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埔四期学生花名册里居然还隐藏了这样的秘密!
时间:2019-10-29 16:14:2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翻阅《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学姓名籍贯表》时,我们发现,这一期出现了十多个朝韩学籍的学员。
姜平国 韩国
崔 林 朝鲜
朴建雄 韩国
杨 俭 韩国
李愚悫 韩国
李集中 韩国
权 睃 韩国
金 钟 朝鲜
李钟元 韩国
卢一龙 韩国
吴世振 韩国
朴益济 韩国
文善在 韩国
卢 建 朝鲜
这里面究竟有怎么样的故事呢?
原来,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创办的黄埔军校不仅培养了国共两党大批高级将领,而且培养了不少来自朝鲜半岛的军事人才。
他们曾经刺杀日本天皇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并吞朝鲜半岛。大批韩国爱国志士流亡中国,开展抗日复国斗争,掀起绵延多年的“韩国独立运动”。
▲ 金元凤。
1919年11月,韩人金元凤、权俊、尹世胄等13人在中国吉林创立“义烈团”,曾因投弹炸死釜山警署内的日本警官而著名。团员们经常携带武器、炸药,潜行在朝鲜、中国、日本的各大城市,并策划多次对日暗杀,包括1919年9月到汉城暗杀日本驻朝鲜总督,1921年8月到香港暗杀访问中的日本皇太子欲仁,1924年1月到东京暗杀日本大正天皇等,不过一连串行动都以失败告终。
于是他们也渐渐认识到,这种暗杀活动虽然影响很大,却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日本的殖民统治。不但成功率不高,自身损失也很大。
▲ 金元凤和义烈团成员。
朝鲜革命青年加入黄埔
当时,在广州相继出现了陆军军官学校、广东航空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即中山大学)等新型学校。这些学校,都是革命青年学习最新军事政治知识的摇篮,其中尤以黄埔军校最有号召力。“到黄埔去!”曾经是海内外革命青年的热切想往。
这使正在中国活动的金元凤等人深受鼓舞。他们迫切渴望着到黄埔去学习革命方略和战术。
1926年春,金元凤带领朴孝三、朴建雄等17名朝鲜义烈团员,通过在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任副官的朝鲜革命者孙斗焕(化名孙建)的关系,找到当时在上海秘密主持黄埔军校招生的陈果夫。后者资助他们每人20块银元及到广州的船票。
金元凤一行抵达广州后,带着陈果夫的介绍信,介绍信由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邵力子转呈校长蒋介石。
▲ 朝鲜义勇军战士在写宣传标语。
经过简单的入学考试,金元凤等人全部被录取为军校第四期学员。金元凤化名崔林,被分配到步兵科学习。在军校学习期间,金元凤表现出了卓越的组织能力和优秀的领导才能。因此在1927年1月军校毕业后,他被留校担任政治部少尉教官。
邵力子在任军校政治部主任期间,录用了一大批朝鲜人。当时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的还有朝鲜籍的共产党员金山、金奎光。
金元凤与金山在广州发起创建了“留粤韩国革命青年会”并任执行委员,青年会拥有会员300人,还办有刊物《革命行动》,金元凤也逐渐成为广州朝鲜革命者中的风云人物。
在黄埔军校的这段经历,对他以后长期在中国从事反日独立斗争很有帮助,因为这一个时期使得他有机会与国共两党的重要领导人有所接触并建立了联系。
▲ 与左权将军一起牺牲的朝鲜义勇军陈光华和尹世胄墓地(太行山)。
救中国就是救自己!
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出于阶级利益的相同,金元凤率领义烈团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可惜的是,起义队伍里的朝鲜连伤亡惨重,100多名朝鲜革命青年壮烈牺牲,义烈团内部也因此发生了分裂。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金元凤转而谋求国民党官方对朝鲜独立运动的支持。
经蒋介石批准,国民党三民主义力行社对义烈团进行了直接支援, 双方合力举办文武合一的革命干部学校,对外称“军事委员会干部训练班第6队”,中方负责人为何应钦、滕杰,朝方负责人为金元凤。当时,中国国民政府不仅向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提供正常经费和临时事业费,还安排军官到学校进行授课训练,并且向毕业生发放路费和生活费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官方开始公开支持朝鲜独立复国运动,中朝两国的反日斗争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地融为一体。“救中国就是救自己!”朝鲜独立运动志士们纷纷投身到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在国民党的支持下,1938年10月10日,朝鲜义勇队正式成立,为后来创建光复军奠定了基础。这是韩国独立运动历史上第一支正规军队。成立初期,部队隶属于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其军费待遇与国民党军队—视同仁。
▲ 朝鲜义勇军司令员武亭(八路军炮兵团长)。
从孙中山起,中国革命党人一向将支持和帮助韩国独立看成是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1924年,孙中山提出,中国人民的对外责任除“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外,还要“扶助弱小民族”。此后,“济弱扶倾”便成为中国国民党的重要国际政策。中韩志士之间的互助、合作,有如1920年韩国爱国者在上海创办《震坛周报》时的刊题:“同舟共济”。
1944年4月,韩国成立由独立运动各党派组成的联合政府,金元凤任临时政府军务部长。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