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郑秀晶又胖着玩了,水桶腰、丸型臂,一年复胖2次身体能扛住吗?
时间:2019-11-23 09:26:2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最近韩国的青龙电影节仙女们有关注吗?李英爱状态好炸天,笑起来温柔鲨人。
还有一姐觉得超甜的所炫妹子,演技颜值都没得挑,未来可期。
但最让一姐意外的还是久不营业的郑秀晶,我们绝美欧尼竟然又双叒叕胖了。
“裹床单”裙是得罪了造型师吗?更显胖了好伐。
之前林允胖到换头,而欧尼竟然胖到只剩头没换(美貌还是持续在线的)。
不得不说现在的身材太接地气了,神仙颜值和路人身材怎么看都有点违和,侧面丸型臂更明显了。
胖到副乳都快溢出来了,真的不是黑粉偷偷P的图吗?
曾经靠马甲线出圈的宝藏身材,现在却只剩一张人间妄想的脸,一姐总结了下秀晶欧尼的身材变迁史,发现pljj的身材就像海绵!
去年5月份的时候被曝发胖。
7月份瘦回巅峰。
过年后又胖到大腿充气。
7、8月重提腰精身材。直到这次出镜被胖上热搜。前段时间还有人po出她在健身房撸铁的照片。
看来这次是欧尼自己决心要用科学的办法走出复胖死循环,期待她能早日回到马甲线巅峰吧。
不止秀晶欧尼,减肥却复胖同样是困扰着很多仙女的问题,少吃点+动一动就瘦10斤,稍微放松下立马弹回原型。
其实这是减肥中的一种溜溜球效应,体重反复差异较大,减肥不久又复胖,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那么就要小眼睛往下继续看了。
溜溜球效应
耶鲁大学Kelly D. Brownell博士用溜溜球的运动轨迹来形容一些减肥者在减肥时采取超低热量的节食方式,导致体重像过山车一样快速上升和下降。
而陷入溜溜球效应的人往往却很难自知,他们重复在减肥-复胖-再减肥-更胖的恶性循环里,直到无法自拔。
溜溜球罪恶盘点
原本目的是减肥,结果越减越肥,溜溜球效应到底是怎么肥四?
溜溜球效应对身体的影响
基础代谢降低+激素紊乱
一姐刚才说大多数人减肥会陷入溜溜球效应,是因为他们都采取超低热量的饮食方法,说白了就是节食,而节食掉的是啥?是我们比黄金还珍贵的肌肉啊。
1公斤肌肉能够消耗 110大卡的热量,而1公斤脂肪只能消耗掉 4~10大卡的热量,肌肉掉了基础代谢自然下降,最后只能是谁胖谁知道。
而激素这边的变化也很让人脑壳疼,体重的骤降让大脑以为我们正处于艰难的生存条件,勤俭持家的大脑赶紧控制饥饿激素+瘦素的分泌来维持身体正常运作。
饥饿激素水平较高=食欲上升,瘦素水平直线下降=食欲再上升,一旦饮食防线崩塌,纯脂肪10斤10斤的往上长。
过量运动的危害
运动肯定是好事这毋庸置疑,但是超出身体极限的过量运动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减肥说破天也无非是消耗 >摄入,于是大家在饮食上偷偷注水,运动也一定要追求消耗最大化,想想也觉得有问题吧!
之前经常有新闻报道健身新人到健身房直接挑战超长时间的动感单车,结果不到一周得上了横纹肌溶症,去医院检查时才发现肌酸激酶高达6万多,是正常值超标300多倍,肌肉早就和尿液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还有很多人过于在意训练后的酸痛感而忽略了身体的一些红色信号,过量运动不仅会导致横纹肌溶,还会抑制免疫系统,导致氧化压力导致的肌肉炎症+运动性贫血+身体脱水,每一件对于长久健身事业来说都是致命打击。
适量运动一直是核心问题,每周15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做力量运动时也不过分追求酸痛感,给肌肉拆后重建的修复时间,避免运动过量对身体造成的伤害非常重要。
体重变化幅度大的危害
变成忽胖忽瘦的海绵人,最先遭殃的是我们的腰椎,突然增加的体重有60%以上的压力都直接由腰椎承受,而在忽瘦阶段腰椎又要突然经历减压,还没调整好状态忽胖阶段又来了,腰椎也太惨了!
