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用科学文化推动科学传播实践
时间:2019-11-21 10:31: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我们要立足于科学实践,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
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每天都在服务着我们的生活,从行车导航到手机支付再到网上就医,没有哪一件事情能够离开科学和技术的支撑,而如何让公众去知晓和了解这些让我们习惯成自然的科学与技术以及前沿科技发展成就则需要更好的科普工作。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与科学、科学传播有关的重要事件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2019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签署了《圆桌会议备忘录》,形成后续推进成立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的“北京行动路线图”;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发布了2019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温州)峰会和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成功举办;2019年中国科幻大会启动了科技与影视融合平台;这一系列重要活动和举措激发了全社会对科学的热情和关注,也为公众走近科学和理解科学提供了众多机遇和平台。
近年来,立足于中国实践的科学传播形式愈发多元化,渠道愈发丰富化,科学传播从业者也愈发多样化,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推动着科学文化的形成与塑造,进而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随着对科学传播实践的深入发展,全社会对科学传播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和强化,科学传播所应该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共识。100年前创刊的《科学》杂志就曾提出“科学之有造于物质”、“科学之有造于人生”、“科学之有造于智识”,以及科学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准。也有人认为科学传播的基本目标与增强公众的科学意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育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科学领域的民主对话、促进公众参与科学事务有关。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正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列出了150个新中国第一,我们可以说这些“第一”都跟科学与技术以及工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都是一个个立足于中国实践的值得歌颂的中国科学故事,也是传播和普及科学的生动案例,更是弘扬科学精神和推动科学文化形成的重要事件。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科学传播不仅是为了提高公众的素养,更希望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为公众所理解,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公众的心灵之中”。 这就需要把科学精神中的求真务实精神,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内化为科学文化。同时让科学融入大众文化,成为公众文化日常消费中的重要做成部分,从而让科学摆脱“独自打保龄球”的状态,并且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环境,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科学家与媒体关系,新媒体科普等。已出版的主要译著包括《实验室法则》《科学家传播能力指南》《美国电视中的科学》《聚光灯下的明星科学家》《有效的科学传播:研究议程》等。在各类媒体发表科普评论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