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最强大脑们”共进早餐是什么感觉?
时间:2019-10-30 16:35:0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和“世界最强大脑们”共进早餐
首席记者 曹刚 文并摄
和2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一起吃早餐,是什么感觉?在面档前和你并肩排队等候的,在同一个蒸屉里夹起花卷的,站在你前面拿走最后一个荷包蛋的,坐在你餐桌前后左右愉快聊天的……每一张和蔼的面庞,都可能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今天的早餐,“味道”好极了。有几个瞬间,仿佛感觉自己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富丽堂皇的市政厅里,参加为诺奖得主举行的盛大宴会。从陶醉中缓过神来,赶紧趁此良机,看看“全球最聪明大脑”的早餐有何特别之处。
刚结束晨练的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右二)走进餐厅
面条馄饨很受欢迎
6时45分左右,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杨培东最早现身餐厅。老家在苏州的他,点了一碗颇具江南特色的小馄饨。两位“天才”口味相似——稍晚到达的2016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从浙江淳安走出的余金权,也点了一碗小馄饨。
从7时05分开始,20多位顶尖科学家陆续到达,餐厅里星光渐亮。馄饨、米粉和面条,不只受到华裔科学家的喜欢,近半数顶尖科学家都选择了吃面。他们大都来自欧美,但用起筷子,一点也不生疏,有好几位一进餐厅就直奔面档。
2019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约翰·哈特维希与2019年沃伦·阿尔珀特奖得主吉罗·麦森伯克,都点了一份汤米粉,在排队等候时偶遇。他俩一个研究有机化学,一个擅长光遗传学,此前并不熟识,却站在上海的面档前,热络地聊起了天,随后坐到了同一张餐桌前。与他俩邻座的,是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亚当·里斯,也是面食爱好者,还自创新吃法——花卷蘸面汤。
很少有人落单独坐
顶尖科学家的早餐厅里,有一个显著特色:鲜有落单独坐者。少数几位携妻同行,落座前都先替夫人轻轻搬开座椅;其他人大多独自来上海参会,好在开放心态是顶尖科学家的标配,做科研需要合作共享,吃早餐也不冷清。“早上好,我可以加入吗?”一句热情问候,一次礼貌握手,便相约同坐,随即谈笑风生。
有一个小插曲:一位老科学家主动与附近一名中年嘉宾打招呼:“请问您是戴先生吗?”对方笑着摇摇手。原来,“最聪明的大脑”也有“脸盲”的时候,错把一名媒体工作人员认成了华裔顶尖科学家戴宏杰。
不知道擅长拯救“路盲”的来自挪威的莫索尔夫妇有没有兴趣研究“脸盲症”,他俩因发现大脑定位系统中关键的“网格细胞”,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晨,两人相伴走进餐厅,妻子挑了一根玉米棒、一个花卷和一碗面条;丈夫则有些特别——绝大多数顶尖科学家都是衬衫笔挺或西装革履,而莫索尔先生是极少数身穿短袖T恤来吃早餐的;他先选择了西式蛋卷和薯块,坐下没多久,或许是听妻子推荐,也起身要了一碗面。而且,他还在里面加了满满几勺辣椒油。
吃得不多坐得很久
餐厅服务员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举止彬彬有礼,用英语交谈也落落大方。顶尖科学家们都毫无大牌的架子,频频用中英文回应“谢谢”,还有人对服务人员竖起了大拇指。7时36分,餐厅内出现了第二个短袖科学家——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托马斯·萨金特,穿一身T恤和运动短裤,脖子上挂着头戴式耳机,年逾古稀,却走路带风。显然,他刚刚结束晨练。
顶尖科学家们的气色都很好,看来滴水湖畔的睡眠质量不错。食量普遍不太大,最“秀气”的只拿了一个面包、一块黄油和一勺果酱。不过,他们在餐厅里坐得都很久。时间最短的,也有45分钟。好几位聊兴正浓,餐盘已被收空,就再续一杯咖啡。
如此开放共享、大咖云集的早餐盛宴,不妨再多坐一会儿。
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