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当你拿到一篇新课文时,你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时间:2019-11-05 17:32:0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曾经有人问我,如果你拿到一篇新课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思考你的教学,你会怎样着手备课?我想,我应该会从八个方面去思考我的教学。
第一,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理解它的文本特征、文体特征);
第二,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即内容、主旨);
第三,这篇课文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即写作动机、写作背景);
第四,这篇文章是怎样去写的文章(即语言特色、写作手法)。
这就是普通备课的四个问。问文体特征,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问文章的写作动机和背景,问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光这四个够不够呢?不够!我还得问:
第五,编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即了解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
第六,这篇课文最大教学意义在什么地方(即思考它的教学价值);
第七,最能体现文章主旨和写作特色的语段是哪几个(即注重教学聚焦);
第八,读这篇文章,学生自己可能读懂的和需要老师教懂的分别是什么(即做出学情预判)。
这八个问题想透了,备课就可以开始了。当然语文教学备课思考,具体到某篇文章,很可能还会有第九第十个问题,但是不管怎样, 有一点要谨记——语文必须老老实实地教。
什么才是老老实实教语文呢?
第一个关键词,老老实实。老老实实的课堂。“老老实实”对应的就是“花里胡哨”“失去本真”等。意味着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要贴近语文教学的原则,要靠近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通过这种规律来实现语文教学。
身处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年代,近几年我们发现,语文圈江湖之气渐起,出现了很多所谓的门派。虽说百花齐放春满园,但我们更希望,能从语文的原点和规律出发,从语文教学的原则出发,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建议老师们多多看看那句话,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
很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会忽略语文这一特征。在上课前,我们必须先去重温语文课程的定义,语文课程的特征,时时刻刻落在我们心里并能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我们要思考,我的这堂课是不是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进行的,是不是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教学说到底还是比较简单比较实在的,听、说、读、写、思而已。课堂教学离不开这样一些具体的实践,老老实实地把这些问题想透了,语文课堂就语文了。
例如《一颗小桃树》这课:
现在有些老师上这课,上着上着,这棵小桃树,种得就不像“语文”的桃树了,花花绿绿的,枝条上挂满了非语文的东西。大讲特讲贾平凹的生平经历,文革期间的中国现象,坚强勇敢的精神品质,自立自强的人生奋斗,就是很少引导学生读文章品语言悟文意。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教材上文中批注有说,“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所谓仔细体会,就是要潜入文字深处细细品味。它不能像是情景剧,得需要你从语言文字中慢慢去体会。老老实实教不就行了吗?我在教这课的时候,注意到了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
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
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
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
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
我们很可以利用文中五处旁批,巧妙地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散文深处,思考小桃树中复杂多姿的人生感悟。
第一条批注提醒我们,散文阅读要紧扣作者感情,要从眼前景中读出作者的内心情;
第二条批注则是散文阅读的方式,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细节,从中体会写作深意;
后面三条批注都用问句形式暗示文本阅读要思考的内容,三个问句紧联小桃树和“我”,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作者自己的特殊的情感联系,感悟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理解文章托物言志、明暗双线的写作手法。
这实际就是用批注完成了自读课的教学。
再举个例子,课文《林黛玉进贾府》:
老师一进教室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场红楼梦知识抢答赛。”学生立刻兴奋了起来。好!第一题开始抢答,《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手全部举起来了,大家喊着“曹雪芹”,老师一看,也搞不清楚谁也抢答的,就只好给每组都加10分。
第二个问题分数值很大,一共120分。我当时想了半天,怎么会有120分的题目?原来,《红楼梦》里有12个美女,说出1个得10分,说出12个得120分。全班学生开心了,教室里炸响一片,大家交头接耳,东凑西拼。要一口气说出12个美女还真难,最后把那些不是美女的刘姥姥全搬上去了。
这时候我想,课堂也热闹了,气氛也活跃了,这下老师该上课了吧。老师还不罢休,说了第三个问题:你知道,这12个美女中,谁最美?显然这个老师想把问题引导到林黛玉上。可当代中学生不喜欢林黛玉多,刀子嘴,小心眼,烦哪。最后绕了一圈之后,终于有学生说,林黛玉很美,这时我想,林黛玉该进贾府了吧,该开始读文章了吧。
结果,老师说了句话:“是的,林黛玉很美,87版电视剧陈晓旭把林黛玉的美演得更美,请看大屏幕。”老师一按鼠标,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就开始,我当时就很着急,从林黛玉迈着袅袅碎步走出雪轿一直到老祖宗捧起那块玉,这怎么也要十几分钟啊。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了,老师又请学生谈谈观后感。
我记得当时,我在笔记上写了一行字,“如果是读后感多好”!读文章嘛,读后感和观后感是不一样的。
学生开始谈了,林黛玉怎么样,贾宝玉怎么样。老师又说了,你们谈得都很好,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部电视的主题曲有两句歌词,就写出了这两个人各自的性格特征,你知道是哪两句吗?请听——又听歌啦!《枉凝眉》歌曲出来以后,听出了哪两句话?“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老师又问:为什么贾宝玉是无瑕的美玉,林黛玉是阆苑的仙葩?这时候叮铃铃下铃声响起。老师那时候好激动的,这堂课气氛这么好,学生发言又那么积极,一个个眼睛都放光的。老师问我:“肖老师,这堂课,我怎么样?”
