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肝有良方---浅谈中医辨证治疗肝硬化
时间:2022-03-17 13:00:4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引言】肝硬化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多种慢性肝脏疾病发展到晚期都会进入肝硬化阶段。黄疸、腹水、呕血、昏迷都是晚期肝硬化的特征表现,伴随着这些症状的产生,生命也即将走向终结。此外,肝硬化的危害还表现在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肝癌的发生率也会直线上升。权威机构统计2017年全球约132万人死于肝硬化,我国是乙肝大国,WHO统计每年超过40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的肝硬化,肝硬化患者肝癌的发生率为3%-6%/年,肝硬化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那么如何有效的防治肝硬化?中医治疗肝硬化有什么优势和特色呢?岐黄名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肝病专家季光教授,在“3·18全国爱肝日”来临之际,从中西医不同视角为您科学全面的讲述肝硬化形成与治疗。
【岐黄·科普·讲堂】什么是肝硬化?
肝硬化,简而言之就是肝脏变硬了,由原来正常柔软的状态变得坚硬并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现代医学通过组织解剖和病理研究发现硬化的肝脏中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取而代之的是无功能的再生结节和纤维隔,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一旦形成不只是质地变硬这么简单,更严重的后果是变硬的肝脏失去了原有功能,直接导致蛋白的合成减少出现腹水、胸水,胆红素代谢障碍出现黄疸,肝脏血流受阻血管压力增加进而导致血管的破裂出血。祖国医学认为肝硬化属中医的“胁痛”、“鼓胀”、“积聚”的范畴。所谓“胁痛”指的是双侧肋骨区域的疼痛,是一些肝病患者特征性表现之一,而“鼓胀”指的是腹胀大如鼓、腹壁静脉络暴露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积聚”则是腹内结块,伴有胀痛的病症,腹部确有肿块痛有定处称为“积”属血分,病情重,腹中无结块,痛无定处,为“聚”属于气分,病情轻,分别相当于肝硬化的晚期或早期。
【岐黄·科普·讲堂】肝硬化形成的病因
肝硬化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反复或持续作用下而形成的,其常见病因包括常见病因包括:①肝炎感染因素(如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血吸虫等);②长期大量饮酒;③非酒精性脂肪肝;④胆汁淤积;⑤自身免疫性肝;⑥药物毒物损伤;⑦循环障碍(如肝血管病变、心衰等);⑧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中医认为肝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疏泄”和“藏血”是肝的两大生理功能。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活动才能正常运转。“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藏血的功能,正常可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其次,肝“藏血”,亦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如肝不藏血,则不仅可出现肝血不足,而且还可导致出血。情志不舒、瘀血阻络、外感湿热、酒食不节、邪毒侵袭、日久肝肾不足,均可使“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进而导致肝硬化的形成。其主要病机为正虚邪实,肝、脾、肾三脏虚损,气滞、血瘀、痰结形成。
【岐黄·科普·讲堂】肝硬化的治疗
肝硬化的治疗总的原则是延缓肝硬化的进展、减少并发症、预防肝肿瘤发生。现代医学对肝硬化患者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代偿期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时无需特别治疗。失代偿患者应改善肝功能、纠正代谢紊乱,降低门脉压,防治并发症及对症治疗,必要时可行肝移植治疗。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尚无法实现肝硬化的逆转。
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长期的实践为肝硬化的逆转提供了可能的思路和手段。众所周知,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特色,有经验的中医师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个体,精准的辨证,针对性用药,随证的加减,往往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张肝硬化治疗良方及其辨证加减:
适用于早中期肝硬化
①柴胡疏肝散(方药组成为:陈皮6g、柴胡6g,川芎9g、香附9g、枳壳9g、芍药各9g,甘草6g),适用于肝气郁结患者,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肝区胀痛,走窜不定,情志不舒时痛加重,胸闷,叹气,饮食减少,腹胀,舌苔薄白。
辨证加减如下:如疼痛重者,可加郁金9g、川楝子9g、延胡索9g理气活血止痛;如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可加栀子6g、黄芩9g清热泻火;如肠鸣、腹泻可加白术12g、茯苓15g、泽泻9g健脾止泻;如有恶心呕吐,可加半夏9g、陈皮6g、藿香9g、生姜9g和胃降逆止呕。
②血府逐瘀汤(方药组成为:当归9g、生地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6g、赤芍6g、柴胡3g、甘草3g、桔梗4.5g、川芎4.5g、牛膝9g),适用于瘀血阻络患者,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肝区刺痛,痛处固定,夜间加重,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紫暗。
③龙胆泻肝汤(方药组成为:龙胆草6g、栀子6g、黄芩6g、柴胡6g、生地12g、车前子6g、泽泻6g、当归6g、生甘草3g),适用于湿热蕴结患者,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肝区、肩背胀痛,疼痛拒按,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
如有便秘,腹胀满可加大黄9g、芒硝9g泄热通便。如巩膜发黄,尿黄,口渴者,可加茵陈12g、黄柏9g、金钱草9g清热除湿退黄。如病久不愈,可加莪术9g、当归尾9g活血化瘀。
④一贯煎(方药组成为: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生地黄30g、杞子12g、川楝子5g),适用于湿热蕴结患者,这类患者具体表现为:肝区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心烦燥热,头晕目眩,舌红。
如眼干涩,视物模糊,可加草决明9g、女贞子9g养肝明目;头晕目眩严重,可加钩藤9g、天麻9g、菊花6g平肝潜阳;如心烦燥热口苦严重,可加栀子6g、丹参12g清热泻火。
适用于晚期肝硬化合并腹水
①实脾饮(方药组成为:大腹皮6g、茯苓5g、白术12g、炙甘草3g、木瓜6g、附子6g、黑姜6g、草豆蔻3g、木香3g、厚朴6g),适用于寒湿困脾患者,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腹部胀大饱满,胸腹胀闷,热敷稍缓解,身体沉重怕冷,面部浮或下肢浮肿,大便稀,小便少,舌苔白腻。
如水肿严重,可加桂枝9g、猪苓12g、泽泻9g温阳利水;如腹部胀痛严重,可加青皮6g、香附9g、延胡索9g、丹参9g理气止痛;如气短乏力,可加黄芪15g、党参9g健脾益气。
