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x冯敏飞:中国历史上的朝贡体制和“贸易战”
时间:2019-11-09 12:18:5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撰文丨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中国历史上,“四方来贺”成为盛世的重要标志之一,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对于朝贡者,实行“厚往薄来”的原则。通俗地说,只要承认中国的中心地位,就有朝贡资格。“外藩”都争着向中国朝贡,唯恐没有资格,恨不能每月来一趟。但帝王只不过是图个风光,只要隔三岔五带点土特产就行了,有来必记上史册,向世人、后人炫耀。作家冯敏飞在他的新作《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千古之叹:史上的贸易战”一节中,提到了历史上中国贸易体系中的奇特景象——“像吸食鸦片上瘾一样欲罢不能”的“朝贡”。
上月末,冯敏飞与历史学家马勇一同做客更读书社
(东城隆福店)
,针对“历史上的贸易战”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贸易是古往今来不同国家间、民族间文明交流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历史证明,“贸易战”事关国运和大众的生活。冯敏飞与马勇分别就中国历史上贸易战的焦点:长城内外的贸易战、明朝海禁与大倭寇、清朝闭关锁国与鸦片战争做了生动晓畅的史实爬梳,并对贸易战的内在原因和结构及其风险做了新颖而深刻的逻辑分析。
十月末,冯敏飞(右)与马勇(中)做客更读书社(东城隆福店),以“历史上的贸易战”为题进行分享。
冯敏飞说,“贸易战”这一概念一般包括两种意思:一是用来比喻各国贸易往来中出现的严重摩擦,二是因贸易问题引起的动刀动枪的真实战争。前者很容易恶化为后者,历史上很多战争都是由贸易引起的。
冯敏飞:只有提倡“读史明势”,才可能真正“明智”
人们常说“读史当明智”,但如何明“智”,如何从历史上吸取经验和教训?如何去看待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在新近出版的《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一书中,冯敏飞聚焦中国14个长寿王朝,对其建国立朝70年前后这一历史节点作切片式分析,别开生面图解王朝兴盛衰亡之历史轨迹,对如何走出"历史周期率"进行了独到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对历史的某些误区,给出了非常通俗易懂的解释和研究。
冯敏飞注意到,近年来有一股“读史热”,但有些历史读物过于追求“古为今用”,往往变成“权谋术”;有些则仅仅用非常通俗的方式复述历史事件,把历史兑得像白开水。但在冯敏飞看来,不能简单地提倡“读史明智”,而应当提倡“读史明势”,即千古历史怎么走来,又将很可能怎么走去,只有“明势”,才可能真正“明智”。
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历史的天花板,抑或喇叭口》中,马勇说:“中国自来有文史不分的传统,冯敏飞先生《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这部书在遵循基本历史事实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文学创作的优势,叙事晓畅,充满情感,给人以阅读的愉悦。‘通鉴’是为了‘资治’,这是中国学人久远的传统。冯敏飞先生也没有背弃这个传统,他在这部书中除了讲述一个又一个新颖的故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他对历史的思考。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都有传之久远的期待,一世二世以至于万世,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王朝最后倒在‘天花板’下?他们为什么没有将‘天花板’变为‘喇叭口’,为王朝打开另一个上升空间,而是一个接一个倒下,成为‘天花板理论’的证据呢?此外,国家上升到‘喇叭口’之外又如何保持强韧的发展势头,走出兴盛衰亡的‘历史周期率’呢?”这些问题正是马勇在阅读之后无法释怀的深层次原因。
《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冯敏飞著,华夏出版社2019年9月版。
在活动现场,马勇认为,冯敏飞具有很强烈的经世思想,而这在他的几部著作中都有体现。马勇说,中国历史能够记录下来的只有三千多年时间,这意味着,我们现在还处在中国历史的早期。为什么历史上许多王朝昙花一现?马勇说:“近代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短命王朝,是太平天国。它前前后后从开始起义到最后结束也不过14年的时间,我说这是未完成的革命。实际上它的目标是要完成改朝换代,通过这么一个奋斗过程重建王朝秩序,但它没有办法重建一个正常的王朝、正常的国家就很快结束了。从这个角度去研究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迭、兴盛、衰亡,可能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马勇指出,这正是中国史学的传统,“资治通鉴”,为仁人志士去寻找一些良方和经验。
历史上有很多战争都是由于贸易引起的
这场活动的主题被定为“历史上的贸易战”,贸易战是现在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可能会影响到每个人生活的大事。历史上,从汉朝到清朝都不乏贸易战,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过于注意正史,忽略了从其他角度看待历史。那么,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哪些贸易战?不同时期的贸易战有什么样不同的形态,又给当今带来了什么样的启迪和经验?
