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代最悲惨的一类女人,大多成了皇权的殉葬品,越漂亮越生不如死
时间:2019-11-01 19:43:2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历史上,“圈养”在宫闱的后妃们,她们的命运和皇权共“生死”。国将不国之时,她们就似那“鱼肉”,任人宰割。历史上有不少留下来的诗作,反映出这些后妃们,对当时状态的感伤、抗争。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就记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公元前683年,楚文王灭息国(今河南省息县),国君息侯被贬为守门人,其夫人息妫貌美,被楚文王关在宫中,想强行纳她为妾。一天,楚文王离宫出游之际,她便偷偷溜出来找到她夫君,表明自己绝不改嫁的心意。
她还作诗来明志: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々,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生无法在一起,但是,死一定要葬一处,太阳可以为证,我句句属实。”只是,她的夫君却是态度犹豫,她便以自杀证明了自己的心意。
赵匡胤征战后蜀时,国君孟昶降,其妃子费氏,才色俱佳,人称“花蕊夫人”,也随其一起归宋,途中,因国亡而不得不离开而悲苦,便将其化作了手中的文字: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
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帝乡烟雨锁春愁,故国山川空泪眼。
金凤欲飞遭掣搦,情脉脉。看即玉楼云雨隔。
桃李不须夸烂熳,已输了风吹一半。
学著荷衣还可喜,年少多来有几?自古闲愁无际。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不时的闻到了杜鹃的香气。只是,被催行,这首诗未能写完,后人有续写,但是,只能说后人“胡言乱语”,硬将“恨别”当作了“欢喜”了。
之后,赵匡胤闻其才貌,便召进宫,令其赋诗。她的一腔悲愤,再次化为文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哀叹自己的国家空有十四万的兵力,竟投降于仅有数万人的宋军。同样,她的才貌也成了她的“催命符”。赵光义见哥哥被其“迷惑”,一次宫苑狩猎中,见她也随侍在侧,一箭要了其性命,理由当然就是“射错”了。
公元1276年,南宋谢太皇太后偕皇帝降元,后宫一位昭仪王清惠,北上途中,在驿馆墙壁上写下《满江红》,感慨国运多难,哀叹自己的命运多舛又无助。后来,文天祥看到此词,对收尾的几句颇感不满。
于是,又作词二首,将末尾几句做了改动:
... ...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 ...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原文是“愿嫦娥相顾肯从容,随圆缺。”被他改成为,即使是女儿身,也应该舍身殉国,“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或应该自洁自爱,“... ...妾身原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当然,词中还是难免流露出,男权社会特有的对女子的“约束”和“要求”。
根据史料,这位昭仪后来得到了忽必烈的同意,出家做了女道士,这是不是也应了所改的词?
在那样的时代,女子能留名,实属不易,如果,是因为国破家亡而为后人知,只会更添对她们的怜悯和叹息。曾是高贵的“主子们”,瞬息万变间,尊严顿时被人视为泥土。赵光义不满自己哥哥贪慕花蕊夫人才色,自己却也一样沉迷于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小周后。
当自己的命运由于国家不在而被他人主宰,这是何等的悲哀。根据史料,北宋亡国后,其后宫嫔妃的下场,可用“生不如死”来形容。当初的皇后,被当成了“歌姬”,任人使唤。她们来到金国京都后的下场,大多去了“军妓营”。
这时的她们,是否有一丝后悔,不该入这后宫,受这般凌辱?其实,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女子都是弱者。她们没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安康盛世时,一切皆好。社会动荡时,越是弱者,越是被欺凌。连国家都护不住的那些君主们,又怎有能力为他们的家人、子民遮风防雨?
纵是如此,那样的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又极其“苛刻”。七尺男儿都不保家卫国了,还要求一介弱女子“以身殉国”,这样做有意义么?相较下,现在的女生,也许不得古时的那种“富贵”,但是,“贵”在不必再“看人眼色生活”,这是任何富贵都换不来的幸福。
我们在叹这些弱女子的“不幸”时,何尝不是“窃喜”自己“投胎”了一个好时代?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但“万幸”的是,我们可以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个时候的她们,除了用文字哀叹自己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纵有荣华富贵,最后换来的却是尊严不在。
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时代紧紧相扣,我们更加有理由去相信,自己的“如花前程”也会随着国家的强大,越发的美丽。当然,已逝的一切也不会再现,只会让我们更加珍惜这和平快乐时光,用自己的力量好好的保护那个她。
参考资料:
【《列女传》、《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宋史》、《靖康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