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金融壹账通IPO的格局、风险和天花板
时间:2019-11-16 15:23: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中国的金融巨头们的战略可以总结为三个"尽量":一方面尽量多的拿金融牌照,在金融牌照下尽量扩大业务;另一方面帮助尽量多的金融机构扩大业务。
美国东部时间2019年11月13日,中国平安旗下向金融机构的商业科技云服务平台壹账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即:金融壹账通赴美IPO。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5年末的企业,在2018年初完成A轮融资时,估值便达到80亿美元,用两年多的时间,创造了一个"拼多多"式的奇迹,可以预见的是:在其上市后,市值必将远高于80亿美元,但本文讨论的核心依然是80亿美元的估值。
1、 一家投资未来的企业
(本部分聚焦金融壹账通营收、利润两项核心财务数据)
与其80亿美元估值相比,金融壹账通当前的收入并不算高。
招股书显示:金融壹账通营收自2017年的5.8亿人民币增至2018年的14.1亿人民币,增幅达143%。到2019年9月30日,营收为15.5亿人民币(2.1亿美元),而2018年同期约为9亿元,增幅约为72%。
从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来看,金融壹账通2019年并没有保持住2018年的增长势头。对于当前营收情况,招股书也披露出了原因:金融壹账通的发展将遵循四个阶段:1)平台孵化期;2)平台获客期;3)高速增长期;4)利润增长期。而公司现在正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准备迈入第三阶段。
也就是说,金融壹账通还没有到摘果子的时候,其业务在未来拥有巨大想象力。
同时,若以72%的增幅预估金融壹账通全年的营收大约为24.2亿元(仅为预估),而这个数据不足宜人贷2018年全年营收的一半,与其2019年单季营收接近,而宜人贷当前市值约为5.79亿美元。
如果金融壹账通是一家金融公司,近几年其营收数据明显无法支撑与其80亿美元估值。换句话说,其估值说明:金融壹账通在资本市场实现了众多金融科技公司梦寐以求的结果——去金融的全科技属性。
当然,这个全科技属性的代价也很明显,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前三季度的净亏损分别为6.07亿元、11.903亿元、10.49亿元。同时其研发成本高企,在今年前三季度为6.41亿元,超过2018年全年,占总支出比例的57.29%。
总结来说,金融壹账通是一家有格局的企业,过去几年它不遗余力地以科技研发的方式投资未来,而其母公司平安集团及各路资本也乐于为它规划的未来买单。但是,未来最大的一个属性即为不确定,投资未来可能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也可能遭遇不可控的风险。
2、收入的不确定性
支撑金融壹账通庞大估值的基础是市场。
据招股书: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共有6.2万家金融机构,总资产达46.9万亿美元,2018年创造了2万亿美元的收入。截至2019年9月30日,金融壹账通拥有3700多个客户,包括中国所有主要银行,99%的城市商业银行和46%的保险公司,共同吸引了数亿最终用户。
这2万亿美元的市场很大,但不是金融壹账通所处的市场,它在中国的天花板比2万亿美元小得多。奥纬咨询估计,中国金融机构的技术支出市场为1522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3年将以21.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4008亿元。
1522亿元的市场依旧广阔且前景良好,但需注意的是:
1、金融行业的市场占比本身就遵循二八法则:仅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两家银行的总和就超过万亿元,而占据80%市场份额的那20%金融机构也在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其中很多也在做着对外输出的生意。也就说金融壹账通3700多个客户中,"富得流油"的愿不愿意花钱不一定,"小康家庭"即使愿意花钱,有多少付费能力也不一定。
2、合作的深度,决定着被服务方付费的程度。
据招股书: 在2018年1月下旬之前,为了测试我们(金融壹账通)的信用模型,我们通过同意购买满足某些风险管理标准的借款人的不良贷款,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信用增强服务,以促进他们的贷款交易。2018年1月,我们停止为客户的任何新贷款交易提供信用增强服务。
在去刚兑大潮来临前,金融壹账通摆脱了金融属性,是一个明智的举动,也是金融科技公司大势所趋,借此它也实现了从金融到科技的华丽转身,但当下无法确定的是与金融机构纯科技的合作程度,可以从金融机构身上赚取多少银两?
未来营收的不确定性,是这家估值80亿美元的金融科技独角兽最大的风险,金融壹账通在"高速增长期"是坦途还是坎坷,难以预料。这点从平安集团与金融壹账通的之间的关系也可窥得一二。
2017年、2018年和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9个月,金融壹账通从平安集团获得的收入分别为2.357亿元,5.276亿元和6.773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40.5%、37.3%和43.6%。
此外,平安集团也是金融壹账通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设施、技术支持和维护供应商。在2017年、2018年和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9个月中,金融壹账通分别从平安集团购买了3.581亿元、6.758亿元和3.915亿元的产品和服务,分别占同期总收益成本和营业费用的23.9%、27.6%和15%。
平安银行和金融壹账通之间颇有些却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感觉,但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壹账通与平安集团根据是《战略合作协议》进行合作,有效期至首次公开募股完成后的十年,但前提是平安集团继续持有或实益拥有至少30%的股份。
即使金融壹账通出自平安银行,它们之间的深度合作也需要"30%的股份"为前提,那来自外部的金融机构客户呢?当前,金融壹账通还无法证明这一点。
3、C端,真正的天花板
读懂新金融曾在2018年写过一篇文章《如果做不好支付,京东金融再怎么改名都是前途"有量"》,提及:"支付是蚂蚁金服万亿帝国的基石,基石稳固,才有余额宝、花呗借呗、芝麻信用等明星产品的发展,才有帝国的繁荣。腾讯金融的逻辑亦是如此。"
这句话的逻辑,你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但本部分内容,将基于这句话展开。
正如文首处所说,中国的金融巨头们的战略可以总结为三个"尽量":一方面尽量多的拿金融牌照,在金融牌照下尽量扩大业务;另一方面帮助尽量多的金融机构扩大业务。
平安集团也在做这三个尽量,只不过它把第三个"尽量"分离出来了,就是金融壹账通。
分离而出的金融壹账通有平安集团的资源哺育,发展自然迅速,却不具备另外两个"尽量"。
虽然招股书提及:金融壹账通与他的客户们共同吸引了数亿最终用户。通过我们的平台,在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9个月中,我们每天协助进行了135,000多次反欺诈检查,420万信用风险评估以及大约13,000项汽车保险索赔的处理。
但是,这些用户是金融机构的用户,金融壹账通自身有能够让C端用户高频使用的App或是某种服务吗?当BATJ裹挟着科技与用户去碰撞金融壹账通的科技,将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毕竟,相比于金融科技的市场相比金融市场才是真正的广阔无垠。
不过,在金融壹账通的规划中,中国不是唯一的市场,对于其海外市场的发展,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