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新:人工智能时代,孩子的这三种能力最需要培养|名家

时间:2019-11-02 02:31:2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李明新:人工智能时代,孩子的这三种能力最需要培养 | 名家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今天我们一块围绕着未来的教育,围绕着智能化时代怎么思考教育来谈。

我演讲的主题是《没有“未来”的教育不是好教育》,把“未来”打引号是强调我们在做教育过程当中脑子里要有这两个字。现在办教育办的轰轰烈烈的是不是就是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我认为,好的教育是要有理想、有追求的,有责任引领,教师、家长、学生把盯着眼前分数的头抬起来,目光投得更远一点,来展望“未来”的时代、“未来”的社会和“未来”的人,这个未来也许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我们至少要想二十年后孩子长到三十岁左右的时候,至少要想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想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因此教育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要引领社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说,没有“未来”意识的教育不是好教育。

智能时代的教育怎么来思考呢?谋划教育改革,必须关注智能时代这个现实。

首先要承认智能时代走来了,但才刚刚开始,路还长着。二十年前大街上一个老板拿着砖头大的手机我们就羡慕的不得了,谁能想到今天所有的人,男女老少都拿着比那时不知道先进多少倍的手机,所以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手机才刚刚开始,而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才刚刚开始,它是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也许十年二十年或五十年,完成三个阶段:弱人工智能阶段,强人工智能阶段和超人工智能阶段。我们现在正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而且是刚刚开始,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机器在今天只是在有些领域普及,一些更高端的产品还没有进入到家庭、学习和工作,因此我想不管它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这三个阶段,智能时代这个概念、社会现实和思想与技术是无法回避的。现在有的人对智能、智能化和人工智能有恐惧。我觉得不必恐惧,就跟当初汽车刚出现的时候有很多人恐惧,但今天这些人也都开上了汽车,为什么?这是一个过程,不必恐惧,必须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时代。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工作和交往方式会得到极大的改变,而教育方式也将实现变革,尽管这一变革可能是谨慎的、缓慢的、悄悄的、渐进式的。这是教育的现实,全世界的教育在变化过程中都有这个特点,除非它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个特定的要求之下,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可能就在一个学校最多在一个小地区,可能是大胆的、突然间、毫不犹豫的。为什么基础教育的变革这么谨慎和缓慢?因为它影响的是一代一代的人而不是别的领域,比如马云发明了电子商务可以一夜之间把实体经济摧毁,那是经济领域,最多影响了钞票、收入和利润而不会影响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世界在教育改革上都是很谨慎的,但改革是一定的,会涉及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供给方式、学习方式等等,这里我要交流的是聚焦到人,培养人的改革。

核心素养在提出之后,我们进一步思考立德树人这个“人”的核心素养在面对着智能时代哪些地方还得再聚焦?我认为第一,培养主动适应与变革创新能力的人。就是培养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上之后是主动的适应而不是被动的适应,在适应过程中不断有变革、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因为未来的时代是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而且这种不确定性是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难以琢磨,所以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可能不只是节奏在加快,而且存在方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如同电子商务的大量应用会使商业运作模式发生变化一样,无论买家、卖家、物流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具体的生活形态更是难以定论和预测的,因为技术的发展难以预料。谁能预料到手机会发展到现在,而且更先进的还在后头。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具有主动调整适应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使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不慌乱、不盲从、不麻木、不停息,勇于进取,现在很多人已经很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包括很多年轻人还不如在座的四五十岁的人适应这个时代快,因为在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心理承受力等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所以很难适应。有的青年教师得抑郁症的,班里有一两个闹将他们觉得不行,上不了课了,为什么?

