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思

时间:2019-11-14 09:41:4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剑思

《剑思》

回溯中国历史,剑在不同的朝代担负着不同的使命,以独具魅力的表演形式、技击功能与文化价值,贯穿着历史的天空,并历经了三次高峰期——春秋战国,两汉魏晋与唐宋。从剑器、剑术、剑文化过渡到青铜剑、铁剑、刚剑,剑从最初的“兵器”延伸至“礼器”,最终拓展至政治、文化、艺术领域,涵盖了诗、书、画、舞……迈进新时代,剑文化已经退出了金戈铁马的战场,但并未走出历史的舞台。我个人浅见:从现代社会看剑术与剑文化的价值——现在吸引大众的不是剑术,而是剑文化;吸引青少年的不是剑文化,而是剑术。我粗略归纳了剑在当今社会的六大价值——健身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技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由于笔者对剑文化的理解尚浅,文中观点故简而言之,不当处,敬请方家斧正——

刺客曹沫——《史记·刺客列传》

1.健身价值:武术运动里的剑术演练,在注重攻防意识的同时,更强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调心、调息、调身,通过长期练习,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

2.观赏价值:凡爱剑之人,不一定练剑,而是把剑文化中厚重的文化之根移于厅堂——以剑修身、立德、警人、处世……有客至此,时光清茶,雅趣抒怀;方家对饮,金戈铁马,不出其右;一人独坐,以剑砺心,海阔天空……此外,剑术富有鲜明的运动特点——轻快敏捷、身活腕灵、刚柔兼备、气韵洒脱。剑舞动起来有造型美、技术美、身法美,一招一式,具有协调性、连贯性、以及优美的节奏性。

“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公孙大娘

3.教育价值:剑文化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哲理思辨。举例:大家都知道《庄子·说剑》篇里赵文王喜欢剑,整天与剑士为伍而不料理朝政,庄子前往游说。庄子说剑有三种,即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委婉地指出赵文王的所为实际上是庶民之剑,而希望他能成为天子之剑。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庄子“以剑说理”,提醒赵文王不要玩物丧志。文王喜欢剑,就好比我们现代人喜欢玩手机——手机是把“双刃剑”。擅用则益,反用则玩物丧志。

4.技击价值:剑者得真传,练真艺;在“术”实战中融会贯通,在“理”上触类旁通,在“体悟”中开创剑学新理,能战、善传、明理,乃剑道大成者!

5.经济价值:古人、今人爱剑、练剑、藏剑者比比皆是。有买有卖。剑,早已发展成了一种经济产业。

6.文化价值:历史中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江湖侠客、市井平民,都与“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通过剑抒发情感与智慧——而且是先进的智慧。

下面我说一下剑文化与武理武德,剑文化与文化艺术,剑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孔之见,尚祈武友指教。

铸剑大师欧冶子雕像

剑文化与武理武德

剑,可泛称武术,属众器表率,为“百兵之君”,在十八般兵器里就像一个“贵族”。现实中,经常看到一些习武的孩子把剑(包括其它兵器)乱丢乱放,这种行为,一是暴露出对兵器构造的无知,二是体现出对兵器演变历史过程的蒙昧,三是缺乏对武术文化最基本的理解。

比如,兵器放在了地上,请捡起或绕过,勿从兵器上直接跨越。习武之人,兵器犹如文人的笔,士兵的枪。拥有得心应手的兵器,应该珍惜它、爱护它。另外,武术课前、课后;赛前、赛后;持剑、接剑、递剑的基本礼仪要懂、要做,剑抒人意,尊器爱器。

古语讲: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缺德者,不可予之学;丧礼者,不可教之武。习武练剑,初学规矩,再调身形,最终修心。

剑文化与文化艺术

剑与舞蹈相融,出现了最具代表性“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公孙大娘;剑与戏曲相合,让我们欣赏到京剧《霸王别姬》里的虞姬手持长剑,翩然起舞的身姿;剑与书法融合,剑法的动静、虚实、刚柔与书法用笔的轻重、快慢、收放同为一理。以剑法来悟书法,易得其入处。世传“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书法大进。可见:书剑同源。艺高万宗归一!

不仅书法,诗词更是如此。古往今来留下诸多“纸上耀剑芒,诗中起狼烟”的名作——比如贾岛的《剑客/ 述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首诗读起来有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从剑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古今文人墨客以剑抒怀的作品各具匠心,“剑”意悠长——李白称得上侠士风流剑,“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陆游当为爱国忧民剑,“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辛弃疾则是沙场英雄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们均是通过剑这一介质,抒发个人情怀,传递志向。我个人尤爱辛弃疾的作品,那冠绝古今的词风读起来至今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看辛词,多数作品都蕴含着以笔做剑的气势。仔细看他的集子,我们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词人的侠义之胆、悲悯之怀和为民请命之心,词中有剑气,剑气中有词,这也是辛词一大“特色”。他把自己戎马生涯的悲壮注入了刀剑之中,再以刀剑的光芒诠释出自己的人生理想。词人借助刀剑,联系起现实与理想,展现出的军人的激昂,进而形成了轩稼词雄豪壮大的美学境界,可谓“笔作剑锋长”。

“词坛飞将”辛弃疾

剑文化与民族精神

剑,一柄,两刃,亦刚亦柔,杀中见仁:能直取、能偏锋、能杀戮、能修身……外形与人相仿,剑脊如背,好比做人要挺直了腰板。入鞘朴实无华,出鞘则锋芒毕露。不过,该藏锋时就不要光芒毕现;该亮剑时,也绝不含糊。必要时,要学会韬光养晦,才能一鸣惊人。这其中所蕴涵的“藏”与“显”,就包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它更多的是中国人修养的一种集中体现。剑,充分彰显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要义——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国精神!

剑,“藏”与“显”是一事,“有”与“无”又是一回事。钱学森先生曾说:“手里没剑,和手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当然这里的剑指的是科技、是国防力量。国家如此,做人亦如此。不战而屈人之兵,前提你要强大;要敢于亮剑,有能力亮剑,这是中国力量!

中国剑,代表着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力量。从剑文化与文学、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否这样理解:老子的剑——上善若水、自然而然;孔子的剑——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孟子的剑——浩然正气,大智大勇;庄子的剑——淡然旷达,追求自由;墨子的剑——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孙子的剑——知己知彼,兵者诡道;岳飞的剑——事母至孝,精忠报国;文天祥的剑——至大至刚,舍生取义……从这个视角,可以体现出我们东方人血液里流淌着剑的精神与力量!剑在中国历史的滚滚长河里,早已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民族其它文化相互交融,孕育着辉煌绚烂的文化因子。

亮剑精神

人就是剑,剑就是人

中国人,总是会把剑视为“知己”。古人佩剑,一生形影不离;今人不再佩剑,但剑早已镌刻在我们的灵魂最深处——人就是剑,剑就是人;人剑合一,剑胆琴心,使我们在行万里路的征程中正心、正念、正行——不要怕世态炎凉会磨损你的剑,更不要担心旅途艰辛会折断你的剑,历史上无数个英雄人物告诉我们:历尽百转千回,走遍千山万水,失去的只会是斑斑锈迹,得到的永远是锐利青锋!

本文作者:韩峰(武术推广者、媒体人)

上一篇: 山东智能制造"加速跑"...

下一篇: 原创接受改造!魔球化的威金斯终要兑现顶级...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