我就说要好好练练语文。这就很明确地告诉他,这堂课不行。这,真的不行。这堂课,又看电视又听歌,语文课要做的事情却没有真正落实。语文老师要做语文的事情。
什么是语文的事情?
三句话: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我简称这三句话为“新三为”。无论是去听课还是自己备课教学,拿这三句话去对照:这堂课是不是以语言为核心,是不是以语文活动为主体,是不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浮躁年代,很多青年教师太想用一堂课来一举成名,总是喜欢追求新潮怪异,而忽略了语文的本真。
再例如,一节《斑羚飞渡》公开课:
老师,一进来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我一听,糟了,这部法律一出来,我就感觉到这堂课可能要走偏了。为什么?老师肯定没有好好读文章。
《斑羚飞渡》的主旨其实并不是讲要保护野生动物,不要猎杀斑羚。它是一篇动物小说,最后表现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复杂的人性。没想到,教学中他偏得还要奇怪。他问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我很欣赏很喜欢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觉得很震撼的。”我当时在想,这个学生说得真好,《斑羚飞渡》很震撼的,按照这个回答,老师应该继续问“你哪里读到震撼了”。学生可能回答“斑羚跳悬崖的那一段”,赏析了以后,老师就继续问:“那你有没有读到比跳悬崖更震撼更悲壮的东西?”这堂课就顺着这个“震撼”走下去了。
结果上课老师可能觉得这个“震撼”不是他要的答案,就把它轻轻避开了,说:“你们知不知道老师读过以后的心理感受?”“老师觉得,这篇文章中的斑羚是个数学天才!”我当时倒吸一口气,你读这个文本怎么读出“数学天才”?下面学生则很感兴趣:“老师,这怎么会是数学天才?”“你们自己看下文章,哪里有数字?”
我看了半天,只有一个地方有数字。两个悬崖之间,五米。斑羚每次跳只能跳三米,那么斑羚想出这个办法,至少得知道一个数学公式,是什么?对了,3+3>5!由此,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斑羚是一个有数学天才的斑羚。天哪!沈石溪的《斑羚飞渡》飞渡到这个解读上了!一味的求新,求异,求怪,连老老实实读文章都谈不上,又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地教课,老老实实地和学生一起学语言学语文?
老老实实,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目的。无论什么课文,我们都必须老老实实地去思考,我是不是在老老实实地教这篇课文,是不是用语文的手法、语文的手段展开我今天的教学。所以,语文老师想要赢得自己的学科尊严,必须要建立自己专业的东西。我们必须要紧紧地贴着它,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遵循,尊重,这就叫老老实实。
第二个词语,扎扎实实。最初几年我教史铁生的文章《我与地坛》,教得好感动,听课的师生都在那里流泪,后来钱梦龙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对于母爱的表达,一定要回到文中的原句中去品”,我才轰然惊醒,原来我课堂上的感动都不是“语文”的感动。
后来我也真的在其他人的课堂里听到了这样的非语文的“母爱”。比如有老师教《秋天的怀念》:
“这篇课文学什么的?”
“母爱。”
“对,母亲。前天还是母亲节。”
老师就深情地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接下来请闭上眼……”(好端端的学语文,干嘛闭上眼?)
原来,这个时候老师要放音乐了。有时,人更容易被音乐感染,因为音乐旋律更会带你进入一个情境中。
音乐中,老师在这个配乐中开始煽情叙说:“闭上眼,想一想,是谁在寒冬的夜晚为你守候一盏回家的灯?想一想,是谁每天早上为你端上热气腾腾的牛奶?……”
有几个学生忍不住了,眼泪就出来了,老师一看,眼泪出来了,效果就出来了,就说:“好,睁开眼睛,请你说一说你和母亲感人的事情。”
学生声泪俱下地说完以后,老师又说:“今天你读了史铁生的文章以后,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
这堂课,有感动,没语言,没文本。史铁生文章的母爱品析,不应该变成母爱主题的一个班会课,而是该好好地就它的文字去感悟。
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语言的教学,没有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方面的感悟,我们的语文课还剩下什么?
第三个词语,真真切切。教学一定要真真切切。真真切切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读,真真正正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真真正正地让学生去说、去表达。无论你是公开课、比赛课还是其他什么场合的教学课,首先都得是语文课。
第四个词语,深深浅浅。我们自己读书一定要深,我们自己解读一定要深。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怎样根据学情做出好的教学。
有这么一次教学活动,《散步》这篇课文分别给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来学习,后来我们发现三堂课大多数内容是一样的。说明什么?我们的教学是在做一种无用的重复,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度选择教学内容。
第五个词语,灵动灵活。我们说语文教学老老实实地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是死板的、机械僵化的。语文丰富、语文博大、语文精深、语文美丽,可以根据一篇文章的特点,可以根据学习的情况,做出很灵动、灵活的教学设计。
本真,本色,实实在在,就是好的语文。当你时常用语文之心去思考语文的时候,语文才能真的进驻你的内心,化作美丽的风景。我们本身都不完美,也无须强求完美,但我们必须努力前行。一句话,爱世界,爱生命,爱语文,老老实实地教语文,绽放你教学的智慧,这样语文会与你做出许许多多美丽的相逢与相撞。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中学语文同步教学、作者:肖培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