未来的课程教学要关注什么?从现在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就要关注,一个是积极的心态状态,这是要聚焦未来人的素质,另一个是理性思维与独立主见,因为将来面对的知识经济时代是很难预料发展到什么程度,每个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信息面前,能不能有独立的主见来支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从小要在课程教育中培养,还有自我学习更新能力,直面困难的勇气意志,再有是创新精神、创意思维与创造能力,这是智能时代需要的东西。

第二聚焦守住道德和自律自控能力的人。智能时代需要伦理道德和新规则的坚守,现在已经强调这些,因为我们已经感到如果抛开了道德,人的自控自律就会出问题。现在道德、思想、心理健康等问题已经是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的紧迫问题,更是未来时代面临的问题,我很认同台湾忠信学校高振东先生说,没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他道出了德育教育的时代使命。

现代社会发展,新诱惑增多,个人空间的加大要求人能够具有摆脱诱惑的能力,像经济利益的诱惑、刺激性电子游戏产品的诱惑等。我去年写了一篇文章叫《信息时代培养信息免疫力》,信息的技术一定要掌握,但同时信息免疫力也很重要,现在所有抵抗不住电子产品诱惑的人就是信息免疫力低的结果,包括在座的各位。尽管智能时代的问题难以确认,但霍金仍然多次警告和预言超智能时代的危险。2014年12月他在接受BBC采访时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人类的终结者,优势之外科学家也有忧虑。再比如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提出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2、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除非这种服从有害于人类;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不受伤害,除非为了保护人类或者是人类命令它作出牺牲。这些都说明了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做教育的就要考虑这个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人类的关系。有规则意识、道德准则、人伦理念、自控能力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教育价值观一定不只是强调教育对个人的发展价值,还有社会的价值,因为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教育必须做这件事,否则培养的就是高振东先生说的忽视德育,那就是只重视智育的人,就是犯罪的帮凶。因此未来抓道德教育(包括科学伦理)、法制教育、抗诱惑能力意志的教育、自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聚焦珍爱生命与享受生活的能力。我们要培养未来的人是珍爱生命的人,是会享受而且具有享受生活能力的人。现在教育必须关注人未来的生命状态问题,人所受教育的一切目的,是使人活的更像人,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追求人的和谐的全面的个性的发展,成为一个追求幸福生活、享受人类文明的人。

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人,必须懂得如何珍爱生命,并且在有限的生命之旅拓展无限的、丰富而有意义的幸福空间。未来时代是物质文明更加丰富的时代,人的精神追求也将提高层次。最近有青年教师跟我聊智能时代的时候谈到幸福,基于我自己的感受,我说:未来的时代,人将从科学技术中获得舒适,而更多的要从非科学技术中获得幸福。人如何支配未来的时间,如何丰富生命的意义,如何在劳作之余享受人类积累的文明成果,会自然而然地摆在我们面前。简洁的说,就是社会的精神文明、人的精神生活如何跟上时代步伐的问题。

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追求与享受幸福生活的能力。如生命的教育、人生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艺术的教育、健身的教育、休闲的教育等等,学校关注这些教育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大家想一想,在十年前手机刚刚普及的时候,我们惊讶有短信了,然后在几年前有微信了,我们觉得传递信息多么的方便,但一开始的兴奋逐渐被普及技术后带来的烦恼所缠绕:信息的轰炸,发信息而不是亲人朋友亲手写贺年卡寄来。为什么?因为情感的教育在未来的时代非常重要。手机虽然能够跟大洋彼岸的人视频,但不能满足那个人和我在一起拥抱,这种感觉是替代不了的,所以将来教育不可能消失,学校不可能消亡,老师不可能没事儿干,老师干技术干不了的事儿。一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只会应试或者只会在虚拟的空间存在,不爱艺术、体育、阅读、交往,那他未来的人生注定毫无生机。

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学校与教师的价值不会削弱,只会要求更高。教书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替代,但育人包含的情感性、价值性、创造性内容是无法替代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做教育、如何做教师。自己如果没有思想,在价值上无法引领别人,那就无法面对未来的学生。

因此有了面向未来的教育诉求,教育才有理想和希望,学生才能发展和完善。所以我很难预测未来人工智能会带来什么很具体的东西,就像吴承恩写《西游记》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而今天我们能登上月球了,孙悟空拔一根毛能变出另一个孙悟空,而今天有了克隆技术。我们可以预料的是未来人追求的是什么,人自身的自我完善。

作者|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文章来源 | 作者在第六届(2019)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发表的主旨演讲全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校。本文转自“中小学校长论坛”公号

上一篇: 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新版上线

下一篇: 11月大喜进门,财库丰盈,生活幸福美满的...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