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西文化历史资源大放异彩
时间:2019-11-20 15:35:2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3月,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荣获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6月,全省有271个村落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山西珍贵文物档案》(1—6卷)出版发行;7月,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式开馆、山西博物院智慧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10月,山西有79处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使我省国保单位数量稳居全国第一,达到531处……今年,山西历史文化与文物资源交织,产生越来越奇妙的化学反应。历史文化滋养着山西,山西也在挖掘、升级内涵,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潮中,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提供更前沿、多样的体验,让大众乐享山西历史文化与文物的资源优势。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中,山西以博物馆建设破题。据省文物局介绍,截至2018年12月底,在省文物部门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共有150座,其中文物系统博物馆97座、行业博物馆15座、非国有博物馆38座。全省现有一级博物馆3座,即山西博物院、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中国煤炭博物馆;二级博物馆13座,即大同市博物馆、晋城博物馆、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红军东征纪念馆、榆社县化石博物馆、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河边民俗博物馆、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运城博物馆、长治博物馆;三级博物馆11座,即运城市盐湖区博物馆、马邑博物馆、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平遥县双林寺彩塑艺术馆、平遥县票号博物馆、平遥县博物馆、万荣县博物馆、武乡县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纪念馆。在过去综合馆、历史馆、纪念馆等主要形态的博物馆基础上,增加了民俗、艺术、地质、专题及生态类博物馆,博物馆品类体系趋于完善。同时,以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为龙头,以省市级博物馆为骨干,以县级地方特色博物馆为支撑,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山西博物馆文化场馆格局已先后形成,为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平台,为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今年国庆期间,山西博物院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展、山西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展、安地斯文明特展和董其昌书画作品展,吸引了城乡居民和游客踊跃参观。据统计,从国庆假期展览开放截至10月5日,山西博物院接待参观者日均在1.25万人次以上。
文物陈展提升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品牌效应已经形成。省文物局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品牌,隆起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完善大运黄金旅游廊道,构建全省域旅游发展‘331’新格局,引领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步”总要求时,以“开放”和“共享”为抓手,整合全省馆藏文物资源和社会文物资源,以优秀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以贴近生活的日常物品为展品,以观众互动参与为主要展览手段,从展品征藏、社教活动、志愿者项目等方面体现社会参与,整合专家学者、社会藏家、博物馆、企业等各方力量,实施省局立项、省市级馆牵头、策展团队协作、多地联展模式,为观众提供集展览、公益教育讲座、社教活动、文化创意产品为一体的公共文化产品,在全省有条件的博物馆进行巡展。近年来,现已策展完成并进入巡展的项目有“无锁不谈”两岸合作交流展项目、“十二五”期间山西考古成果展、热血山河——山西军民抗战史项目、问酒——山西酒文化巡展、帽美如花——山西晋式童帽专题巡展、飞龙在天——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合作展等巡展项目,在运城、大同、晋城等省内博物馆陆续展出,并在福建、北京等地巡展,展览同期开发文化创意产品500余件,举办教育活动60余场次,惠及观众300余万人次。
山西至今仍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标本,从唐至清,时代延续,堪称“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特别是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项目完工、开放、利用后,长治、晋城、运城、临汾4个市34个县(市、区)的元代及元代以前木构建筑的105处国保单位,有的辟为民俗文化展馆,有的已开放成为当地文化旅游景点,有的恢复了历史文化庙会等,这10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序利用,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带动了民生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记者 孟苗)
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