而除了忽胖体重带来的全身压力,多出来的体重也带来了很多慢性疾病。
根据JAMA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成年后体重的增加与以后生活中的多种慢性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研究发现来自90000例女性和25000例男性参与者数据。结果显示,成年早期(18-21岁)体重仅增加2.5kg-10kg也与参与者55岁时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肥胖相关癌症及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最后是体重记忆,体重记忆的周期在90天到180天,也就是瘦下来后没有长时间保持,我们的身体就会帮助恢复到之前的体重,好不容易减掉的肉又轻轻松松的囤回来了,想想都心酸。
溜溜球效应对心理的影响
过低热量摄入代表着过低的碳水摄入,而过低的碳水势必会造成我们身体中的血清素+胰岛素水平偏低。
就目前的科学观点来说,血清素和胰岛素的降低会在最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情绪,一旦这两种激素的水平降低,人体就会容易产生疲惫、抑郁情绪(尝试低碳水饮食的人一开始都有这种负面情绪)。
而溜溜球效应导致的体重变化幅度大很容易打击人,一开始还有信心,后期就很难自律,最后很容易重新回到大基数梯队。
一姐总是说健身心理和健身行为一样重要,心理可以约束行为,行为却很难控制心理,想要真正获得好身材,这两样都要重视起来。
如何摆脱溜溜球效应?
避免情绪性进食
人类主要靠情绪控制自己的进食行为,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饿了不是因为稳态饥饿,而是因为情绪化的享乐型饥饿。
或者说比起进食我们更喜欢的是咀嚼带来的心理安慰,避免情绪化进食需要正确区分正常饮食和情绪化饮食之间的关系。
比如一日三餐后总改不了晚上打开冰箱来点什么的习惯,看电视或遇到压力时也总喜欢用食物作为安慰,这些都属于情绪化进食。
想要改掉一开始肯定很难,不过坚持一周左右就会有明显效果,重点是关上了这个热量入口,我们就又能够多消耗一些热量了。
及时进行运动抵偿
我们在饮食管理中的随随便一次小放纵都可能成为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一姐的一个朋友就是励志开始健身,刚开始饮食超严格,结果一次路过超市忍不住买了巧克力棒,紧接着打开了暴食的大门。
第一次会有点负罪感,但是心理防线被冲破,再想把持住就是难上加难的一件事。
我们如果不小心吃了一根巧克力棒,可以用快走半小时或类似的其他运动来做代偿,做了一次饮食放纵后马上进行代偿,那么就会好上很多。
但是运动代偿行为必须在进食后的一周内进行,如果是当天就更好了,这样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放纵带来的后果。
善于总结失败经验,不轻易开始下一轮
很多人在一次减肥失败后没有足够的总结经验教训就赶紧投身到下一段当中,于是很容易周而复始。
总结运动经验是健身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总结好了上一篇才能做好上一篇,被你忽略的小细节往往会成为你最后减肥成功的大阻碍。
注意长期计划的可行性
之前一姐说过越严格的饮食计划就越难长久实施,而有些饮食法则是打着健康幌子的节食,告诉你减掉的都是脂肪,其实私底下已经把肌肉都偷偷运走了。
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时,无论是饮食还是运动,都要以保持现阶段减脂增肌效果+长期可行性放在第一位,不然最后的结果还是短暂的“体重狂欢”。
优化健身软环境
看一看角落里曾经和你一起许下雄心壮志的吃灰健身单品。进化成晾衣架的跑步机,被绑成粽子永不启用的瑜伽垫,还有窗台角落里被嫌弃占地的哑铃。
在生活中加入运动单品确实能创造更好的健身软环境,但是健身环境还有一个要素,就是氛围,氛围!
在一个优质健身房里你躺在教室玩手机都会有深深的自责感。如果不想去健身房那就推选身边朋友当你的健身搭档,互相监督互相督促,想不练都不好意思。
一姐有个杀手锏对女孩特别管用,那就是李佳琦附体式买买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