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方药组成为:苍术15g、厚朴12g、陈皮12g、甘草6g、桂枝15g、白术12g、茯苓15g、猪苓12g、泽泻20g、柴胡6g、川芎9g、香附9g、枳壳9g、芍药9g),适用于气滞湿阻患者,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腹部胀大柔软,肝区胀或痛,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尿量减少,舌白腻。
如口干口苦,可加丹皮9g、栀子6g清热祛湿;如肝区刺痛不移,可加延胡索9g、丹参12g、莪术6g活血化瘀止痛;如头晕失眠,舌质红,可加制首乌9g、枸杞子6g、女贞子6g滋肾养阴。
③调营饮(方药组成为:赤芍18g、川芎6g,当归12g、莪术15g,延胡索12g、槟榔12g、瞿麦12g、葶苈子12g、桑白皮12g、丹参20g、大黄10g),适用于肝脾血瘀患者,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腹大坚硬满,按之不陷,腹部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蜘蛛痣,肌肤粗糙,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
如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9g、侧柏叶9g化瘀止血;腹部积块明显可加莪术9g、水蛭6g化瘀消癥;瘀痰互结者,可加白芥子6g、半夏9g化痰逐瘀。
④济生肾气丸(方药组成为:熟地黄9g、山茱萸9g、牡丹皮9g、山药12g、茯苓15g、泽泻9g、肉桂9g、附子6g、牛膝9g、车前子9g),适用于脾肾阳虚患者,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腹大胀满傍晚加重,形如蛙腹,面黄无光,胸腹胀闷,食少腹泻,畏寒肢冷,尿少腿肿,舌淡胖有齿痕,苔厚腻。
如食少腹胀,食后加重,可加黄芪9g、山药15g、薏苡仁15g、白扁豆9g健脾益气;如畏寒神疲,面色青灰,脉弱无力,可加仙灵脾9g、巴戟天9g、仙茅9g温阳散寒;如腹筋暴露者,稍加赤芍9g、泽兰9g或三棱6g、莪术6g活血化瘀。
【岐黄·科普·讲堂】肝硬化的预防与调摄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要素,如何做到肝硬化的预防与调护呢?专家给您几点建议:首先,应祛除病因,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如接种乙肝疫苗,戒酒,远离毒品,洁身自好,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其次,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早截断疾病进展;第三,正规治疗合理用药,不可道听途说,迷信偏方、秘方,耽误病情,造成失治误治;最后,确诊患者应定期就诊,保持良好的依从性,不得自作主张随意停药换药。
肝硬化患者的日常调摄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精神愉悦舒畅,情绪稳定;②注意休息,劳逸结合;③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清淡而有营养的食物,忌酒,忌辛辣肥甘之晶,生冷不洁之品;④腹水较多者可取半卧位,控盐、控蛋白。
【季光教授“岐黄学者”工作室成员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创所所长、上海市炎癌转化病证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病证结合原理与方法、肝病与代谢临床方证研究,在慢性肝病证候分类和精准证候医学领域做出创造性贡献。是国家首批岐黄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人社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部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研发并转让国家新药临床批件3项,主持编写行业指南5项。入选中国消化病国际学术影响力50强和World`s Top 2% Scientists(Elsevier)。兼任《Glob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主编、《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副主编,《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编委。
【出诊时间】消化科特需门诊,周二(上午),龙华医院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PI,季光教授“岐黄学者”工作室成员,擅长肝硬化、肝癌、病毒性肝炎、肝衰竭、脂肪肝、自免肝、不明原因肝损等急慢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脾胃胆系疾病的中医治疗。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市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近50余篇,参与项目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肝病学专家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常务委员等。
【出诊时间】肝病科专家门诊,周四(上午),龙华医院总院肝科
上海市“杏林新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反流性食管炎,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等消化病及内镜下结直肠息肉诊治。
担任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大肠癌专家委员会委员,入选首届上海青年医师培养资助计划,2016年被授予“上海优秀青年医师”称号。
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次。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市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以及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项目各1项。
【出诊时间】消化科专家门诊,周四(下午);
消化科特需门诊:周三、周六(下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访问学者。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青年学者。
师从消化病专家、国家首届岐黄学者季光教授,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聚焦于消化系统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及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专委会常务委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上海市及上中医科研项目5项。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18、2021)、《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2019)、《Molecular Cancer》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授权专利2项。
季光岐黄学者工作室成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长办公室副主任,从事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上海市食疗研究会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6篇。
【出诊时间】脾胃病二科普通门诊,周三(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