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艺术界奥斯卡来深!看尽林茨电子艺术节四十年的风云变幻
时间:2019-11-02 22:47:2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南都讯 记者谢湘南11月2日,由招商蛇口•设计互联、中央美术学院与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共同主办,林茨电子艺术节资深总监马丁‧霍齐克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联合策划的重磅大展“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幕。
这是全球历史最悠久、声望最高的媒体艺术节——林茨电子艺术节第一次来到设计之都深圳,展览在追溯全球科技艺术四十年历史和中国科技艺术发展脉络的同时,亦邀请中国观众进入一场别开生面的属于未来世界的艺术之旅,深度透视正在影响全球每个人的颠覆性革命。展览将展至2020年2月16日。
展览呼应深圳的城市发展
四十年来,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的议题涉及对当代技术进步各个层面和角度的全面反思,催生了不计其数的精彩作品的出现。和艺术节一样,深圳这座城市也迎来了她的40岁,这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不惑之年。四十年前,这座城市也是作为一个方案被提出,今天,这座城市拥有高效的社会治理、活跃的经济能量、坚实的制造能力和高新科技的聚集,更重要的是,她拥有生机勃勃的创新性格。而理性、平等、协商和创新创业的精神渗透在这座城市中,她的每个角落,到处都是想象着另辟蹊径的方案而试图改变世界的青年,她已经成为中国的梦想之城。这样一座城市,必然也必须成为一座艺术之城,中国科技艺术当之无愧的中心。林茨电子艺术节40周年展览的到来,因此意味深长。
想象并共同塑造人与机器共生的未来世界
“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是设计互联继广受欢迎的开幕展“数字之维”后,推出的又一个关注数字文明、科技艺术的重磅大展。展览致力于探索艺术、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审视和思考颠覆了每个人的日常和未来的数字革命,想象并共同塑造人与机器共生的未来世界。
“这次展览将目光投向过去的40年。在此期间,所谓的‘数字革命’迅速兴起,席卷全球,带给全球社会颠覆性的挑战……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与科技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一轮全新的范式转换正在酝酿之中。迹象之一就是数字本身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一场独立运动。这次范式转换不仅对工业产生影响,也将作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之为人的定义。“ 林茨电子艺术节资深总监、策展人马丁•霍齐克在谈到展览主题时表示。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则立足于中国文明,对此次中奥联展的文献意义提出深远论点:“四十年,对于古老的中国文明来说并不算长。回顾历史,中国文明曾经创造过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现在正是时候让我们来重新面对‘李约瑟难题’:曾经辉煌的中国科技文明为何停滞?这正是历史和考古的意义所在,也是同时开展的文献展的价值所在。近代史的屈辱和生存危机所催生的文化身份过敏正在痊愈,文明的自我变革和改造正在完成。通过这场深圳实验,中国正在重新成为一种科技文明,并重新面对前沿的人类命运问题。”
林茨电子艺术节历届获奖作品刷新人类感知阈限
林茨电子艺术节始于1979年,是全球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科技艺术平台,每年九月都会吸引十余万访客来到林茨,被称为“科技艺术界的朝圣地”,而由其颁发的电子艺术大奖(Prix Ars Electronica)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艺术奖项,被誉为“科技艺术界的奥斯卡”。此次展览群星云集,悉数呈现来自Nelo Akamatsu、Refik Anadol、AnotherFarm & Sputniko!、Kate Crawford、Akinori Goto、Ai Hasegawa、Vladan Joler等全球科技艺术重量级艺术家的代表作。
拉菲克·安纳度工作室收集了深圳区域整整一年的风速、风向、温度等数据,并开发了一套定制软件,以20秒的时间间隔,读取、分析这些数据,形成了一组流动变幻的诗意绘画《深圳的风》。意大利艺术家夸尤拉的三件作品《普鲁托和普罗舍宾娜》、《遗迹》、《宜人之地》也在此次展出之列。展览同时展出了中国的前沿科技艺术作品,包括邱志杰与何晓冬合作的《京东AI地图生成器》与《京东AI书法家》等,与国际作品形成了颇具启发的对话。
展出作品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3D打印、基因改造、动态捕捉、高清立体扫描、开源创客软件、AI编曲等前沿复杂科技,让我们看见不可见的“遗迹”“城市”“太空”“磁场”“基因”“气味”“器官”“自然”“风”“时间”“社会机制”“信息系统”,运用技术手段凝聚寻常生活中不可被感知之事,“呈现出媒体艺术如何与社会生活产生交集,以及在社会中具体扮演何种角色”,为大众勾勒出一个个期许未来的可视化科技创想,亦迸发一次次心灵与科技间的脑洞碰撞。
编辑: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