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旅小镇变形记

时间:2019-10-29 09:23:5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非遗文旅小镇变形记

原标题:非遗文旅小镇变形记

小窑头村是山西省太原市城东的一个小山村,全村231户567口人。为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前些年,村民全部搬迁至安居小区,小窑头村成了“空心村”。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小窑头村以传统院落为依托,将特色非遗项目引入农家庭院,打造文旅产业,提升吸引力,为“空心村”注入文化灵魂,焕发了新生机,走出了文旅融合转型发展之路。

依托资源

培育非遗保护传承土壤

太原作为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何让这些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这是我们非遗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山西非遗保护发展急需完善的保障机制和生态性环境。小窑头村离市中心不远,交通便利,且村里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具有‘栽种’非遗的良好土壤。”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建明坦言。

在市、区两级政府大力支持下,2018年6月,以“品味酿造·鉴赏非遗·小窑头大文化”为主题的非遗文旅小镇建设项目在小窑头村启动,在修整村内道路、以村中古民居胡家大院的建筑形制为样板修缮30余处院落、完善村内标识标牌等工程开展的同时,以现代管理模式开展招商引资,为非遗项目入驻提供政策支持。2019年4月11日,非遗文旅小镇作为太原市第一个非遗研究基地在小窑头村挂牌。

目前,小镇已成功引进清式传统家具制作、贾氏泥塑、太原面塑、古法手斫古琴技艺等21个非遗项目,吸引黑龙江、河北和山西运城、平遥等地的非遗项目积极申请入驻,非遗文旅小镇初具规模。

抱团取暖

告别“夹缝中生存”

修整后的小窑头村基本保持了改村原建筑的风格,20余处院落各有特色。人们走进小村,耳畔响起传承4000多年的古琴声,悠闲恬静。山西知名古琴斫琴师张浩说:“近年来,古琴被广泛传播。但是,传统古法斫琴制作技艺工期较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承人面临生存压力。但作为入驻非遗小镇的项目,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未来发展乐观。”

“这是小象在玩耍、这是妹妹和大鲤鱼……”近日,当记者来到小窑头村绣坊小院,一群小朋友正围在刺绣作品前你一言我一语兴高采烈地议论着。省级非遗传承人武俊敏正在创作自己的《牡丹花开》刺绣作品,一针一线之间,绣出手工匠人对美的诠释,以及对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热爱。前来参观的游客纷纷举着手机、相机拍摄,很多手工艺爱好者聚拢在她身旁围观。“这里就像一个小博物馆一样,没想到刺绣有这么多的讲究。”一位游客说。

“非遗项目分散在民间,大多是在‘夹缝中生存’,久而久之容易陷入传承危机。现在太原有了非遗小镇,我们这些传统手工艺人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能更好地保护、传承、传播自己所熟悉的传统文化。”武俊敏告诉记者,为了打造非遗小院,她把祖母辈的刺绣作品作为展品展现。有着“三晋第一埙”称号的赵遥一曲奏罢感慨:“非遗文旅小镇对于传承人来说,实在是件利好的事。以前,我们都是个人作坊,现在政府搭建这样的平台,把我们集中起来,让传承工作开展得更顺畅。大家相互交流,抱团取暖,众志成城进行集中展示,在发展旅游、面对市场时,让非遗更有影响力。”

整体规划

形成多元业态发展模式

张建明说:“今年还有十几个非遗项目将要入驻非遗小镇。保护、传承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我们责无旁贷。同时,非遗小镇建设也是小窑头村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尝试。这里将打造成集非遗展示、民宿旅游、教育体验、农家采摘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村庄,让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融入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多元业态发展模式,为游客奉上多姿多彩的文化大餐。”

据了解,村里今年的重点工作是品质提升。文化墙、上山步道、大型停车场等基础建设正在完善,为入驻的非遗项目提供优质环境和服务。村里还鼓励村民积极向传承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村民素质,还可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同时,该项目将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物业管理等工作,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采摘、出租院落等,助推村民脱贫增收。“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就算是在家门口开个小卖铺卖个水,也能有收入。”小窑头村委会主任贾志明说。据介绍,现如今,杏花岭区已经开始按照非遗项目特征和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对区域内乡村振兴进行整体规划。

在小窑头村对面的南山,2018年在山上栽种的山桃树、杏树等早已泛绿。“再过两年,树成材后就可实现春看花、夏赏绿、秋看红叶的美景了。游客多了,小窑头村的非遗文旅小镇也会被更多人知道。”贾志明对未来充满期待。(杨渊 郭志清)

(责编:郭冠华、丁涛)

上一篇: 前三季度南昌实现GDP4103.49亿

下一篇: 助力男性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澧县人民医院...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