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水碾河,每天不开伙
时间:2019-10-29 11:27:2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打开浏览器,搜索“水碾河路北社区”,会有文字资料告诉你:它以一环路为界,东临双华南路,南止蜀都大道,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占地0.27平方公里。社区居民住宅64个楼栋,住户5100户,约15000人......
但文字资料不会告诉你的是,这里的巷弄穿插缠绕,紧凑而低矮的楼房静立一旁,深色的墙体上有时光刷上的层层包浆。各种身份的人们在这里安稳地生活,不紧不慢,生机勃勃。
我曾在夏末时意外发现了这个藏满惊喜的老社区,于是挑了一个还算晴朗的秋日,再次溜达着来了。
从宽阔的水碾河路转入一道小区宅门,克服一下“误入”的怀疑,便能步步深入这片“矿区”的腹地。
那是下午的四五点钟,若有人能够从这片灰色密林的上空俯视,便能看见它如何像煮开的火锅一样逐渐沸腾起来。
小巷一端,伴着放学的信号,彩色的小书包一涌而出,校门口等候已久的自行车和电动车们伺机而动。下课铃是第一张应声而倒的多米诺骨牌,喧哗与骚动从这里被推开。
另一端,沿街铺开的菜市也热闹了起来。
“土猪鲜肉店”暖色的灯光将挂起的猪肉照得肉红脂亮,新出的核桃在竹篮里堆成棕色的小山,五颜六色的香料如颜料盘般排开,各种当季菌菇整齐地码在塑料篮里,还有街尾的糖炒栗子挥霍着甜甜的香气......这短短几百米的小巷里,举头不见银杏,却把秋天一网打尽。
暮色重叠下,小巷如同三角洲的河道一样不断分叉展开,人群像洄游的大马哈鱼群,目标明确,步伐紧凑。他们在繁复的的河道里熟稔地穿梭,最终消失在某个拐角处,游向黄昏中的某个窗口。
约一个小时以后,街边小店的灯牌渐次亮起,饭点的到来将匆匆而过的居民筛去,沉淀下闻香而至的食客。
在这里,“有得吃”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吃什么”。
这一带的街道店铺密布,藏龙卧虎——没接待过上万客人的老板不好意思说自家好吃,不上十年的店不敢说自己是老店。
在各种香气的招揽里,我和同行的友人首先踏进了奇味甜不辣。虽然这家甜不辣的名气和年头都不及另一头的罗记,但考虑到更干净的就餐环境和不相上下的味道,我们还是在这家店落座了。
飞快地上交菜单后,我们顺便去隔壁点了份好评度颇高的唐水饺。
卖水饺的大姐似乎十分清楚这条街的“混搭”之道,我们刚说完“打包”,她便问:“端到奇味哇?”,热情的脸上是看穿一切的表情。
不得不说,唐水饺的红油十分惊艳,微辣中裹着丝丝回甜,面皮也劲道弹牙,但满怀期待的唇齿却在肉馅上落了空,不多的馅儿一碰就散,与红油和面皮完全不“门当户对”,实在可惜。
一份水饺还没下肚,这边的甜不辣就端上了桌。
所谓甜不辣,其实就是蘸着酱料吃的油炸串串。炸好的食材配上甜口的酱料和微辣的辣椒面,吃法简单,口味随心。
虽然是油炸食品,但甜不辣却不算油腻,其中炸凉粉的独特口感格外迷人。
方方正正的凉粉被炸上了一层薄薄的脆皮,正欲作势的牙齿刚碰上又立马被柔软的内芯滑开,香脆嫩滑的口感引起舌尖和大脑的共振,让我和友人没出息地一起在街边的小凳子上露出“不得了”的表情。
吃罢结账,两人消费四十不到。带着“赚到了”的心情和七八分饱的胃,我们在路边晃荡了一会儿便又钻进另一家人满为患的店里——“特色油卤串串”。
虽然不知道具体开了多久,但“特色油卤串串”大概是一家有些历史的店铺,这历史从老板麻利的动作可以看出,从一纸“拒带罗记甜不辣”的宣告中似乎也能窥探到几分。
把食材在秘制油卤锅中烫熟,捞起后撒上调味料、浇上卤油,一份油卤串串就可以上桌了。铺满芹菜和洋葱的串串一登场,便能闻到独属于油爆型食物的香气。
在拍照的几分钟里,路过的四位店员都停下来指导我们:“快ma下来!ma下来huo一哈吃!”
这家油卤串串无疑是重口味爱好者的天堂,麻辣的厚油浸润每一根竹签上的食材,盖住了大部分食物本来的味道。
厚重的油、燥舌的辣直击味蕾,在口中点燃噼里啪啦的小火花,一路攻向大脑。
在我们吃到的菜品里,脆豆腐必须拥有姓名。和软嫩的豆腐本腐不同,表皮松脆、蓬松多孔的脆豆腐吸满了油卤汁,让每一口都充满罪恶与满足。
油卤串串把口味清淡的人拒之门外,但还算重口的我们一路酣畅地吃下来,到最后也觉得有些咸和腻了。
好在视线范围内就有卖甜品小吃的推车,只消一碗满载西瓜和糍粑的冰粉,便把险些被“腌制”的舌头解救。
吃完饭,我和友人扶着腰端着一碗没吃完的冰粉慢吞吞地走出一片热闹,穿过进来时的窄门,重归宽阔明亮的城市夜景。
“住在水碾河,每天不开伙。”不知是哪一位老饕幸福的感叹,在这样吃饱喝足的夜晚被口口相传,最终成为人们对这座美食宝藏盖下的硬章。
听说水碾河得名于河沟上的一座水碾,后来水碾停转,河沟断流,良田和菜地也变成了一座座居民楼。
没有了河的水碾河,却在居民楼中孕育出足够的人间烟火,和着点点晕开的灯光,拼凑成湍流不息的地上银河,在喧嚣的夜里,将无数疲惫的灵魂抱紧、淹没。
YOU成都·今日互动
大家还知道水碾河哪些藏得深的店?
欢迎留言推荐~
— THE END —
编辑:尔冬 设计:陈霜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