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学者/张学智/带您从中医角度认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时间:2022-11-18 20:51: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WDD),由国际糖尿联盟(IDF)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创立,以应对人们对糖尿病带来的不断升级的健康威胁日益增长的担忧。据统计,全球已拥有5.5亿糖尿病患者,2022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教育改变明天”。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在中医隶属于“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范畴。古代中医很早就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预后、演变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认知。如《素问.奇病论篇》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可知,古代中医已明确糖尿病的发病与饮食肥甘厚腻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记载“其病变多发痈疽。”《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记载“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这些记载亦表明古代中医认识到消渴久治不愈,可进一步演变传化,出现各种兼证,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诊断的各种糖尿病并发症。

岐黄学者、首都名中医张学智教授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特点着手,提出“阳常有余”是糖尿病起病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应以“清内热并调脾胃”为主。消渴迁延不愈则易使机体出现“肾虚血瘀”的状态,导致变证百出,因此对于糖尿病中后期因遵循补肾活血的治则,根据糖尿病临床变证加减治疗。

【名医科普】糖尿病多因“阳常有余”而起病

“阳有余,阴不足”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朱丹溪在学术上将刘完素“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的理论与易水派“火与元气不两立,一盛并有一衰”的思想相融合,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论,认为在生理上津精血等生命的物质基础属阴,在生命活动中不断消耗,故阴常不足,气为阳,气有余便是火,由于津精血亏损而产生的虚火则导致阳常有余。在《丹溪心法治要》中朱丹溪亦提出“消渴之证乃三焦受邪也”,“渴,热中,在里也”,“盖或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病则舌赤裂,大渴引饮;火甚于中则为肠胃之消,病善饮者,自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火甚于下则为肾消,病则烦躁,小便淋浊如膏油之状”,总结了消渴病的不同阶段皆有虚火。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过食肥甘厚味,久坐少动等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相关。肥甘厚味令人中满而生膏脂,久坐少动导致膏脂积聚于体内,进而湿热内生,脾胃运化失司,耗血伤津(精),化为虚火影响糖脂代谢紊乱。综上可见糖尿病起病多因“阳余阴亏”,其病机特点为阴虚火旺,本虚标实。

【名医科普】治疗糖尿病重在“清内热并调脾胃”

糖尿病发病究其根在病从口入,因为饮食不节而致虚火内生,脾胃受损,精微运化逐渐出现异常,湿热始生,在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要建运脾气,清调内热,以减轻脾运负担,恢复正常的脾运功能。首先要做到科学的节制饮食,在饮食方面遵循低热量、低脂肪、低盐、低油四低原则,截断饮食肥甘厚味之源。同时根据个体差异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整生活作息,结合患者的年龄、机体状态、兴趣爱好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以固护脾胃,清调内热为原则,调整机体状态。如采用针刺、艾灸、推拿等方法,基于调理脾胃枢纽为主的原则取穴,进行经络穴位保健以调理脾胃气机;通过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模式锻炼,进行中医运动以促进气血调和,保证糖脂代谢正常;通过茶饮药膳调养等方式,适当选用具有健脾清热、利水渗湿作用的食物如砂仁、薏苡仁、茯苓、玉米须、麦冬、玉竹、葛根等进行饮食养生。如果在节制饮食和改变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能将血糖控制平稳,则可以在不使用药物的基础上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演变。如果通过生活作息饮食运动等的调养依然无法控制血糖,则提示脾胃运化功能受损较严重,应基于“清内热、调脾胃”的原则,采用药物进行规律治疗。

【名医科普】以补肾活血为治则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糖尿病久治不愈会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糖尿病易衍变并发症的特点,认为消渴病久,迁延不愈,阴虚燥热易致变证百出。如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瘀阻,不能上滋于耳目,可诱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阴损及阳,脾肾运输精微功能衰弱,水湿潴留,易生水肿,阴虚内热耗伤津液而而至肾虚血瘀,可诱导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累及的脏腑包括脾、肾、肺三脏,早期多累及脾,但到中期、后期则“穷必及肾”。前面我们说了糖尿病起病多因阳常有余,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消渴病久,因阴虚燥热消耗肾阴,阴损及阳,肾阴阳俱亏而致肾虚。并且阴虚火旺太甚,煎熬津液可化生血瘀,阳虚生内寒,寒凝血脉,亦可引起血瘀。由此可见,在糖尿病中后期其病位主要在肾,而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寓元阳,肾阴阳相济则化生无穷,机体强健,肾阴阳俱虚则致气血生化无源,血瘀则致全身或局部器官产生瘀毒,肾虚血瘀导致变证丛生,是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病机。如《证治要诀》中记载“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手足偏废(糖尿病神经病变)”。所以在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上应紧遵病机,治病求本,以补肾活血为治则治法,随症加减治疗。 ——(文:黎巍威 叶晖 审阅:张学智)

现任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北京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 老年病)及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传承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奠基人谢竹藩教授寒热证候本质研究方法和思想,创新寒热辨证在老年病等疾病中的应用,先后制定《老年郁证中医诊疗标准及临床路径》、《血脂异常中医诊疗标准》、《成人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中西医协作诊疗专家共识》,担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内科学》副主编、《探幽论菌话健康-解读胃癌元凶幽门螺杆菌》主编、《老年高血压诊治进展》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攻关项目等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科技奖励6项。

【学术专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对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疾患如失眠、便秘、皮肤病、月经不调、盗汗、亚健康等有独特的中医疗效。

【学会任职】: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兼综合医院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学术职务。

【出诊时间和地点】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每周二(上午)知名专家门诊;周三(上午)特需门诊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每周四(上午)特需门诊

上一篇: 青浦这个街道心理健康服务送到青少年的“心...

下一篇: 聚焦“三真”精准帮扶,助推大凉山全面推进...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