰松的笔墨语言是体现在深厚的中国花鸟画土壤上的。他的思想被传统的文化精神所濡染,又超脱在现代人文画的变与不变中。于是你会发觉,沈杰松的作品有一股特殊的“文化韵味”。沈杰松的牡丹作品在画面表达上极富传统韵味的同时,也将现代的色彩感展现给我们,透露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寓意富贵祥和,非常适合烘托仕途光明、家庭和睦、企业兴旺的品味需求,更是牡丹收藏的经典之作。

《富贵吉祥》138×69㎝

国画牡丹之富贵祥和的独特寓意使之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国画品类之一。传统的牡丹创作以鲜艳的墨色为主要表现方式。比较注重色彩的渲染,以盛放、大气等形式烘托高贵。沈杰松的牡丹作品融古鉴今,将牡丹形象的表现得生动、有韵味,雅俗共赏,淡雅素净之下体现出奢华富贵之感,还原牡丹的“纯美”、“内在美”之感。

沈杰松不仅牡丹画得好,他的山水画也是别具特色。沈杰松的山水画构图严谨,浓淡相宜。身为黄山之子,他的创作也多以黄山为主题。大气宏伟,巍巍而立。

近些年,沈杰松的作品频见各报刊媒体,常常受邀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深受藏家喜爱,得到了艺术名家们的不断肯定和好评。可他总是谦虚地说:“艺术之路还很长,谦虚好学与自我突破是我实现丹青梦的阶梯。”

《花开富贵》180×97㎝

《富贵白头》138×69㎝

《富贵》69×46㎝

上一篇: 包贝尔喜剧电影《大红包》定档春节

下一篇: 原创立冬将至,这肉要多吃,滋补不上火,营...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