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的传统,执守的匠心,口传心授的香港非遗文化
时间:2019-11-12 22:03: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门口三只舞狮鲜艳夺目,引游客围观,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口传心授: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览通过展板、影片和多媒体装置介绍了20个生活民俗、表演艺术及其相关技艺、民间节庆等方面的非遗项目,现场还设有多个模拟场景,如港式奶茶茶餐厅、港式长衫师父工作室等,让大家走入香港的民俗文化。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门口摆放的舞狮
香港的非遗项目中,与节庆活动有关的都相当有地方代表性。而其中,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项目里,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非常能吸人眼球。
这项活动已经在香港传承了200年。客家人视麒麟为瑞兽,可以化解煞气,带来好运,所以在庆祝农历新年、婚嫁、祝寿、祠堂开光、乔迁新居等喜庆场合都会舞麒麟。自舞麒麟随客家群体移入香港后,与本地传统音乐和武术结合,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
展览现场可以看到由西贡坑口区传统客家麒麟协会带来的客家麒麟,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墙上的电子屏播放着西贡村民舞麒麟的动态画面,一支麒麟队十数人,轮流舞麒麟头尾、打锣鼓,好一番热闹。
舞麒麟
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叶德平曾在媒体采访中解释了客家麒麟能传承至今的奥秘。因为客家人对麒麟有近乎精神信仰的崇拜,喜庆的场合都会乌冬麒麟庆祝吉祥之意,加上客家族的族群观念强,大家齐心,舞麒麟就世代相传。而且随着城市发展,舞麒麟如今也不局限在村落,在香港社区的节日场合,还有如客家功夫文化研究会的机构,都在推广发扬这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无疑是香港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传统民俗的鲜活生命力。
同样植根于香港,彰显显香港手艺功夫的还有古琴技艺。古琴制作雅称“斫琴”,即把木削劈成琴器,当中需经过“寻、斫、挖、镶、合、灰、磨、漆、弦”九个步骤。
香港的斫琴技艺奠基于浙派琴家徐文境,1950年代他讲斫琴技艺传给“蔡福记”的蔡昌寿,斫琴由此在香港生根发芽。自1990年代开始,蔡昌寿开办斫琴研究班,将技艺公开传授香港琴人,2014年,这项手艺被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名录。
古琴表演艺术家苏思棣演奏视频解图
展板上详细地展现了蔡昌寿师傅斫琴的高清步骤图,视频里还有香港德愔琴社社长、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古琴导师苏思棣演奏片段。
蔡昌寿师傅斫琴
蔡昌寿师傅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逾八旬仍然坚持亲自将毕生所学“口传心授”,他从一块木材到手,从原木的开料、刨琴面、挖共鸣箱、以至打磨、上漆、张弦等,从头到尾都会一一示范给学生,是香港非遗的德艺双馨名家,体现着香港艺术工匠的优雅风范。
从次展览也有精彩的观众互动时刻。港式奶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谢忠德师傅和香港中式长衫制作传承人封有才师傅现场展示真功夫,令人大饱眼福。
谢忠德师傅和封有才师傅现场展示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图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4日,每逢周二、三、四还有夜场开放,从精美的展览和制作精良的《香港非遗文化》导览手册,感受香港守护的文化瑰宝和它们悠久的魅力。
《香港非遗文化》导览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