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云服务市场群雄并起,华为实现弯道超车挺进前五
时间:2019-11-08 13:26:1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文/杨剑勇
自2006年,亚马逊推出AWS云服务后,至此开创了云计算时代,AWS也是亚马逊利润核心来源,2019财年前三季度,亚马逊利润为83.3亿美元,而AWS利润为65.8亿美元,占比高达79%。对于微软来说,受益于云服务高速增长获得重生,市值也屡创新高,截至11月7日微软市值1.1万亿美元(约7.7万亿人民币)。
云服务群雄逐鹿
随着云在未来几年变得越来越主流,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指出,云作为基础设施无处不在,并在AI技术助推下,将会进一步激活云服务市场。与此同时,云服务市场也是群雄逐鹿的竞争局面,聚集了亚马逊、微软、谷歌、BAT、华为与京东等重量级玩家。
需要指出的是,就全球而言,形成亚马逊和微软双雄争霸竞争态势,尤其微软Azure云服务份额高速增长,不断蚕食着亚马逊份额,致AWS增长呈现放缓态势,包括近日还抢夺了一份百亿美元的云服务合同,作为亚马逊云服务最强劲竞争者,两大巨头在云市场差距还将会进一步缩小。
就中国市场而言,作为全球第二大公有云服务市场,阿里则一家独大,占据近半市场份额。当然,腾讯、华为、百度等玩家的涌入,让国内公有云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竞争格局。
IDC最新数据显示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9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为54.2亿美元(人民币378亿元)。从IaaS+PaaS市场来看,前五大厂商分别是阿里、腾讯、AWS、中国电信和华为,他们在国内公有云市场保持领先优势,占据74%的市场份额。
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整体来看,中国公有云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无论是IaaS市场,还是IaaS+PaaS市场,排名前10的厂商目前已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呈现出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场面。
国内第一,阿里云营收再创新高
中国公有云市场,阿里云领先其他竞争者,市场份额超四成,并占主导地位。2019财年营收规模再创新高至247亿元,四年增长20倍。按自然月,2019年1至6月,阿里云营收规模155亿元,在笔者看来,推动阿里云高速增长核心在于庞大的云生态,具有丰富的应用服务,凭借强大的云计算能力构建云、管、边、端全链路布局。
阿里云作为阿里巴巴王牌之一,占据国内近半公有云市场,今年提出全面上云拐点到了,指出随着技术成熟,越来越多标杆客户出现在各行各业,大家都看到了价值所以这个拐点就这样出现,而阿里云有“四张王牌“助力政企客户走进All in Cloud时代。
华为云弯道超车,首次挤进前五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则是首次挤进前五的厂商,在Top厂商中增长最快。近年来,华为大举入侵云计算领域,华为云自2017年上线以来,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中,尽管未披露华为云营收规模,但近年来,华为在物联网、云计算等企业业务快速发展,上半年这一块营收规模高达316亿元。
对于挤进国内公有云第一阵营华为来说,云业务也驶入发展快车道,截至9月末,已有300万企业用户与开发者在华为云进行云端开发。需要指出的是,在Cloud+AI+5G时代,企业需要多元化云服务架构,目前华为云已上线超180个云服务,涵盖了laaS、PaaS、IoT、数据库等领域。
此外,华为投入巨额资金支持鲲鹏生态产业发展,以此聚拢生态资源,丰富云应用,助力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为支持鲲鹏产业生态的建设和发展,华为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30亿人民币来发展鲲鹏产业生态,以平台为载体,聚合生态伙伴,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
在华为看来,预计到2023年,整个计算产业生态体系在全球有近两万亿美元市场空间,对于华为云来说,全面覆盖端、边、云形成一个开放的产业生态,鲲鹏和昇腾则让计算产业枝繁叶茂,赋能合作伙伴来推动计算产业更好地发展,共同开拓万亿级的产业大蓝海。
中国电信挺进前三
作为运营商,中国电信是全球唯一跻身前十的电信运营商,在国内份额仅次于阿里云与腾讯,排名第三。随着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日益成熟,为中国电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上半年,DICT和物联网业务合计拉动服务收入增长3个百分点,其中IDC和云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1%和93.2%。
最后
物联网带来的信息变革席卷全球,作为信息科技发展重要方向,对物联网、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需求日益剧增。云服务平台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石,提供设备管理、连接管理、数据管理,把人、物、数据、服务连接起来,加速移动互联迈向万物互联。而人工智能则推动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能转变核心,加速智能社会到来。
未来社会,智能将无处不在,云无处不在,云服务迎来最好发展时代。
作者系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福布斯撰稿人、网易签约作者,连续两年(2017年和2018年)获得网易年度最佳签约作者。致力于深度解读5G、IoT和AI等前沿科技,基于对未来物联网洞察和对趋势判断,观点和研究策略被众多权威媒体和知名企业引用。