冯敏飞说,写历史除了独特的观察视角,更为重要的是思考。在他看来,“读史明智”不大可取,因为过于功利和实用主义,因此他强调“读史明势”,也就是要明天时地利人和之变。冯敏飞说,过于强调历史上的智慧,对于今天的我们并没有多少作用,“比如说曾国藩的家书,他五个女儿中四个女儿的命运都不好,读这样的家书有什么用?”
冯敏飞指出,贸易战最典型的是清朝,“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实际上就是一场非常典型的贸易战,是一场我们失败的贸易战。但是我觉得贸易战放在明朝的话,时间跨度往前往后延伸了很多,这样有利于我们观察中华文化对‘贸易战’这一概念认识的来龙去脉。”
第一次鸦片战争。
“贸易战为什么在明朝是这么重要的呢?”冯敏飞说,今天通常所讲的中美贸易战,是纯粹的经济纠纷,也可以称为“贸易摩擦”,而他在书中所提到的“贸易战”,讲的是由于贸易引起的实战。“历史上有很多战争都是由于贸易引起的。”冯敏飞说,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战争都爆发于中原王朝跟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其中有一部分战争是由于贸易争端引起的。冯敏飞将中国历史上的“贸易战”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不能贸易只能抢”;第二种是“不想贸易只想贡”,第三种是“不敢贸易只敢礼”。
冯敏飞说,自汉朝以后,长城以外的贸易战一直延续下来,到了明朝更加突出。明朝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朝贡贸易,而这种情况在清朝尤为严重,因为与周边国家的游牧民族相比,西方列强更难对付,因此由于贸易引发的冲突也更加激烈。马勇对此有着多年研究,他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机制的另一面就是重商主义机制,“抑制它说明重视它,商业本身有力量才需要抑制,给点机会商业就壮大起来。”那么,贸易失衡发生在什么时候呢?马勇说是明朝初年。为什么中国的商业会从宋元时期的自由贸易状态走到明朝初年的畸形贸易形态呢?正是因为中国的管制贸易。马勇注意到,在明清两朝几百年的时间内,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中国,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为什么我们会‘不想贸易只想贡’?这当中就跟中国文化有关。”冯敏飞说,这里边有一个心理情结。“朝贡贸易到了清朝,就更加地明显了。我有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清朝怎么会阻止贸易呢?清朝是更会做生意的人。”在这里,冯敏飞提到了一个数据,明末有全世界1/3的白银流入中国,共计3.53亿两白银
(目前重估约为5亿两)
,而在这些白银当中,又有25%流入了努尔哈赤统辖的建州女真。从这个角度说,冯敏飞认同《剑桥中国史》中的提法:清朝是貂皮创造出来的帝国。
可是这样一个帝国,为什么会变成闭关锁国,拒绝英国人跟我们的正常往来?冯敏飞说,这也和朝贡贸易思想有关。正如他在书中所言,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乾隆、嘉庆、道光们却依然幻想用“朝贡体系”的古老方式去解决,冲突怎么可能不日趋激烈?与此同时,马勇认为,中英之间在1793年一次很好的机会没能达成妥协,没能达成互相贸易的往来,非常可惜。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余雅琴
校对丨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