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东北鼠疫大爆发——恐慌源自于何处?

时间:2019-11-18 15:15: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清末东北鼠疫大爆发——恐慌源自于何处?

近日,北京朝阳区确认接诊鼠疫患者的消息被公之于众,消息一经传出,引起网民们热议纷纷。

这种曾被称为“黑死病”的疾病,曾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型肆虐,使得人口大量锐减。在我国,鼠疫甚至被列为甲类传染病。这种传染疾病何以引起人们的恐慌?回望中国过去的历史,清末年间的鼠疫或许可以将我们拉回对传染病的历史记忆。

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我国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鼠疫,并且迅速扩散,先后波及了69个县市,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阻,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放眼望去,疫区哀鸿遍野,景象惨不忍睹。

宣统二年10月17日,在中俄边境城镇满洲里,一名劳工食用了染上鼠疫的旱獭而被传染上鼠疫。半个月后,疫情蔓延至吉林各地,很快东北三省被疫情包围,并继续扩散。疫情仅发生1个多月,吉林、黑龙江两省就有近2万人死亡。

这种造成疫病的旱獭为什么会成为人们的食物?事实上,上个世纪初,因为欧洲旱獭皮毛市场的兴起,中国东北成为了主要出口地之一,这些捕杀旱獭的人竭泽而渔,对鼠疫一无所知,因此捕食旱獭的人,和捕食旱獭后以旱獭为食的人,在当时大量病倒。

旱獭

鼠疫的大爆发,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恐慌,每天都有数千人涌向铁路、公路和码头,致使疫情蔓延至山东各地。疫情发生后,清政府起用了医学博士伍连德为防疫处总医官,领导防疫工作。他依据世界上最新的防疫理论,采取积极具体的措施,在4个月的时间内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大流行。

这位伍连德医生,阻断交通,加强铁路检疫,修设防疫所隔离病人,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火化尸体,这些得力的防疫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伍连德

再加上当旱獭数量因捕猎锐减后,过低的种群密度也切断了传染的链条,一度平息了疫情。到宣统三年(1911年)春暖花开之时,东北地区的疫情已基本消除。

这次鼠疫的防治,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最具科学性的疫病防治活动,初步确立了中国的防疫制度,防疫事业也逐步兴起。同时催生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全国性防疫法规即宣统三年出台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的诞生。

鼠疫病菌的潜伏期很长,有时候能在一个历史上爆发过的地区潜伏几十年,抗击鼠疫,从来不是个体或单个机构能完成的事情。这便是历史给我们带来的鼠疫的回忆

上一篇: KOHRO源自意大利的奢华布艺品牌

下一篇: 《绿豆传》第27、28集预告绿豆东珠难舍...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